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其近代工业萌芽于19世纪末,1891年3月,重庆开埠通商,是年,第一家民族资本企业森昌泰火柴厂的创办为发端,开户重庆近代工业之先河。新中国成立后,重庆工业经历建国初期恢复调整到改革开放的全面建设时期,由改革开放全面建设时期到重庆直辖以来大发展时期的“三个阶段”;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由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变的“两个转变”,通过“三个阶段”和“两个转变”的发展,重庆工业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取得了辉煌成就。
追溯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六十年,重庆工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8年全市工业总产值6583亿元,是1949年4.69亿元的1404倍;2008年全市工业增加值2036亿元,是1949年2.5亿元的814倍;工业占全市GDP的比重由1949年的18%提高到2008年的40%,净增22个百分点;轻重工业的比重由1949年的76:24调整为2008年的32:68;所有制结构由1949年的几乎全部是纯国有企业调整为2008年的国有及国有控股占全市工业的38.2%、外商投资企业占16.3%、民营企业占53%。
此外,工业产品产量或产值成倍增长,钢铁工业由1949年的0.74万吨,增加为2008年的447.9万吨,是1949年的605倍;原煤产量由1949年的97.7万吨增加为2008年的4200万吨,是1949年的43倍;机械工业产值由1949年的0.36亿元,增加为2008年的852.8亿元,是1949年的2369倍;化学工业产值由1949年的0.01亿元,增加为2008年的510亿元,是1949年的5万倍;食品工业产值由1949年的0.9084亿元,增加为2008年的420亿元,是1949年的461倍。同时,一大批产品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到强,目前,有83户企业的131个产品排全国同行业前三位。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一直将重庆列为我国重要的地区,加大对重庆工业发展的支持力度,特别是改革开放和直辖以来,重庆工业快速发展,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就。重庆工业经济总规模突破1000亿元,用了46年,从1949年至1995年,工业总产值才由4.69亿元增加到1053亿元;总规模突破第二个1000亿元用了7年时间,从1996年到2002年增加到2260亿元;总规模突破第三个1000亿元,只用了两年时间,从2003年到2004年就超过了3000亿元;2006年达到4202亿元,2007年达到5343亿元,2008年达到6583亿元,连续三年增加产值每年超1000亿元,显示出重庆工业勃勃生机,发展速度驶入“快车道”。
六十年,风雨兼程;六十年,波澜壮阔。重庆工业,由小到大,无愧于历史;重庆工业,由弱到强,无愧于人民。今天,重庆工业已站在新的起点,重庆工业,正以豪迈步伐,昂首跨入新的征程。
直辖以来,在历届市委、市****的坚强领导下,重庆市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立市、工业兴市、工业强市”战略,坚持不懈地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以“大投资、大支柱、大基地、大企业、大项目”为抓手,积极推进“6+1”产业基地(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天然气石油化工、材料工业、电子信息、能源6大支柱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建设,促进了全市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一,工业经济发展迅猛。