一、开县的建置沿革
开县历史悠久,古属梁州之域,秦、汉属巴郡朐忍县地。东汉建安二十一年(216)蜀先主划朐忍西部地置汉丰县,以汉土丰盛为名。南北朝刘宋(420~479)又于汉丰境内增置巴渠、新浦共三县皆属巴东郡。西魏改汉丰为永宁。北周天和四年(569)移开州于永宁,辖永宁、万世(巴渠改名)、新浦、西流(新置)四县。隋开皇十八年(599)改永宁为盛山县,改开州为万州。广德元年(763)改盛山县(贞观初西流县并入)为开江县,开州辖开江、新浦、万岁(万世改名)三县。宋庆历四年(1044)省新浦入开江,万岁改名清水,时开州辖二县。元(1271~1368)省县入州。明洪武六年(1373)降州为县,开县之名自此始。因南河古名开江,州、县由此得名。清代、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1997年前开县均属四川省辖。1997年3月重庆市划为****直辖市,开县属重庆市所辖。(县志办)
二、开县的地理位置
开县位于重庆市东北部,北邻城口,东邻巫溪、云阳,南接万州,西与四川省宣汉、开江两县接壤。介于北纬30°49′30″~31°41′30″与东经107°55′48″~108°54′之间,属国际东7时区。总面积3959平方公里(39.59万公顷)。(县志办)
三、开县的气候特点
开县处于四川盆地东部温和高温区内。三里河谷浅丘平坝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北部大巴山支脉1000米以上的山地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8.2℃(丰乐,海拔165.7米)~10.8℃(马云,海拔1490米),低高差7.4℃。开县幅员辽阔,地形复杂,随海拔高度引起的气温立体差异十分明显。盛夏季节,县城平坝地区酷热难耐,气温高达40℃左右;而北部高山则凉爽如秋,白日穿夹衣,晚盖薄棉被。
开县年降水1200毫米左右(北部山区年降水1600毫米左右),特点是雨季长、雨日多、降水丰富。
开县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夏季最长;气候温热,无霜期长;降水丰富,多水旱风雹灾害。(县志办)
四、开县的政区人口
政区
2010年建制调整后,全县共40个街道镇乡,其中街道7个、镇26个、乡7个。
人口
2009年末,全县户籍人口161.57万人,其中男性85.25万人、女性76.32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2.8%、47.2%;农业人口139.23万人、非农业人口22.34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86.2%、13.8%。年末常住人口115.48万人,比上年增加0.3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8.80万人,比上年增加1.9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33.6%,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
五、开县的民族构成
开县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包括未识别民族在内,全县共有31个民族,比“四普”时增加11个,增长55%。其中汉族人口1407082人,占常住人口99.9%;少数民族人口1034人,占常住人口0.1%。少数民族人口比“四普”时增长近2倍,年平均递增速度达11.5%,比汉族人口递增速度快11.2个百分点。其中藏、满、土家等少数民族人口发展最快,比“四普”时增长0.8个百分点。汉族与少数民族混合户明显增加,二个以上民族户796户,比“四普”时增长4.3倍,这说明开县是一个民族大融合、大团结的县,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卓有成效。(县志办)
六、开县的宗教
开县有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道教活动场所15处,宗教信徒、信众约12万余人。
开县信仰佛教人最多,约8万余人,其中大觉寺(县城)约4万人,大佛寺(南雅)约3万人,威灵寺(三汇口)约1万人,大觉寺白水(三合)点也有些人参与活动。
天主教活动场所为一堂两点:县城天主堂和南门、长沙活动点,约有信徒信众1.5万人。
基督教有一堂六点,一堂即县城救主堂、六点有临江、南门、三汇口、中和、大进、大慈活动点,约有信徒信众3万人。
开县信仰伊斯兰教的信徒约500人,大部分为回族群众,分布于汉丰和临江。
县城东岳庙为道教场所,上世纪60年代被拆除。现有300余名信众,由于条件不具备而没有恢复开放。(县志办)
七、开县的历史文化
开县可考的文明史有4000多年,可溯源的文化史已有3100多年,最早的文史是在公元前11世纪前后的殷商或西周时期。开县现有馆藏历史文物1000余件,其中有距今五亿至一亿八千万年的古生代化石,新石器时代的磨制石器,商周、战国时期青铜兵器,汉代青铜器、陶器,隋、唐、元、明、清时期瓷器;另有雕刻精细、彩绘精美的艺术精品清代“皮影”2000余件(套)。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是开县的先民们勤劳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反映历代先民所处各历史时期的****、军事、经济、文化等具体活动以及各时期的生活习俗的实物见证,也是祖先留给我们子孙后代不可多得的宝贵历史财富。
1.人文溯源。开县古属梁州,西周为庸国地。有文献记载的应是春秋战国时期,即巴人的出现,巴是最早见于文献的开县居民,土著人属百濮系统中的“板楯蛮”即賨人,是今苗瑶语族先民的一部份,有賨、苴、蛮等姓,是巴文化的重要创造者。
2.人文环境。开县地处偏隅,却有着独特的人文环境。开县地处重庆东部、万州西北部、长江三峡段支流小江流域中心地区。东与巫溪、云阳县接壤,北与城口县相连,南与万州三峡城区毗邻,西与四川开江县、宣汉县交界。全县呈“六山三丘一分坝”地理特征。地势南低北高,海拔在134—2626米之间,由东河、澎溪河、浦里河形成三大主要槽冲地带,可谓山河壮丽、物产富饶。
