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登陆享受更多浏览权限哟~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入驻经典 
x
2013年02月18日05:02 来源:重庆商报
个人简历 刘德俊
重庆航空有限责任公司总裁
1978年,毕业于军事院校,在部队服役;
1988年,获重庆大学工学硕士学位,在军事学院任教;
1993年,转业进入南方航空(600029,股吧)公司,主持战略规划等部门工作,并获得清华大学EMBA学位;
2010年,担任重庆航空有限责任公司总裁;
2011年,被zg重庆市委评为“重庆市优秀g*d员”。
商报记者 李阳
面对亏损,他凝聚士气理顺机制,上任当年就实现重庆航空扭亏为盈;面对竞争,他另辟蹊径,将重庆航空转型做细分领域的“老大”;面对机遇,他整合资源,让重庆航空为笔电产业提供货运,一举走出国门。
2007年,重庆人自己的第一家航空公司重庆航空有限责任公司(下称重航)诞生,但是在竞争激烈的重庆民航市场,在重航投入运营前三年,它的账单上写着的只有“亏损”二字。
2010年,刘德俊“受命于危难之际”,从重航的控股方南方航空公司调任重航总裁,而他的任务则是让重航尽快扭亏。上任当年,重航便实现小有盈余,目前,重航已经连续三年盈利。
身为重航的“领航员”,刘德俊是怎样引领重航实现“高空”飞翔的呢?
理顺机制
“浇点水”让员工“活起来”
当别人还在享受春节最后几天假期时,刘德俊已经在江北机场旁的重航办公楼里忙碌起来。2月15日下午,在重航总裁办公室,刘德俊就重航近年的发展与商报记者有一番深入交流。记者面前的刘德俊一袭深色西服,儒雅,随和,始终微笑,然而言行举止间不时透出军人特有的干练。
上任一年时间就让亏损的重航实现盈余,刘德俊如何做到?首先是凝聚士气。
出任重航总裁的前几个月,刘德俊隔三差五就会收到员工的辞职申请,其中不乏跟随重航多年的老员工。刘德俊很快找到症结所在:重航是重庆市参股的国有企业,也是南航的控股子公司,因此,同一岗位上可能存在三种员工身份有南航内部调配来的员工,有重航自主招聘的员工,还有劳务派遣工,三者往往干同样的活,在待遇上却存在差距。
一个典型的国企r事问题摆在了初来乍到的刘德俊面前。刘德俊意识到,正是由于同工不同酬严重降低了员工积极性,必须给员工们“浇点水”,让他们先“活”起来。
他接连召集重航高层召开会议讨论,决定按照市场化机制,施行所有岗位同工同酬制度。
在此基础上,刘德俊实施了第二步措施,制定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奖惩制度,真正有效激励员工。
经反复论证,刘德俊和他的管理团队推行了一套奖励与绩效挂钩的考核方案:每一个职能部门都有相对应的工作绩效指标,而职能部门又将指标具体分解到各个岗位上,从而直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在刘德俊看来,新的绩效考核方案成功与否,决定重新打造重航团队的成败。他坦言,此次绩效改革,可谓一场持久战,再加上航空企业的行业特殊性,直到2012年底,重航同工同酬、以岗定薪、以绩定奖的新的业绩考核制度才初步完成。
不过,令他欣慰的是,近来收到辞职信明显减少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也高涨起来。
改变战略
打造高原飞行中转“专业户”
“将重航打造成为高原中转专家,”这个目标自重航诞生之日便被频频提及,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重航却是在北上广等传统热门航线上与竞争对手“血拼”,迟迟没有迈出“独辟蹊径”的步伐。
刘德俊和他的管理团队敏锐地察觉到,有别于其他大城市,重庆民航市场的价格战更加惨烈,即便是在重庆往返北上广等“兵家必争”的主流商务航线上,低至一两折的“白菜价”机票也常年屡见不鲜。在这些航线上,重航竞争优势并不明显。
而在另一方面,随着近年来内陆经济的飞速发展,西部高原城市与东部沿海城市之间的交往日渐频繁,因旅游和商务需求进出高原地区的旅客也正日渐增多,高原交通市场正在逐渐壮大。
何不避开竞争激烈而又利润增长有限的传统航线,率先抢占高原航线市场呢?刘德俊辗转思考后,果断将打造“高原飞行专家”的战略目标提上日程,将注意力转移到高原航线上来,并决定按照目前国际民航业盛行的“枢纽辐射式航线结构系统”运营模式,将重航打造成为高原中转“专业户”。