工业增加值由直辖初的1997年的492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2036亿元,是1997年的4.14倍;工业产值由1997年的1260亿元增长到6583亿元,是1997年的5.22倍。与此同时,工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实现利税由1997年的46.7亿元增长到512.2亿元,是1997年的11倍;劳动生产率达由1997年的1.5万元/人年增加到14.9万元/人年,是1997年的9.9倍。目前,工业经济的发展进入历史上最快最好时期,呈现出产、销、效同步协调健康发展的良好运行态势。直辖以来的十一年,重庆工业经济总量就翻了两番多。工业的快速发展,带动全市步入工业化阶段,2008年工业占GDP的比重历史性地达到40%。
第二,工业企业不断壮大。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由1997年的1898户增加到2008年6051户,是1997年的3.2倍。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企业有1260户,其中:百亿以上的工业企业11户,50亿以上至100亿以下的企业22户,10亿以上至50亿以下的企业113户,涌现出了长安、西南铝、电力、重钢、能投、宗申、机电、化医、川维、力帆、轻纺、隆鑫等一批“航空母舰”企业群,集中度进一步增强。
第三,职工收入大幅增长。城镇经济单位职工收入由1997年的5500元/年人增加到2008年的2.7万元/年人,是1997年的4.9倍。同时,逐步建立了社会保障体系,职工普遍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覆盖面逐年提高。
第四,主要产品成倍增长。主要工业产品与1997年相比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原煤产量由1997年的1410万吨增长到4200万吨,是1997年的2.97倍;天然气产量由30.7亿立方米增长到73.9亿立方米,增长2.4倍;发电量由139.9亿千瓦时增长到402.9亿千瓦时,增长2.9倍;钢材由116万吨增长到447.9万吨,增长3.9倍;铝材由9万吨增长到77.6万吨,增长8.6倍;水泥由862万吨增长到3135.3万吨,增长3.6倍;汽车由16.1万辆增长到78.2万辆,增长4.9倍;摩托车由177万辆增长到815万辆,增长4.6倍。
第五,支柱产业逐步形成。一是汽车摩托车产业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2008年全市汽车工业销售值1803.3亿元,约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32.2%,产销汽车位列全国第四,摩托车产销量连续8年位居全国第一。二是装备制造业新的增长点正在形成。2008年装备制造业实现销售值852.8亿元,占全市工业的15.2%。目前已形成内燃机、仪器仪表、环保及现代化国防装备的国家级生产研发基地,生产能力、出口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行业整体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三是材料产业发展迅猛。以重钢、西南铝、国际复合材料公司为代表的材料加工业进一步做大做强,产业链不断向中高端延伸。2008年实现销售产值915.7亿元,占全市工业的16.4%。西南铝铝材产量居国内第一,生产能力位居世界第三,生产装备代表了当今世界最先进水平;建材行业大力发展新型建材,新型干法水泥比重达到50%;国际复合材料公司玻纤生产能力已超过30万吨/年,跻身全国第二位,全球第十位。四是石油、天然气化工产业蓄势待发。2008年化医产业实现销售产值510亿元,占全市工业的9.1%。主城化工企业基本完成“退城进园”搬迁,形成了长寿、涪陵、万州三大化工基地,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五是电子信息产业实现新的突破。以“811”项目为标志,我市芯片产业实现了超常规发展,先后引进了北大方正、LCOS光机、国虹数码、恒基伟业、禾兴江源以及惠普软件、神州龙芯、东矽多模等一批重大项目,逐步形成高技术产业链。2008年实现销售产值669亿元,占全市工业的11.9%。