3.文化形态。开县文化和自然景观,如以主题分类大致可划分为九类:一是历史文化遗存资源主题,如皇陵城、古巴人墓群遗址、汉丰“九井十八庙”、盛山十二景诗、摩崖题刻、七里潭廊桥、清代壁画等;二是民间文化资源主题,如竹枝词、祭祀巫舞、劳动号子、薅草锣鼓、打连厢、舞龙灯、车车灯、划彩船等;三是旅游观光文化主题,如长沙橘海、温泉溶洞群、雪宝山风景区、等;四是饮食文化主题,如一品香、老亲娘、醉再醉、清真牛肉小吃、瓮缸饼子、味真包点等;五是工艺文化主题,如香绸扇、水竹凉席、竹制家具等;六是以历史事件为载体的主题,如李靖枪挑开州蛮人冉肇则、张献忠激战黄陵城、红灯罩攻打临江市等;七是宗教文化主题,如大觉寺、南雅大佛、威灵寺、清真寺、天主堂等;八是园林建筑文化主题,如盛山长廊、温泉古廊桥、盛山千步石磴等;九是革命文化主题,如刘帅故居及刘帅纪念馆、杨柳关红军战场遗址、王润波烈士纪念碑等。
八、开县的资源
全县土地面积39.59万公顷,其中有农耕地10.43万公顷,占幅员面积的26.3%。土壤以水稻土和紫色土为主,分别为4.05万公顷和4.47万公顷。
【矿产资源】 以煤最丰富,储量为0.88亿吨,主产于和谦(无烟煤)、南门、渠口、敦好、高桥、天和(烟煤)等乡镇,年开采量120万吨左右;县境内五百梯气田探明储量500亿立方米,已开发输出和供县内工业、民用;金属矿有铁、铜、铅、锌等,现均未利用;石膏(储量1亿吨)、绿豆岩(储量1800万吨)、硅石(储量1000万吨)、石英砂岩矿(储量900万吨)、石灰岩(可用生产水泥的储量185.7万亿吨)、大理石(储量1200万立方米)、页岩、陶土、青沙、卵石储量极为丰富,均只少量利用。
【旅游资源】 开县旅游资源丰富,尤以峡、谷、山、水、林、泉最为突出,人文景观也很多。
自然景观主要有56个,其中:
温泉古镇 观音滩、七里潭风光幽静,清代石墩木板廊桥古朴典雅。“九井十八洞”深邃迷离,险峻雄壮,暗河仙宫,洞洞奇特。仙女洞尤为著名,洞之深远,至今莫测;洞口有古刹,冬暖夏凉,为避暑盛地。
雪宝山森林公园 在开县、城口边界上,海拔2000米以上,有五十里峡谷、延绵森林、辽阔草甸三大旅游板块。夏秋季节,峰峦叠翠,奇花异草,争妍斗艳,为旅游胜地。
花仙峡 位于谭家乡,峡长8公里,最窄处仅1.8米。悬崖绝壁,遍布钟乳;溪水清澈,游鱼可数;天生三桥,横跨峡谷;青藤古树,野花馥郁;人间仙境,莫过于此。
人文景观主要有33个,其中:
刘伯承元帅故居 在赵家镇小华山腰,建筑为青瓦土墙、半边草屋的三合院,是具有清代川东农舍典型特征的小民宅。现陈列着刘帅少年时期家庭生活用品和农具等,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刘伯承同志纪念馆 座落在开县城北凤凰山麓,门额上为邓小平同志亲笔书写的“刘伯承同志纪念馆”匾额。1992年12月建成,2002~2003年扩建。纪念馆为现代仿古建筑,气势雄伟,占地16500平方米,建筑面积2850平方米。主展馆为两进院落,回廊相连,展厅7间,宽敞明亮。陈列布展按历史轨迹,展示出刘帅光辉的一生。为重庆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2001年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盛山公园艺术长廊 位于开县城北盛山公园内,全长408米,横卧于凤凰山半腰,是青石龙柱支撑的人工艺术长廊,十二生肖、八仙过海及亭台楼阁镶嵌于长廊之间。晚间彩灯辉映,数十里外遥见如天上仙境,被誉为巴渝第一长廊。
南雅大佛寺 位于南雅镇。始建于唐末,历经43年依岩凿成大佛,高约10.8米,座宽6米,人像刻工粗犷,线条明快,神态慈祥,形貌生动,其脚心可容一成人睡卧,人称渝东第一大佛。(县志办)
九、开县经济发展概况
2009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强力推进“147”总体战略部署,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大规模、高强度移民投资退出等多重因素的不利影响,着力推进经济社会“整体转型、提速发展”,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好于预期,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30269万元,比上年增长14.3%。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267021万元、509418万元、45383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7%、18.7%、14.8%。三次产业对开县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分别为8.2%、44.2%、47.6%,分别拉动开县生产总值增长1.2、6.3、6.8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比由上年的22.9:41.9:35.2调整为21.7:41.4:36.9。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668元,比上年增长14.1%;按2009年人民币与美元平均汇率折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62美元。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2.1%,其中烟酒及用品类上涨0.4%;商品零售价格比上年下降2.0%。
年末全县就业人员64.9万人,其中第一产业就业32.5万人,比上年减少1.5%;第二产业就业16.6万人,比上年增长31.7%;第三产业就业15.8万人,与上年持平。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6280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38%,比上年末下降0.3个百分点;全年新增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4亿元,扶持2620人自主创业,带动7860人就业;全年指导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884人,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1488人;全年转移农村劳动力50.7万人,实现劳务收入32亿元。
