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重庆

标题: 你认为巴蔓子刎首留城于重庆市的那个地方 [打印本页]

作者: 险峰    时间: 2011-4-27 04:28
标题: 你认为巴蔓子刎首留城于重庆市的那个地方
本帖最后由 险峰 于 2011-4-27 22:02 编辑


作者: 屋檐滴水    时间: 2011-4-27 10:30
忠县噻,要不啷个叫“忠”呀!
作者: feiyun    时间: 2011-4-27 10:42
的确,忠县还有一个巴曼子的什么纪念馆,重庆交旅集团还在那里修一个巴国城
作者: lyx123456    时间: 2011-4-27 11:10
:15t:15t:15t
作者: srlq19861226    时间: 2011-4-27 14:22

作者: 险峰    时间: 2011-4-27 21:24
顶一下。。。。。。
作者: 重庆未来    时间: 2011-4-27 23:02
忠县,这是有历史记载的
作者: 重庆未来    时间: 2011-4-27 23:02
忠县,这是有历史记载的
作者: 日月重开    时间: 2011-4-28 00:07

作者: 险峰    时间: 2011-4-29 01:35
忠县,这是有历史记载的
作者: F先生    时间: 2011-4-29 12:43
我以为是涪陵区
毕竟以前这里是巴都
作者: TSH    时间: 2011-4-29 16:17
个人猜测是忠县 文化印记
作者: cqhongjun    时间: 2011-4-29 19:43
我真不知道呢
作者: 险峰    时间: 2011-4-30 12:46
这个历史上有记载
作者: 险峰    时间: 2011-5-1 12:31
巴蔓子(?-?)为古巴国忠州(今重庆市忠县)人,是东周末期(约战国中期)的巴国将军。约公元前4世纪,巴国朐忍(今万州一带)发生内乱,时巴国国力衰弱,国君受到叛乱势力胁迫,百姓被残害。巴国将军蔓子遂以许诺酬谢楚国三城为代价,借楚市平息内乱。事平,楚使索城,蔓子认为国家不可分裂,身为人臣岂能私下割城。但不履行承诺是为无信,割掉国土是为不忠,蔓子告曰“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于是自刎,以授楚使。巴蔓子以头留城、忠信两全的故事,成为了巴渝大地传颂千古的英雄壮歌
作者: 险峰    时间: 2011-5-1 12:32
巴蔓子(?-?)为古巴国忠州(今重庆市忠县)人,是东周末期(约战国中期)的巴国将军。约公元前4世纪,巴国朐忍(今万州一带)发生内乱,时巴国国力衰弱,国君受到叛乱势力胁迫,百姓被残害。巴国将军蔓子遂以许诺酬谢楚国三城为代价,借楚市平息内乱。事平,楚使索城,蔓子认为国家不可分裂,身为人臣岂能私下割城。但不履行承诺是为无信,割掉国土是为不忠,蔓子告曰“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于是自刎,以授楚使。巴蔓子以头留城、忠信两全的故事,成为了巴渝大地传颂千古的英雄壮歌
作者: 险峰    时间: 2011-5-2 05:55
编辑本段时代背景
