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重庆
标题:
《亚洲周刊》专访黄奇帆:重庆经济五大创新抗危机
[打印本页]
作者:
liusxu
时间:
2011-8-31 15:07
标题:
《亚洲周刊》专访黄奇帆:重庆经济五大创新抗危机
专访:重庆****黄奇帆
重庆经济五大创新抗危机
金融危机以来,重庆经济飞速发展,吸引郭台铭鸿海等台资进驻,也资本输出,推动金融结算创新,黄奇帆总结创新五大原因,令重庆展现内陆经济发展的特色,可以抵抗国际经济危机。
金融危机两年过去了,对是否走出危机,市场还将信将疑。虽然美国通过了提高美债上限,却历史性的遭到信用评级降级。尽管美国****和 专家都提出,可能发生的经济萧条而导致股市行情继续恶化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负面影响令亚太包括中国股市遭遇“黑色星期一”。中国上海A股开盘后便一路暴 跌,一度跌破2600和2500点关口,跌幅曾高达4.83%。美国痛失AAA信用评级,中国股市“唇亡齿寒”,显示了市场对中国内外经济前景难确定的不 安。不过,中国西南重镇重庆仍以自身改革、开放、发展的抵御可能的危机,并创下新的发展机遇。
2008年底当时的重庆常务副****黄奇帆强调重庆在全球金融危机中的应对思路,这是在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遭遇金融危机的滑铁卢 后的重庆经济发展思考。重庆去年经济增长17.1%,全国第二,地方财政收入比2008年翻了一倍多,达1991亿元人民币(约310亿美元)。
在重庆****黄奇帆的办公室,这位学者型的****接受亚洲周刊的访问,有感重庆被热议,黄奇帆表示,很多拔高及刻意贬低重庆的人都没有 认真到重庆考察了解,“有的是以讹传讹,有的是信息不全”,他希望大家多了解一些重庆实际情况。讲到重庆这些年的发展,黄奇帆如数家珍,他归纳:“眼下的 重庆,如果说在西部开发发挥的作用,或者在重庆自身发展中取得成效,有五件事很有意义。”黄奇帆也相信,即使国际金融、经济市场仍然不稳,重庆受影响甚 微。
黄奇帆介绍的重庆“五件大事”:
其一是“西部引进外资的冠军”。作为中国内陆城市,重庆2007年一年利用外资也就是10亿美元。这三年,重庆利用外资每年增长 50%以上,去年达到63亿,今年预计达上百亿美元。这百亿美元外资的结构是,工业项目、房地产项目、重庆的企业走出去海外融资以及外国的私募基金,或者 战略投资者对重庆企业的收购兼并。重庆引资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多元模式。黄奇帆称:“这跟中国沿海发达地区吸引外资的方式同根化了。”2009年时,重 庆吸引外资已在中西部22个省排第一,成为西部引进外资的高地。
重庆开放还表现为“走出去”。黄奇帆说,如果一个地方,光引进来取得成果那只是一半,中国已经有3万亿美元储备,中国过去30年主 要鼓励引进外资,今后30年中国要更加鼓励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中国的资源对13亿人来说是不够的,通过世界资源的配置为中国所用是科学发展观、持续发展、 和谐社会发展、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重庆根据这样一个理念,去年海外投资的协议金额50亿美元。今年预计还会有50亿美元左右的协议金额,并计 划,今后的五年持续每年五至六十亿,力争海外投资有300亿美元,成为在这个领域的领头羊。
多元化的海外投资
重庆海外投资也具多元化。铁矿投资30亿美元;以大豆为中心的农业投资是15亿美元;在加纳等地的铝矿投资有12亿美元。还投资了 包括德国、英国、美国等国的五六个装备类企业,正在洽谈欧洲和美国的直升机公司等等。“走出去”,重庆强调避开“体外循环”,黄奇帆的投资战略是:“**** 推动的一定是中国市场需要的那种产品的走出去投资。”