(二)农业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84万亩,比上年增长0.5%;油料种植面积20.4万亩,比上年增长4.6%;蔬菜种植面积21万亩,比上年增长1.0%。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06729万元,比上年增长6.6%。其中,种植业195967万元,增长4.6%;畜牧业173334万元,增长7.8%; 林业15125万元,增长4.9%。
全年粮食总产量575733吨,比上年下降0.6%;蔬菜产量283092吨,比上年增长5.4%;禽蛋产量11682吨,比上年增长23.6%。肉类总产量94538吨,比上年增长8.6%;水产品产量9518吨,比上年增长27.2%。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146315万元,比上年增长21.2%;实现工业增加值401237万元,比上年增长20.7%;实现工业销售收入113328万元,比上年增长20.3%。建材、食品、能源、轻纺服装四大支柱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094960万元,比上年增长22.8%,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95.5%;实现工业增加值397144万元,比上年增长21.6%,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99.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6户,比上年末增加11户;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28775万元,比上年增长24.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90515万元,比上年增长25.0%,占全县工业增加值总量的47.5%;产品销售率为97.7%,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全年原煤产量203万吨,比上年下降3.3%;发电量32.26亿度,比上年增长9.4%;水泥97.65万吨,比上年下降2.8%;墙地砖4302.4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2.1%;服装1198万件,比上年增长275.5%。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78.6%,比上年提高26.1个百分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16592万元,比上年增长21.0%;实现利税总额51204万元,比上年增长68.8%;实现利润23983万元,比上年增长224.3%;总资产贡献率为11.7%,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89950元/人?年,比上年增长16.1%。
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08181万元,比上年增长14.7%。全县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41家,年末从业人员4.43万人,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64792万元,房屋施工面积353.80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203.39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85236万元,比上年增长15.2%。其中,建设与改造投资794502万元,比上年增长16.3%。
分地区看,城镇投资774433万元,比上年增长13.5%;农村投资110803万元,比上年增长28.3%。
分行业看,全年第一、二、三产业投资分别为68836万元、308794万元、507606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0.2%、24.1%、9.7%。其中,工业投资285026万元,比上年增长27.7%,占全社会投资总量的32.2%;房地产开发投资90734万元,比上年增长5.9%,占全社会投资总量的10.2%。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23000万元,占全社会投资总量的36.5%。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149.79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9%;竣工面积21.52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60.7%;商品房销售面积70.2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3.1%;销售额131139万元,比上年增长28.9%。其中住宅销售额为120573万元,比上年增长100.7%,占商品房销售总额的91.9%。