  常璩《华阳国志·巴志》中对巴与楚的关系也有较多的记述。从春秋时期开始,巴与楚虽是长江中上游地区相邻的两个大国,而在中原各诸侯国的眼中,仍视为蛮夷之国,所以巴与楚常常结成同盟,以维持各自的地位和利益。譬如楚与巴曾联合讨伐位于河南南阳一带的申国,在鲁文公十六年又联手灭掉了位于鄂西(今湖北竹山一带)的庸国。联盟带来的好处,是使双方都获得了壮大。[1]   但巴与楚又经常发生矛盾,甚至相互打仗。譬如双方出兵伐申时,楚文王使巴军惊骇,而导致了巴与楚关系的破裂。《左传》与《华阳国志》都记载了此事,究竟是什么原因则没有详说,总之巴人非常生气,转而出兵伐楚,在津地(今湖北江陵一带)将楚军打得大败,楚文王也因此而病死了。这是鲁庄公十八年(公元前676年)发生的事件,到了鲁哀公十八年(公元前477年),巴人又再次伐楚,包围了楚国的鄾邑(今湖北襄阳附近),这次巴人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楚国派出了三位能干的将领,击败了巴军。这是巴、楚之间两次比较大的战役,其他各种小型摩擦可能就更多了,《华阳国志·巴志》说“巴、楚数相攻伐,故置扞关、阳关及沔关”,就如实地反映了这种状况。又说“巴子时虽都江州,或治垫江,或治平都,后治阆中”,巴国多次迁徙都城并建立了陪都,很可能也与巴楚战争而引起的形势强弱变化有关。   打仗要消耗国力,对双方都没有什么好处,所以最明智的做法仍是以和为贵。战国时期巴与楚曾采用联姻的方式,来改善两国的关系。《华阳国志·巴志》说“周之季世,巴国有乱,将军有蔓子请师于楚,许以三城。楚王救巴”。从史料上推测当时巴国可能发生了动乱,或遭到了蜀国的攻伐(当时巴国与蜀国常为争夺盐井而相互征战),巴国将军巴蔓子不得已才向楚国求救。因为两国王室通婚,加上有获得三城的巨大诱惑,所以楚王立即派兵援助,很快就平息了巴国的动乱。接下来楚王便要求巴蔓子兑现诺言,割让三城。巴蔓子是巴国的忠勇之臣,当然不会将巴国的领土拱手送给楚王,于是自刎以谢楚使。   巴蔓子的故事在后世曾广为流传。《宋本方舆胜览》卷六一就转载了《华阳国志》中关于巴蔓子事迹的记述,说施州(今湖北恩施)迄今仍有巴蔓子庙,又说巴人“士颇尚气”,便显示了“有巴蔓子代节死义之遗风”的缘故。《大明一统志》卷六九也转引了巴蔓子的事迹,卷六六说楚“葬其头于荆门山之阳”,巴国葬其身于施州清江县都亭山。《蜀中名胜志》卷十九也记述说,忠州附近有蔓子冢,又说“巴王庙在州东一里,神即蔓子将军也”。此外,传说重庆通远门内亦有巴蔓子墓。这些都说明了常璩《华阳国志》记述的巴蔓子故事,所产生的长远而广泛的影响。
作者: 险峰    时间: 2011-5-2 05:56
编辑本段时代背景
  常璩《华阳国志·巴志》中对巴与楚的关系也有较多的记述。从春秋时期开始,巴与楚虽是长江中上游地区相邻的两个大国,而在中原各诸侯国的眼中,仍视为蛮夷之国,所以巴与楚常常结成同盟,以维持各自的地位和利益。譬如楚与巴曾联合讨伐位于河南南阳一带的申国,在鲁文公十六年又联手灭掉了位于鄂西(今湖北竹山一带)的庸国。联盟带来的好处,是使双方都获得了壮大。[1]   但巴与楚又经常发生矛盾,甚至相互打仗。譬如双方出兵伐申时,楚文王使巴军惊骇,而导致了巴与楚关系的破裂。《左传》与《华阳国志》都记载了此事,究竟是什么原因则没有详说,总之巴人非常生气,转而出兵伐楚,在津地(今湖北江陵一带)将楚军打得大败,楚文王也因此而病死了。这是鲁庄公十八年(公元前676年)发生的事件,到了鲁哀公十八年(公元前477年),巴人又再次伐楚,包围了楚国的鄾邑(今湖北襄阳附近),这次巴人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楚国派出了三位能干的将领,击败了巴军。这是巴、楚之间两次比较大的战役,其他各种小型摩擦可能就更多了,《华阳国志·巴志》说“巴、楚数相攻伐,故置扞关、阳关及沔关”,就如实地反映了这种状况。