开放的第三点是进出口贸易。重庆去年进出口贸易增长五成,今年将达百分之百。黄奇帆估计2015年以后重庆的进出口量会到1000亿美元。到2015年,重庆可以约占到整个中国进出口3万多亿中的3%,带来了西部和世界的融合。
重要的是,重庆在开放中创新。过去,内陆出口货品几乎都在沿海通关、商检,“同一批货多地检”。不符合国际贸易“安(全)智(慧) 贸(易)”一体化的通关方式。重庆实现了内陆通关新模式,如出口货品在重庆通关商检后一票到底,商检和海关都不重复检验。货去欧洲,经欧亚大陆桥南线,国 内xj阿拉山口海关不重复通关,哈萨克斯坦、俄罗斯、波兰也不复检,直达欧洲各国。重庆的这一通关商检模式是内陆海关、商检运作方式的重大突破。
其二是“重庆加工贸易方式上取得突破”。中国改革开放从加工贸易起家,但沿海的“三来一补”加工贸易无法在西部复制,那就必须创 新。重庆引入了1万亿人民币的笔记本电脑及其它电子产品的加工,走的是模式创新之路。黄奇帆介绍,“我们的模式就是整机加零部件,垂直整合一体化,力求笔 记本电脑的80%的零部件能够重庆制造,这样一来,既然是重庆造的零部件,在重庆组合成产品,它的物流成本就大大下降,甚至归零。”
两年多前,黄奇帆跟惠普的老板谈加工贸易,正值金融危机中,全球电子产品萎缩,但笔记本电脑市场不减仍增长。预计年增长将达二成 七,三五年就会翻一番。将从2008年全球1.6亿台增长到3亿多台,黄奇帆对惠普老板说:“新增的部分建议你下单到重庆。”惠普老板随口就问物流成本, 并说:“如果解决不了物流,我会赔本。”早有预案的黄奇帆提出零配件80%本地化的构想。大跨国公司的领导都有战略思维,接受了这一概念引路,逻辑合理的 构想。
电脑生产的规模效应
一亿台电脑的规模效应,对零部件厂商来讲,几乎可以忽略成本了。重庆提出组装一亿台电脑是直接引入品牌订单和零部件投资整合思维: 如果笔记本电脑零部件80%在重庆,在这里制造一亿台电脑具成本低、竞争力强的特点。重庆认为,品牌商的组装厂都应该在这个基地崭露头角;相反,有一亿台 电脑组装厂在这里,零部件厂不来就丢失了一个大蛋糕、大市场。
当重庆籍一亿台笔记本电脑的规模振臂一呼,零部件厂商纷纷进入。2009年,黄奇帆赴台,来到鸿海集团的办公室。董事长郭台铭只带 了一个办公室主任来见,时间也只有半小时。坐定后,黄奇帆说:“我不是来招商,而是来讨论一下你的发展战略。鸿海五年只做零部件,没做一台电脑,为什 么?”
郭台铭回答,“没有品牌商给我下单,就只能为拿到单子的整机厂做零部件”。黄奇帆说,“如果我有四千万台电脑,拿出1000多万台给你做,条件是把零部件一起带过去,你干不干?”郭台铭来兴趣了:“你慢慢说,我打个电话。”
3分钟后,鸿海的4个副总裁、10个部长相继来到会议室,半小时的会变成了4个小时。3个月后重庆跟富士康签约。跟着广达、英业达、仁宝、纬创、和硕、宏基、华硕,台湾八大金刚悉数到重庆,一年半时间,250家零部件厂商来到重庆。
现在这些企业在重庆投产的覆盖率已达四成,年底可达到六成,明年就可做到80%。黄奇帆说:“重庆没有吹牛,没有说空话,逻辑的理 念最有穿透力、最有战斗力、最有解决能力、最有操作能力。重庆不是靠拼命,是智慧和逻辑。真理只要一旦确立就能说服人,就有强大的生命力。”
最近,重庆完成了跟台湾仁宝签约。黄奇帆说,重庆3年前提出一亿台电脑的逻辑,提出品牌商、代工商、零部件商,“3+6+250”的目标。已经有了圆满的句号。
作者:
wo12345
时间:
2011-8-31 17:47
作者:
渝侠客
时间:
2011-8-31 21:12
欢迎光临 经典重庆 (http://bbs.jdcq.net/)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