(五)国内贸易和对外开放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9978万元,比上年增长19.2%。分城乡看,县级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70265万元,比上年增长22.4%;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09713万元,比上年增长16.6%。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零售额473824万元,比上年增长18.5%;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92255万元,比上年增长24.2%;其他行业零售额13899万元,比上年增长12.3%。
全年引进项目107个,协议引资2758000万元,实际利用内资385344万元,比上年增长30.9%。全年到位无偿援助资金4430万元,比上年增长111.0%。实现自营进出口总额71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15倍,其中直接出口167万美元。全年实际利用外资216万美元。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
全县公路通车里程8277公里,其中二级公路338公里,三级公路108公里。成功争取达万高速公路连接开县,完成省县道改造3条76公里,通乡通畅工程6条80公里,硬(油)化通村公路101公里,通乡通畅率达92.7%,通村通畅率达35%;全县乡镇客车通达率为100%。
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89353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6.3%;完成旅客运输周转量90497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2.9%。
年末全县民用汽车拥有量达到22179辆,其中私人汽车18410辆;民用轿车拥有量达到10676辆,其中私人轿车9390辆。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41263万元,比上年增长12.4%。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到22.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34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35部/百人,比上年提高2.1部。互联网用户达到5.2万户。
全年接待游客30.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4.2%;旅游综合收入17000万元,比上年增长10.5%。旅游项目投资12000万元,比上年增长24.9%;星级宾馆接待过夜游客13.5万人次,平均入住率达62.5%,比上年提高6.4个百分点。
(七)财政、金融
全年地方财政收入55280万元,比上年增长14.6%。其中一般预算财政收入47330万元,比上年增长8.8%,占地方财政收入的85.6%。在一般预算财政收入中,增值税、营业税、房产税分别比上年增长0.6%、15.6%、90.0%。
全年地方财政支出279887万元,比上年增长7.7%。其中一般预算财政支出247179万元,比上年增长21.6%。教育事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环境保护分别支出62246万元、44201万元、23006万元和15969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6.3%、31.2%、9.9%和19.6%。
年末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788314万元,比年初增长20.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331320万元,比年初增长16.6%。人民币贷款余额363004万元,比年初增长22.6%,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229190万元,比年初增长44.4%。
(八)城乡建设
年末,县城建成区面积22平方公里,人口23万人。新增城镇建成区3.2平方公里,新建滨湖景观公园5万平方米、新增广场2万平方米、公共绿地40万平方米。新建廉租房2.5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7.2万平方米;启动康居点建设30个,建成巴渝新民居1361户,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2800户;城市绿化覆盖率38%,城市人均绿地面积13平方米。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6个,新增耕地4588亩。兴建农田水利工程5100处,其中农村饮水安全工程962处,有效解决12.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建沼气池2万口,农村沼气入户率17%;农网改造覆盖面达89%。“农业新时空”、“农信通”、农网广播三网用户达到1万户。新建村级公共服务中心73个,临江镇被评为重庆市十佳宜居小城镇。
(九)教育
年末有职业中学4所、普通中学61所、小学506所。普通中学招生35190人、在校生102686人、毕业生30514人;小学招生22281人、在校生125968人、毕业生23481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4%,小学毕业率96.6%;普通初中入学率98.8%,毕业率99.6%。全年高考上线6981人,录取5378人。其中,重点大学上线823人,录取645人。普职招生比例为5︰5,开县实验中学成功创建市级重点高中。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有艺术表演团体2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有线电视用户17.5万户,有线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50.1%。