又说“巴子时虽都江州,或治垫江,或治平都,后治阆中”,巴国多次迁徙都城并建立了陪都,很可能也与巴楚战争而引起的形势强弱变化有关。   打仗要消耗国力,对双方都没有什么好处,所以最明智的做法仍是以和为贵。战国时期巴与楚曾采用联姻的方式,来改善两国的关系。《华阳国志·巴志》说“周之季世,巴国有乱,将军有蔓子请师于楚,许以三城。楚王救巴”。从史料上推测当时巴国可能发生了动乱,或遭到了蜀国的攻伐(当时巴国与蜀国常为争夺盐井而相互征战),巴国将军巴蔓子不得已才向楚国求救。因为两国王室通婚,加上有获得三城的巨大诱惑,所以楚王立即派兵援助,很快就平息了巴国的动乱。接下来楚王便要求巴蔓子兑现诺言,割让三城。巴蔓子是巴国的忠勇之臣,当然不会将巴国的领土拱手送给楚王,于是自刎以谢楚使。   巴蔓子的故事在后世曾广为流传。《宋本方舆胜览》卷六一就转载了《华阳国志》中关于巴蔓子事迹的记述,说施州(今湖北恩施)迄今仍有巴蔓子庙,又说巴人“士颇尚气”,便显示了“有巴蔓子代节死义之遗风”的缘故。《大明一统志》卷六九也转引了巴蔓子的事迹,卷六六说楚“葬其头于荆门山之阳”,巴国葬其身于施州清江县都亭山。《蜀中名胜志》卷十九也记述说,忠州附近有蔓子冢,又说“巴王庙在州东一里,神即蔓子将军也”。此外,传说重庆通远门内亦有巴蔓子墓。这些都说明了常璩《华阳国志》记述的巴蔓子故事,所产生的长远而广泛的影响。
作者: 希夷之人    时间: 2011-5-2 11:27
都亭山我去考究过,在利川白羊堂及石柱冷水有几处坟墓都说是巴曼子墓,我都去看过。
作者: 险峰    时间: 2011-5-3 06:35
巴民族之魂——巴蔓子将军
周武王讨殷商,伐纣王时,“实得巴蜀之师”(《尚书》);“巴师勇锐,歌舞(战阵)以凌(压倒)殷人”。周天子立国,建周朝,封姬姓子弟为巴国君王,统巴人之地,建都江州(今重庆),为当时“南土诸侯王国之首”。
经春秋、战国,巴国出现了一位代表一方的英雄——巴蔓子将军。
巴国内乱,国君遭受胁迫。蔓子将军曾向楚国国君求援,并许巴国三座城池为酬。内乱平息,楚国使臣来求践约。他委婉、慷慨以答:“许诺,为大丈夫之言。然,巴国疆土不可分,人臣岂能私下割城。吾宁可一死,以谢食言之罪。”言毕,刎颈自尽,满座大惊。
使臣无奈,捧蔓子将军头颅归。楚王唏嘘:“如得此忠臣,又何需几座城池。”遂以上卿之礼葬其头颅;巴举国悲痛,于国都厚葬巴蔓子将军无头之遗体。
推荐评语:巴蔓子,是巴人精神的化身,为大义凛然、笃诚笃信、救国救民的楷模。

据晋·常璩《华阳国志》记载:周之季世,巴国有乱。将军蔓子请师于楚,许以三城。楚王救巴,巴国既宁,楚使请城。蔓子曰:“籍楚之灵,克弭祸难,诚许楚王城,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乃自刎,以头授楚使。楚王叹曰:“使吾得臣若蔓子,用城何为!”乃以上卿之礼葬其头。巴国葬其身亦以上卿礼。
据清道光《忠州直隶州志·卷一·沿革》记载:周为巴国地。(《华阳国志》:武王克殷,封姬姓于巴,爵之。以子都江州,或治垫江,或治丰都,后治阆中。战国时,与楚婚。及七国称王,巴亦称王。按周末巴国内乱,将军蔓子求救于楚,许以三城,楚救巴。遣使索城,蔓子刎首存城。相传忠州乃三城之一。又为蔓子故里,故祀名宦并祀乡贤。)……唐贞观八年,以蔓子严颜故,改名忠州。《忠州直隶州志·卷七·武备》亦有记载。