第六,特色工业园区发展迅猛。特色工业园区自2003年通过建设起步和规范发展,形成了一批产业集聚度高、特色鲜明、规模效益显著的特色工业园区,构建了国家级开发区、市级工业园区产业布局,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到2008年末,累计入驻企业3919户,其中投产企业2260户,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47%;累计安置劳动力51.7万人;实现工业销售产值2722亿元,同比增长63%;工业增加值848亿元,同比增长73%;税收117.4亿元,同比增长51%;利润184.6亿元,同比增长17.4%。工业园区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成为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第七,企业技术创新成效显著。一是一大批产品竞争优势明显,我市83户企业的131个产品排全国同行业前三位。排名第一的有54户企业, 54户企业共74个产品在全国排位第一,其中市场占有率排位第一的产品57个,技术水平、生产能力等其它指标排位第一的产品17个。此外,产品排全国同行业二、三名的有29户企业,其中汽摩整车及配件15户,机械8户,轻纺4户,冶金1户,建材1户。这些排位靠前的产品中,有的企业整体实力较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同时也是我市工业的重要支撑。二是技术创新投入从主要依靠****转变为企业成为投入的绝对主体,企业从配角到主体、从被动到主动、从配合科研院所开发到主导引导产品研发方向,成为了技术创新的主导力量。如轿车混合动力技术、摩托车大排量发动机(650CC)的设计制造、天然气发动机电喷技术、兆瓦级风力发电成套装备、垃圾发电成套装备、固体危废物焚烧处置成套装备、大型燃煤锅炉、脱硫脱硝成套装备等领域技术水平在全国领先。同时,新产品成为了助推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2008年全市工业新产品产值达1267亿元,是2000年的8倍,新产品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5%以上,新产品产值率高达29.1%,为全国前位,西部第一。
第八,招商引进项目取得效果。1985年5月中日合资企业——重庆庆铃有限公司为标志,标志着国外工业企业进入重庆的起源。其后,国外企业进入重庆逐年增多,到2008年末,全市历年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4461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共有102家落户重庆),合同外资金额127.4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79.24亿美元。其中,全市工业累计引进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215个,实际利用外资29.5亿美元,占全市的37%。在汽车摩托车产业引入了美国福特、日本铃木、五十铃、德国宝马等知名企业;在化工医药产业引入了英国BP公司、日本大冢化学、法国液化空气集团、德国德固赛、香港建滔等一大批知名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引进了美国惠普、瑞典爱立信、日本NTT通信公司等一批重大IT项目;装备制造产业引入了瑞士ABB、美国百利通、霍利威尔、日本恒河机电等知名企业;轻工纺织产业引入了可口可乐、百事可乐两大饮料巨头和香港玖龙纸业等大型国际企业;材料工业引入了全球知名的法国拉法基、法国罗兰公司、韩国爱思开公司等企业。
第九,节能减排成效明显。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淘汰落后生产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环境污染治理、循环经济试点等工作,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突出抓好主城区环境污染安全隐患重点企业搬迁等工作,2008年末累计完成主城区环境污染安全隐患重点企业搬迁63户;关闭落后产能2294家;完成了电镀、造纸、碳酸锶、锰等高污染行业的整治工作。同时,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建成装机总容量65.87万千瓦的煤矸石电厂,年可消纳利用煤矸石350万吨;全市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量达1840万吨,工业固废物平均利用率达79.03%。