年末有卫生机构153个,其中医院、卫生院43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1个。医疗机构实有床位2753张。卫生技术人员2789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365人,注册护士835人。
全年共建成“健身路径”3条,中小学塑胶运动场10个。成功举办第三届全县运动会。全县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人口占总人口的39%,国民体质抽样合格率为88.1%。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户籍人口161.57万人,其中男性85.25万人、女性76.32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2.8%、47.2%;农业人口139.23万人、非农业人口22.34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86.2%、13.8%。年末常住人口115.48万人,比上年增加0.3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8.80万人,比上年增加1.9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33.6%,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
全年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6576元,比上年增长15.9%。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85元,比上年增长10.3%,扣除物价因素,比上年增长12.7%,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8124元,比上年增长13.9%;人均家庭经营净收入2484元,比上年增长7.3%。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906元,比上年增长8.6%。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8.1平方米。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275元,比上年增长11.5%,扣除物价因数,比上年增长14.4%。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1974元,比上年增长12.0%;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1960元,比上年增长10.8%;人均转移性收入309元,比上年增长12.8%。农村居民家庭经营费用人均支出656元,比上年下降3.1%;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578元,比上年增长10.1%,其中用于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消费分别比上年增长15.4%、23.4%和22.9%,交通通讯和医疗保健分别下降7.6%、2.2%。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51.3%。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4.1平方米。
全年新增养老保险参保20664人,城镇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0.90万人,农村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31.30万人。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29505人,发放低保金5543万元;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农民71887人,发放低保金3673万元。
(十二)资源、环境
全县辖区土地面积3963平方公里,其中农用地3359平方公里,建设用地216平方公里。全社会化学需氧量(COD)减排742吨,净削减6吨;二氧化硫(SO2)减排4201吨,净削减750吨;县城区域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环境噪声平均为55.0分贝、道路交通干线噪声平均为66.7分贝。植树造林23.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0%。175米试验性蓄水期间库区开县段水质稳定在Ⅲ类。全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平方公里、整治病险水库62座。完成289万亩集体林地林权制度改革,建成4个森林生态镇和30个绿色村庄。
(十三)移民、扶贫
全年完成移民投资76694万元。完工基础设施项目352个,复建房屋30.8万平方米,安置移民4575人,移民工作顺利转入安稳致富阶段。培训移民5010人,1266人实现创业兴业。城镇困难移民31614户、77191人受到救助,占地移民10700人参加农转非基本养老保险;实施移民后期扶持项目141个,受益移民60463人。
全年安排财政性扶贫资金3527万元,新建和改造乡村道路663公里,异地扶贫搬迁630户。解决了9419人饮水困难问题。减少贫困人口8600人。
(据《2009年开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