2005年2月17日的重庆媒体上这样写道: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身首异处,而能由两国交战以“上卿”或“诸侯”之礼为举哀或安葬的将军从古至今只有两位,一位是三国时代的关羽,一位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巴蔓子。关羽的生平和功业,典籍记载得很清楚,演义描写很生动,世人皆知,但巴蔓子将军的事迹只能从《华阳国志》中寻找到一段简单的记载,至今仍然充满神秘。
关羽是因误国而被迫受死的,巴蔓子则是因为护国而主动赴死的,关羽之死让我们看到了人性弱点,留下懊恼和惋惜;巴蔓子之死却让人看到了人性的光辉穿透危急和苦难,留下的是超越家国恩怨的勇气,是支撑我们的民族历久不衰的智慧和胸襟……
作者: 险峰    时间: 2011-5-3 14:29
编辑本段相传事迹
    巴将军雕像
相传战国中期,巴国走向了衰落,一些贵族趁机向巴王室索取****经济利益,以至发动了武装叛乱,人民遭受了深重灾难。驻守在巴国东部边境的巴蔓子将军决定赶回国都江州(今重庆市渝中区)平乱,但他掌握的兵力却不足以战胜贵族武装,巴蔓子决定向东边的楚国借兵。在楚国郢都,巴蔓子向楚王说明了来意,恳请楚王出兵。楚王答应出兵,但却提出了一个条件,要巴蔓子割让他驻守的三座城池,同时要他把儿子送到楚国当人质。楚王说:“他什么时候来,你什么时候把军队带走。你看怎么样?” [2]   以人质作抵押,在战国时代也是一种外交惯例,目的是取得诚信。但那样一来,时间被耽搁了,巴国的内乱恐怕已经不可收拾,借兵就失去了意义。巴蔓子一下急了,对楚王说:“不行!楚王如果怀疑我的诚信,这个兵不借也罢!你如果还相信我,今天就让我把军队带回去。到时候你拿不到三座城,我把脑壳砍给你!我巴蔓子从来说话算话!”楚王见一向耿直的巴蔓子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也不好再说什么,答应立即出兵。   巴蔓子带着楚军赶回江州,很快打垮了贵族叛乱武装,恢复了国内秩序。过了些日子,楚王派出使臣找到巴蔓子,要求他兑现当初的承诺,将三座城池割让给楚国。巴蔓子对楚使说:“不错,当初我的确答应过,但那是楚王乘我国遭遇危机强加给我的条件,我作为将军本来就守土有责,岂能私下将三座城池割让给外国呢。尽管如此,当初我答应了楚王,也一定要信守承诺,决不让你这个使臣为难。城不能割,但我的头可以割。用我之头,充我之城,以谢楚王,这样可以吧?”巴蔓子边说边抽出佩剑,一下将自己的头割下来。奇迹在这时发生了,断头之后的巴蔓子仍然站立着。史籍记载的情节是,“蔓子乃自刎,以头授楚使。”   楚国使臣没有完成接收巴国三城的任务,只得将巴将军的头颅带回国去复命。楚王听罢不禁深受感动,说:“假使我们楚国能得到巴蔓子这样忠勇义气的将军,又何必在乎那几座城池呢!”于是下令以上卿之礼埋葬了巴将军的头颅。巴国也为将军举行了国葬,其无头之躯埋葬在国都江州,任后人缅怀凭吊。   民间传说中的巴蔓子将军,既是忠勇爱国精神的化身,也是中国西南地区人民重义气,讲诚信,护国爱民,舍生取义传统道德风尚的人格代表。相传三国时代,巴郡守将严颜被蜀将张飞打败,张飞要他投降,严颜就说:“巴国自古以来只有砍头的将军,没有投降的将军。”这让张飞深受感动,于是义释严颜。严颜所说的砍头将军就是巴蔓子。此后,巴将军传说一直在巴地经久不衰,其传承脉络如下:最早起源于战国时代,最初以民间口头文学方式流传。公元4世纪东晋常璩所撰《华阳国志》将巴将军传说收入正史,成为该传说最早的文字记录。   明代曹学全所撰《蜀中名胜记》记载“郡学后莲花坝(今渝中区七星岗莲花池街),有石麟石虎,相传为古时巴君冢。” 清雍正、乾隆、道光年间,巴郡官民多次“修立墓表”、“砌以石”、“行春秋至祭”,明确祭祀巴蔓子将军。清代《巴县志》及民国《巴县志》均记载莲花池为巴蔓子将军墓地。   民国十一年(1922年)川军第一军军长兼川东边防督办但懋辛主持修成墓园并立碑“东周巴将军蔓子墓”,此墓保留至今,渝中区民间称为将军坟。以此为据的巴将军传说也成为重庆民间故事的精华段落。