链接:
http://www.cq.xinhua.org/business/2009-07/03/content_16990085.htm
一阵爆炸声后,2400吨的冷却塔将砸向地面……今日上午10时,西南地区爆破最粗冷却塔的纪录将在长寿区被刷新。原来,轰然倒地的是一座高60米,塔基、塔顶直径分别为50米和26米的冷却塔。
炮眼钻了一个多月
冷却塔位于长寿工业园区内的中国石化集团四川维尼纶厂煤堆场,1997年建成,已停用两年。随着该厂新区建设推进,炸掉冷却塔扩建煤堆场进入倒计时。由此,今年4月,重庆市爆破工程建设有限责任公司介入爆破事宜。
昨日,冷却塔下方的爆破人员头顶烈日,持仪器再次检查爆破装置工作状况。抬头上望,塔基由众多钢筋水泥柱组成。靠这些柱子支撑,冷却塔稳如磐石。不过,每根水泥柱都分布着被钻成孔、已填雷管和炸药的炮眼。
“别看这些柱子不起眼,里面钢筋多得不得了。”工人随手指着一根水泥柱称,常规水泥柱内的钢筋分布在柱四周,可是,支撑冷却塔的水泥柱除四周有钢筋外,中间也有钢筋,且数量众多。
中国爆破工程协会理事、爆破冷却塔总指挥孟祥栋介绍,炮眼共钻了2500多个,耗时1个多月。
炸塔像砍树一边倒
爆破时,2400吨的庞然大物如何砸向地面?孟祥栋介绍,炸药仅安放在塔基的一方,“就像砍树一样,爆破只涉及半边塔基。”他说,当2500多个雷管炸响时,冷却塔就像一棵大树被人用斧头砍断了树桩,向一边倒。
爆破时,坠地的钢筋或水泥块会引发多大的地面震动?他透露,离塔5米的一栋砖房不会受损,距塔基10米的厂区分析室等也可正常工作。
据了解,这次爆破除不影响工厂正常生产外,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影响也降到最低。
长寿区****局治安支队介绍,市级和国家级爆破专家先后来到现场勘查论证。最终,在北京赶来的中国爆破工程协会3名国家级爆破专家指导下,涉及安放炸药方位、炸药量等内容的爆破方案被敲定。
警察讲,今日爆破时,投入到警戒线周边的警力达70人,与此同时,消防、医疗等部门也会到场。
疏散20多户居民
记者从当地朱家坝派出所了解到,爆破时,除警戒线周边的70名警力外,警方还预备了120人应对突发事件:冷却塔倒下方向的350米范围内,有20多户居民需疏散到安全地带。
冷却塔旁的化南路是化工园区主干道,每天有大量车辆往返。路边柱子、堡坎,甚至一些供当地人通行的小路上,长寿区****局张贴的告示随处可见。
今日上午8时30分至10时30分,配合爆破的交通管制将在化南路进行。当地交警希望过往车辆择道通行,或耐心等待警戒解除。
2400吨重的巨大冷却塔将从当地人的视野中消失
莲接:http://www.cq.xinhuanet.com/phot ... ontent_17100539.htm
作者: 下江人 时间: 2009-7-21 17:10
本帖最后由 下江人 于 2009-7-21 17:13 编辑
北碚清代山寨墙高8米 里面还有弹药库
在日前开展的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北碚文广新局在北碚蔡家岗镇发现了一个4000平方米的清代古山寨。目前寨里保存有戏台、鱼池、弹药库和角楼,其他的建筑已被破坏,只剩下断壁残垣。据说,当时一个姓代的地主修建了该山寨,抗战爆发后丢下山寨逃到了台湾。目前,北碚文广新局将筹集资金对该古山寨进行修复,将其培育成景点对外开放。
山寨占地4000平方米
该山寨位于北碚蔡家岗镇群力村。昨天,记者穿过杂草丛生的山坡来到该山寨看到,整个山寨雄踞山顶,四周都被围墙围着。寨中有南北两园门可供出入,设有内城墙和外城墙,外城墙有6米高,内城墙有8米高。城墙是由上万块长一米、宽20厘米的黄沙石砌成的。寨内有一处戏台、一个鱼池、一座弹药库,城墙上有用于观望的角楼。两座四合院只剩下断壁残垣。
据北碚文广新局李科长介绍,这座山寨是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发现的,整个山寨占地4000平方米,南北长两百余米,东西六十余米,全寨呈椭圆形。
清代一地主花30年修建