所谓的“枢纽辐射式航线结构系统”运营模式,具体到重航,便是依托南航庞大的航线网络和销售渠道,由全南航各分子公司将本地的高原旅客集中到重庆,然后再由资源配置上侧重高原飞行的重航,以一日多个班次的“航班波”,将客人无隙化地接力送上高原。
“重庆正好处于国内平原城市与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的中心连接点,近年来重航在母公司南航的支持下,已初步形成一个以重庆为枢纽的高原航线网络体系。”刘德俊认为,在建设高原枢纽机场方面,重庆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事实证明,偏重高原中转的转型战略是成功的。2011年,重航与南航在重庆江北国际机场的市场占有率达到22.8%,稳居头把交椅;通过重庆枢纽中转人数达到14.3万人次,占重庆机场总中转人数的60%以上。
如今,受益于重航打造高原中转枢纽的战略,重庆往返拉萨等高原城市航线密度明显增加,旅客的中转时间也就从半天缩短为两小时。
借力国际化
搭上重庆笔电产业的快车
在将重航推向高原中转市场的“大哥”位置的同时,刘德俊还紧盯着重庆笔电产业的发展,欲从中寻找货运商机。
在政策规划方面,根据市****的发展目标,重庆将被打造成为与北京、上海、广州比肩的国内第四大航空枢纽,刘德俊认为,这正是重航大发展的好机会,而重航也应该是重庆实现这个目标的主力军。而在产业方面,重庆正在大力发展笔电产业,高附加值、强调出货时效性的IT产品,也正是国际货运航线的最好客户。
刘德俊果敢判断,若在货运航线上成功搭上笔电产业的快车,那将是重航走上国际道路的一条捷径。
在刘德俊为首的重航管理团队多方协调下,2011年9月15日,重航携手母公司南航,开通了阿姆斯特丹-重庆-浦东-阿姆斯特丹国际货运航线,这是国内三大航空公司开通的首条欧洲直飞重庆的全货运航线。紧接着,在2012年3月2日,两家航空公司又联手开通了广州-重庆-阿姆斯特丹全货机航线,为重庆与欧洲之间的IT物流搭建了一条畅通快捷的空中通道。
这些国际货运航线由南航执飞,重航经营,为重航逐步国际化打响了头炮。“开航至今,以笔电及其配套产品为主的重庆出港航班班班爆满,而阿姆斯特丹回重庆的货机也一样满载汽摩配件而归,这对重庆的产业和重航本身,都是绝对的好事。”言语间,刘德俊的脸上挂满了微笑。
对重航的走出国门之路,刘德俊坦言只是取得了“阶段性”的小胜利,预计到2015年,除了拥有国内干线航点21个、高原航点16个以外,重航还将逐步开通东南亚、日本、韩国等国际或地区航线。在刘德俊的脑海里,重航的航线已在地球上空织就一张网。
对话
高效来自执行力
重庆商报:作为国企管理者,在您看来,让企业运作高效的最关键因素是什么?
刘德俊:企业运作是否高效,主要看整个团队执行力如何,而个人的工作态度是执行能否“给力”的关键。所以在工作上,我对自己和员工最基本的要求都是要有端正的工作态度。员工拖沓懒散,不能单靠批评,一定要找准原因。如果是制度缺陷造成的,那就要排除困难去修改制度,要用好的制度来激励人;但若是个人的惰性使然,那就要及时提出严厉的批评;至于私人方面,每一个员工都是我的朋友。
重庆商报:您认为重庆民航市场未来主要增长点在哪些方面?重航如何抓住这些机会?
刘德俊:随着重庆经济发展的不断向好,在传统的公商务客运线如北上广深等,仍将有相当的增长;一些新兴的旅游线,如滇、藏高原线,也有很大发展空间;还有一个就是国际和地区航线,良好的经济形势催生更多国际交往,未来几年预计重庆的国际航线和地区航线也会有所增加。
对重航而言,将继续发挥自身在高原航线和网络渠道上的优势,并将继续携手母公司南航,不断加密和增开国际货运线,为重庆造笔电产品的出口做好物流工作。另一方面,在民航市场转暖不明的情势下,重航的工作重点还是将继续加强自身成本控制,比如说对重点航路进行优化,减少不必要的绕飞,从而缩短了飞行时间和空距,降低运营成本。
重庆商报:重航未来的发展规划如何?您将把重航打造成一个怎样的民航企业?
刘德俊:目前重航已拥有9架飞机,2013年还将有2架空客A320型客机加入重航机队。在整个“十二五”期间,重航机队规模将保持快速增长。预计至2015年,全南航系将在重庆投入70架飞机以上的日运力,其中重航自有机队将达到20余架。
重航是重庆人自己的航空公司,未来还将继续深耕重庆市场,全力服务广大市民,不但要为地区经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更要积极履行各种社会责任,成为一张既有市场影响力,也有社会责任心的城市名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