作者: 险峰    时间: 2011-5-3 14:29
编辑本段相传事迹
    巴将军雕像
相传战国中期,巴国走向了衰落,一些贵族趁机向巴王室索取****经济利益,以至发动了武装叛乱,人民遭受了深重灾难。驻守在巴国东部边境的巴蔓子将军决定赶回国都江州(今重庆市渝中区)平乱,但他掌握的兵力却不足以战胜贵族武装,巴蔓子决定向东边的楚国借兵。在楚国郢都,巴蔓子向楚王说明了来意,恳请楚王出兵。楚王答应出兵,但却提出了一个条件,要巴蔓子割让他驻守的三座城池,同时要他把儿子送到楚国当人质。楚王说:“他什么时候来,你什么时候把军队带走。你看怎么样?” [2]   以人质作抵押,在战国时代也是一种外交惯例,目的是取得诚信。但那样一来,时间被耽搁了,巴国的内乱恐怕已经不可收拾,借兵就失去了意义。巴蔓子一下急了,对楚王说:“不行!楚王如果怀疑我的诚信,这个兵不借也罢!你如果还相信我,今天就让我把军队带回去。到时候你拿不到三座城,我把脑壳砍给你!我巴蔓子从来说话算话!”楚王见一向耿直的巴蔓子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也不好再说什么,答应立即出兵。   巴蔓子带着楚军赶回江州,很快打垮了贵族叛乱武装,恢复了国内秩序。过了些日子,楚王派出使臣找到巴蔓子,要求他兑现当初的承诺,将三座城池割让给楚国。巴蔓子对楚使说:“不错,当初我的确答应过,但那是楚王乘我国遭遇危机强加给我的条件,我作为将军本来就守土有责,岂能私下将三座城池割让给外国呢。尽管如此,当初我答应了楚王,也一定要信守承诺,决不让你这个使臣为难。城不能割,但我的头可以割。用我之头,充我之城,以谢楚王,这样可以吧?”巴蔓子边说边抽出佩剑,一下将自己的头割下来。奇迹在这时发生了,断头之后的巴蔓子仍然站立着。史籍记载的情节是,“蔓子乃自刎,以头授楚使。”   楚国使臣没有完成接收巴国三城的任务,只得将巴将军的头颅带回国去复命。楚王听罢不禁深受感动,说:“假使我们楚国能得到巴蔓子这样忠勇义气的将军,又何必在乎那几座城池呢!”于是下令以上卿之礼埋葬了巴将军的头颅。巴国也为将军举行了国葬,其无头之躯埋葬在国都江州,任后人缅怀凭吊。   民间传说中的巴蔓子将军,既是忠勇爱国精神的化身,也是中国西南地区人民重义气,讲诚信,护国爱民,舍生取义传统道德风尚的人格代表。相传三国时代,巴郡守将严颜被蜀将张飞打败,张飞要他投降,严颜就说:“巴国自古以来只有砍头的将军,没有投降的将军。”这让张飞深受感动,于是义释严颜。严颜所说的砍头将军就是巴蔓子。此后,巴将军传说一直在巴地经久不衰,其传承脉络如下:最早起源于战国时代,最初以民间口头文学方式流传。公元4世纪东晋常璩所撰《华阳国志》将巴将军传说收入正史,成为该传说最早的文字记录。   明代曹学全所撰《蜀中名胜记》记载“郡学后莲花坝(今渝中区七星岗莲花池街),有石麟石虎,相传为古时巴君冢。” 清雍正、乾隆、道光年间,巴郡官民多次“修立墓表”、“砌以石”、“行春秋至祭”,明确祭祀巴蔓子将军。清代《巴县志》及民国《巴县志》均记载莲花池为巴蔓子将军墓地。   民国十一年(1922年)川军第一军军长兼川东边防督办但懋辛主持修成墓园并立碑“东周巴将军蔓子墓”,此墓保留至今,渝中区民间称为将军坟。以此为据的巴将军传说也成为重庆民间故事的精华段落。