昨天,当地姓肖的老人告诉记者,该古山寨名叫新寨子,是清朝光绪16年一个姓代的地主修建的。当时为修这个寨子,姓代的地主动用了大量的人力在山上放炮采石,将石头砌成长一米、宽20厘米的条石,再将这些石头在原地建成了4000平方米的山寨。当时里面设有戏台,经常有人在此唱戏,热闹非凡。整个山寨修了30年,地主本打算将附近的山脉一起圈进来,后遇土匪攻击才被迫停止修建。抗战爆发,姓代的地主带着家人丢下山寨逃到了台湾。1999年,姓代的后人曾从台湾回来看过新寨子。
弹药库被村民当作粮库
姓肖的老人还介绍,从1982年开始,他和其他20余户人住进了寨子。当时姓代的地主在后门旁边的地下挖了一个长9米、宽6米、高10米的弹药库,四周都用两层沙石围着,密封性非常好。当时曾住在该山寨的村民都将自己的玉米、红薯存放在里面,据说一年都不会坏。最近两年,寨里的村民才搬离了寨子。
北碚文广新局李科长介绍,他们准备将该古山寨申报为区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再通过各种方式筹集资金进行修复对外开放,发挥其文物价值。
链接:http://www.cq.xinhuanet.com/photonews/2009-07/21/content_17152883.htm
-
北碚清代山寨石门.jpg
(34.98 KB, 下载次数: 4)
作者: 下江人 时间: 2009-7-22 17:57
江姐母校藏身渝北 红岩联线再添景点
一所中学内,竟隐藏着红岩英雄江姐母校和抗日名将于学忠的故居。经过1年时间整修后,位于渝北区回兴中学校内的中华职业学校(渝校)旧址暨于学忠将军故居昨日正式开馆,江姐昔日的同学和于学忠将军子女亲手剪彩。
江姐20岁入读会计班
整修后的纪念馆属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回兴中学操场边,为传统土木结构一楼一底的四合院,占地1000平方米,有大小房间40间。按照修旧复旧原则,建筑依旧保持了当年风貌。
纪念馆主要由“一址一家”和“一居一墓”两部分组成,其中“一址”指中华职业学校旧址,“一家”指教育家、社会活动家黄炎培,“一居”指于学忠将军旧居,“一墓”指于学忠将军父亲于文浮之墓。
“江姐(即江竹筠)曾经在这里学习过1年时间”,据介绍,中华职业学校由黄炎培于1918年在上海创建,抗战期间迁至重庆,在回兴镇黄桷坪办学5年。1940年,20岁的江姐在组织安排下,考入中华职业学校的会计训练班,直到1941年离开。此外,红岩英雄许晓轩、彭立人、胡友猷等人也先后就读该校。
中华职业学校迁走后,1944年春,我国著名抗日将领、东北军司令于学忠将军举家进驻该旧址,改名为“于家园”。在此居住7年后,于将军及家人回到北京。
名将后代捐赠将军遗物
去年,渝北区决定拨款百万元,对破败不堪的纪念馆进行整修,并向全国发出文物征集令。
随后,工作人员先后前往福建中华职业学校,并拜访了中华职教总社干事、黄炎培之子黄大伦,于学忠之子于允光、于允科等人。93岁高龄的黄大伦老先生欣然提笔,为旧址题字,赠送文物资料;于允光、于允科全面回忆介绍了于学忠将军的生平事迹、旧居原貌,并向纪念馆捐赠了父亲生前用过的茶壶、笔筒、委任状等珍贵文物。
将成又一红色旅游景点
“纪念馆今后将免费开放,供市民瞻仰先烈事迹。”渝北区人士表示,该馆将主要进行爱国主义、抗日救国的革命传统教育活动。目前,馆内开辟了“红岩文化室”,回兴中学2011级8班被命名为“红岩班”。市文化局表示,将把旧址纳入“红岩联线”,打造成又一个红色旅游景点。
保持了当年风貌的于学忠故居
链接:http://www.cq.xinhuanet.com/photonews/2009-07/22/content_17163703.htm
作者: 下江人 时间: 2009-7-27 17:40
本帖最后由 下江人 于 2009-7-27 17:42 编辑
“岩壁上凿出文化遗产,重庆古人了不起!”
昨日,参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品牌价值推介会的数十名全国广告行业的精英,来到了大足,游览了世界闻名的大足宝顶石刻。蕴含在石刻中的人生哲理,让他们心灵受到了洗涤。“岩壁上凿出文化遗产,重庆古人了不起!”
昨日上午,一行近50人来到大足石刻宝顶山景区。崖壁上巧夺天工的石刻一下子吸引住了众人。匆匆的脚步放缓了,一边细细欣赏着石刻,一边聆听导游解说蕴含于石刻之中的哲理故事。
在宝顶大佛湾牧牛图前,十组牧牛图,人、牛悠然自得,暗示修心已达到物我两相忘的境界,这种以“牧牛比喻由浅入深的修心修禅过程”可谓生动而平易。
尽管千手观音尽管在修葺,还是吸引了众人驻足参观。导游讲了这尊观音的来源:妙庄王三公主妙善毅然献出一手一眼,为父亲合药治病。释迦牟尼知道后亦深为感动,赐了她千手千眼。从此,妙善公主便成了众所祈求的千手千眼观音菩萨了。