作者: hydiaosu    时间: 2011-5-3 14:37
忠县
   ~~~~~
作者: 险峰    时间: 2011-5-4 01:28
巴将军。。。。。。
作者: 险峰    时间: 2011-5-4 16:29
史料记载
  一、据晋朝的常璩《华阳国志》记载:   周之季世,巴国有乱。将军蔓子请师于楚,许以三城。楚王救巴,巴国既宁,楚使请城。蔓子曰:“籍楚之灵,克弭祸难,诚许楚王城,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乃自刎,以头授楚使。楚王叹曰:“使吾得臣若蔓子,用城何为!”乃以上卿之礼葬其头。巴国葬其身亦以上卿礼。   二、据清朝道光《忠州直隶州志·卷一·沿革》记载:   周为巴国地。(《华阳国志》:武王克殷,封姬姓于巴,爵之。以子都江州,或治垫江,或治丰都,后治阆中。战国时,与楚婚。及七国称王,巴亦称王。按周末巴国内乱,将军蔓子求救于楚,许以三城,楚救巴。遣使索城,蔓子刎首存城。相传忠州乃三城之一。又为蔓子故里,故祀名宦并祀乡贤。)……唐贞观八年,以蔓子严颜故,改名忠州。《忠州直隶州志·卷七·武备》亦有记载。
作者: 险峰    时间: 2011-5-5 21:19
关羽是因误国而被迫受死的,巴蔓子则是因为护国而主动赴死的,关羽之死让我们看到了人性弱点,留下懊恼和惋惜。巴蔓子之死却让人看到了人性的光辉穿透危急和苦难,留下的是超越家国恩怨的勇气,是支撑我们的民族历久不衰的智慧和胸襟……
作者: 彪炳育蓉    时间: 2011-5-5 21:49
:15t:15t:15t
作者: 险峰    时间: 2011-5-6 21:45
忠县,地址已被淹没。
作者: 险峰    时间: 2011-5-6 21:45
忠县,地址已被淹没。
作者: 险峰    时间: 2011-5-7 13:26
忠县,巴曼子刎首留城地址已被淹没。
作者: 四海为家    时间: 2011-5-7 21:43
当然是在忠县咯!
作者: 险峰    时间: 2011-5-8 13:55
忠县,巴蔓子刎首留城处,已经被三峡水库淹没。
作者: 险峰    时间: 2011-5-10 06:14
忠县,巴蔓子刎首留城处,已经被三峡水库淹没
作者: 险峰    时间: 2011-5-11 21:13
据父辈讲,忠县过去每年3月3日,是巴蔓子刎首留城日,举行盛大的纪念活动,从巴王庙,抬着巴曼子塑像,游 遍全城,所到之处鞭炮齐鸣,彩旗招展,锣鼓喧天。非常热闹。就像台湾抬着妈祖游遍台湾一样隆重 。
作者: 彪炳育蓉    时间: 2011-5-12 20:03

作者: 462397    时间: 2011-5-13 13:09

作者: 险峰    时间: 2011-5-14 05:25
巴曼子塑像
作者: 险峰    时间: 2011-5-16 20:26
巴曼子像。。。。。。
作者: 险峰    时间: 2011-5-17 20:23
巴曼子。。。
作者: 险峰    时间: 2011-5-20 21:37
巴曼子像。。。。。。
作者: 险峰    时间: 2011-5-24 20:53
是忠县,这是有历史记载的。
作者: 险峰    时间: 2011-5-28 12:36
顶一下。。。
作者: 险峰    时间: 2011-5-29 17:22
顶一下......