“我们以前知道大足石刻很知名,但没有想到还有这么多故事,重庆的古人,真了不起。”众人游览后感叹。
链接:http://www.cq.xinhua.org/news/2009-07/27/content_17209201.htm
-
大足石刻.jpg
(20.96 KB, 下载次数: 4)
作者: 下江人 时间: 2009-8-2 17:07
本帖最后由 下江人 于 2009-8-2 17:09 编辑
跳伞塔将再次 “展翅”市民或可去体 验跳伞
重庆时报讯(记者 邓姣) 作为亚洲抗战时期建造的重要文物,位于两路口的跳伞塔将不拆不搬在原地加固保护,还原其“本来面目”。同时,在跳伞塔旁还将建一座“重庆国防体育陈列馆”。昨日,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目前正在加快推进抗战跳伞塔周边用地规划的调整。
历史名城的重要地标
“跳伞塔是重庆作为国家历史名城的一个重要地标!”市文广局文物处副总工程师吴涛,是此次跳伞塔进行原址保护的主要推动者之一。他表示,重庆跳伞塔是我国建筑设计大师杨廷宝先生的遗作,也是亚洲仅存的抗战时期建造的跳伞塔。为此,市领导对跳伞塔的批复是:“抗战文物,保护中充分利用。”
目前,对跳伞塔的“体检”已经结束。“我到塔内看过,里面的施工很考究。”吴涛称。根据“体检报告”,将选择合适的方案对跳伞塔进行原址修护。比如利用其内部空间,在里面安装钢结构保护支架。还有方案是对跳伞塔底部进行加固保护。究竟采取何种方案,尚在论证之中。
跳伞塔旁将建国防体育陈列馆
据重庆市体育事业服务管理处有关负责人介绍,像跳伞、射击、航模、无线电这些运动项目,因能用于军事,所以有国防体育的说法。该负责人还透露,在跳伞塔一侧,将修建配套保护的“重庆国防体育陈列馆”。除对跳伞塔和设计师杨廷宝先生的介绍和陈列物外,“飞虎队”的美国将军陈纳德的物品,也将被陈列。 吴涛也透露,目前陈列馆的设计方案也正在进行中。有方案是设计成螺旋上升状的外观,“不过考虑到单薄的地质,陈列馆不会太高,约在1~2层。”
跳伞塔可能让市民体验跳伞
“不论哪种方案,都有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外观不破坏历史风貌。”吴涛称,按照初步计划,跳伞塔将恢复成抗战时期的模样,不仅有高耸的“身体”,还将恢复拆掉的“翅膀”——塔臂,甚至挂起降落伞。 建成后若达到条件,可在此开展一些体育活动,比如让市民体验跳伞,或者利用跳伞塔的“身高”搞蹦极。
轻轨出口不动
记者从规划部门了解到,目前跳伞塔附近正在建轻轨,原本有块空地是轻轨的规划用地,为了原址原貌恢复跳伞塔以及修建陈列馆,这块空地的用途将被调整。有市民担心轻轨出口会因此更改,规划部门透露,轻轨出口位置不会发生改变。
毛****纪念堂也出自跳伞塔设计师之手
跳伞塔,1942年建成。曾经是抗战飞行员培训基地,健儿们由此飞上蓝天同日机血战。其设计者是中国一代建筑宗师杨廷宝,毛****纪念堂、四川大学、林森墓、抗建堂等二十多处建筑,都出自他的手。
解放后,它成为国防体育的训练场所,1954年建立重庆跳伞学校,培养出王素珍等著名跳伞运动员。1997年,跳伞塔的三个铁臂被切割。2000年9月,被评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市体育局委托专家对跳伞塔进行“体检”,发现塔臂、楼梯和开窗部位等构件都不同程度存在老化、劣化现象,混凝土深度炭化,钢筋锈蚀情况严重,于是将其鉴定为“危险建筑物,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经过一系列“拆还是不拆”的讨论后,2008年12月启动了跳伞塔恢复工作。
链接:http://www.cq.xinhua.org/news/2009-08/02/content_17273913.htm
-
跳伞塔.jpg
(13.28 KB, 下载次数: 8)
作者: 下江人 时间: 2009-8-3 13:08
本帖最后由 下江人 于 2009-8-3 13:33 编辑
刘伯承故居明年亮相石桥铺
青瓦、白墙,朴素的花格木窗,院子中栽种着黄葛树和香樟……刘伯承渝中区大坪六店子故居修复方案前天出台,将在明年6月前后,在石桥铺烟灯山公园内修复。
刘伯承元帅是重庆开县人,1892年出生,一生南征北战,取得了无数胜利。1924年至1927年4年间,他居住在大坪六店子。那时他30岁出头,已参加革命10多年,刚刚在讨伐军阀吴佩孚的战争中任东路讨贼军第一路前敌指挥官,人称“川中名将”。
刘伯承也是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
朴素的故居
1924年,大坪六店子一带还是农村。刘伯承元帅的旧居是一栋二层小楼,呈典型的巴渝民居风格。 这处朴素的房子里边发生了许多革命故事。市文广局文物处辛处长介绍,1926年11月,刘伯承元帅等人在此召开中共重庆地委军事委员会会议,准备在四川泸州、顺庆一带发动起义。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起义失败,刘伯承离开这里参加南昌起义,将房子和一些藏书委托亲戚照看。
新中国成立后,刘伯承、邓小平和贺龙主政西南。1950年,3人还曾专程到六店子旧居,植下了大量绿树。
1995年前,故居曾发生火灾。到去年底,故居周围长满了野草,种植着南瓜、丝瓜。刘帅的外侄孙陈代庆两口子居住在里边。
今年2月,经社会呼吁,高新区将这处故居确定为文物保护点,聘请工人老赵等看守。老赵说:故居生活设施缺乏,没有水没有电,夏天蚊子多,必须点3盘蚊香才能入睡。
故居的未来
高新区委托重庆大学古建筑专家制订修复方案,上周通过评审。专家认为,六店子周边以前是农村,现在是城市,原来依托的历史环境已经缺失。而且由于火灾影响,建筑实体保留部分比较少,失去了原址保护的意义。因此,专家确定的修复方案是异地迁建,将故居修复在石桥铺烟灯山公园内。 修复方案显示,异地迁建将选择和六店子大致相似的地形,尽量真实的展出遗存材料,尽量使用旧材料修复。
规划蓝图中,修复的故居一共800多平方米,青瓦、白墙,房子采用穿斗木构架。整个故居将有3个天井,构成一个复四合院。市民参观首先进入前厅,这里主要展示老房子的文物。然后穿过天井,进入正房,主要展示“顺泸”起义会议的历史场景。两侧的厢房中,可能恢复刘帅的卧室场景。 故居和后人 刘伯承元帅还有一些后人在重庆生活,对故居充满了感情。
刘帅堂侄刘宽泰半个月前去世,享年92岁高龄。火化之前,后人抬着老人的遗体到故居绕行瞻仰。老人的儿子刘武青介绍,他父亲深受刘帅喜欢,1950年1月,刘帅主政西南,将他父亲介绍到重庆土产公司工作,并给他写了一封信:
宽泰,自从你到土产公司工作以后,我时常担心你的政治学习、工作成绩如何。须知参加革命工作,用人是以德(忠实于革命)、才(能为革命作好事)、资(与人民大众结合有资望)为标准,并不以私人关系的。谁犯了罪,即使是怎样有功的人,也不能马虎了事。此点望你千万认识此条真理,好好学习政治,好好工作,不要弄错事情呀!
现在,刘武青将这封信当作传家宝,记诵在心。
刘武青今年已年近七旬,生活非常普通。这几天,他顶着烈日到处东奔西走,到处了解故居修复方案。
-
刘伯承重庆旧居修复规划图.jpg
(20.46 KB, 下载次数: 6)
作者: 下江人 时间: 2009-8-10 11:55
江北嘴清代古城墙原址“重生”
一段曾经“体无完肤”的清代古城墙,将在位于江北嘴****商务区内的原址上得到“重生”。记者日前从江北嘴****商务区开发投资有限公司获悉,以这段清朝古城墙为主要景点的城墙遗址公园已基本完成土建工作,很快将和市民见面。
按照规划,江北嘴****商务区包括“记忆之城”和“未来之城”两大主题。城墙遗址公园属于“记忆之城”区域,位于重庆大剧院与嘉陵江过江索道间的三角形狭长地带,总面积约2.8万平方米,绿化面积约2万平方米,主要景点包括保定门和古城墙遗址。
文物专家称,老江北城内曾经有条石筑成的近10公里长的城墙和十道城门,现仅存问津门、东升门和保定门3座城门和约200米长的城墙。城墙遗址公园内的保定门建于清朝道光十五年(即1835年),为卷顶的双拱门,宽2.5米,高3.85米,厚近4米,是继通远门之后目前主城区最厚的古城门城墙。“修复时,古城墙、古城门所用的石材,基本上是老江北城遗留下来的条石。”江北嘴****商务区开发投资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让这些古迹原汁原味地展现在市民面前,修复时采取了“修旧如旧”的手法,以延续其本身韵味。修复完成后,市民可以登上长约300米的古城墙与它“亲密接触”,并远眺对岸的朝天门和南滨路。
据悉,目前公园整体雏形初现,待灯饰和绿化部分完成后,便将对外开放。
链接:http://www.cq.xinhua.org/news/2009-08/10/content_17351492.htm
欢迎光临 经典重庆 (http://bbs.jdcq.net/)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