作者: 险峰    时间: 2011-5-30 19:03
忠县忠县忠县。。。。
作者: 险峰    时间: 2011-5-31 20:13
巴蔓子墓。。。
作者: 险峰    时间: 2011-6-4 05:46
巴曼子。。。
作者: 险峰    时间: 2011-6-12 01:19
巴曼子像。。。
作者: 险峰    时间: 2011-6-14 17:37
巴蔓子,,,,
作者: 险峰    时间: 2011-6-17 22:56
巴曼子。。。
作者: 险峰    时间: 2011-6-19 21:11
u=485926157,1997328963&fm=0&gp=0.jpg (5.54 KB)

下载次数:0

2011-6-17 22:55



u=1458282133,4028879349&fm=0&gp=0.jpg (2.36 KB)

下载次数:0

2011-6-17 22:55



u=529355210,3620770410&fm=0&gp=0.jpg (4.64 KB)

下载次数:0

2011-6-17 22:55
作者: 险峰    时间: 2011-6-23 08:42
[img][/img]
作者: 险峰    时间: 2011-6-28 00:53
[img][/img]
作者: 险峰    时间: 2011-7-1 18:47
忠县巴曼子
作者: 险峰    时间: 2011-7-8 12:42
巴蔓子像。。。
作者: 险峰    时间: 2011-7-13 06:43
巴蔓子。。。
作者: 险峰    时间: 2011-7-16 08:19
顶一下。。。
作者: 兵书-0108    时间: 2011-7-18 21:17
标题: 深入意识
此种有型的眼睛与眼神,任何时候都要记住
作者: 兵书-0108    时间: 2011-7-18 21:31
本帖最后由 兵书-0108 于 2011-7-18 21:35 编辑

三角眼的图片没发出来?没关系,呵呵,其实巴蔓子关老子锤子事,你搞清楚再来,大足是巴文化?(当然也不是蜀文化,不在三界之类,你个臭软文五毛就能界定?)虽客观上与我无关,但你这个豁诈成性的鼠类四川团 派,既然主观动机有恶意,就不要怪我了,(要做恶)的你们的照片还不是太轻易一搜就有了!!!
作者: 险峰    时间: 2011-7-23 00:14
顶一下。。。。。。
作者: wucking    时间: 2011-7-25 13:26
[img][/img]
作者: 兵书-0108    时间: 2011-7-25 17:52
楼主叫胡海峰吧?你说这些恶念的映射东东除了让你及你爹在当前险峻而复杂的内外局面中那点可怜的福报消得更快以外,真还对我没任何用处,这点你可能没有切身体会,不过包括你爹在内的其他方面已经多次感觉到了,你看我上次说在正规车站窗口正大光明买票时,说身份证没带身上,次次都不会被找麻烦清松顺利买到票的话是吹牛逼的吗?你对我的仇恨你不打消此念头而继续吃大亏我也没办法,我不多给你分析,只说一句,内外是转化的,更何况你爹目前其实在国内形式也不占上风,我曾经在几年前的“红日”理论越来越明显了…
作者: 险峰    时间: 2011-7-31 04:58
加油。还有20多天了。
作者: 险峰    时间: 2011-8-4 19:41
还有20天了。加油。
作者: 险峰    时间: 2011-8-8 20:15
加油呀还要15天了




欢迎光临 经典重庆 (http://bbs.jdcq.net/)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