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重庆
标题:
巫山转型:旅游“2+7”格局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4-1-14 15:08
标题:
巫山转型:旅游“2+7”格局
巫山县县长李春奎记者 唐浩 摄
巫山金秋红叶映三峡 巫山县旅游局供图
巫山博物馆 巫山县旅游局供图
修建中的神女峰景区记者 唐浩 摄
易光琼(左一)在自己经营的农家乐前忙碌 记者 唐浩 摄
巫山县的雕塑一条街 记者 唐浩 摄
巫山计划用5年时间实现从过境游向目的地游的转变。到2020年,形成“2+7”的景区格局。希望借转型形成以旅游业带动农业、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转型令人兴奋,或许也有阵痛。1月3日,商报记者一行,从正在打造的“双神”景区(即神女峰和神女溪)、到已开门迎客的巫山博物馆,近距离观察转型中的巫山。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是唐代诗人元稹给巫山最精妙的刻画,也是巫山一张响亮的文化名片。
世人尽知巫山美,然而在灵动的小三峡、热闹的红叶节背后,巫山旅游长期面临基础设施、接待能力有限等多方面掣肘。
“依托长江三峡旅游产业发展,过境游曾给巫山带来稳定的人流和财富,如今却成为巫山旅游发展必须突破的瓶颈。”巫山县县长李春奎告诉商报记者,“我们希望用5年左右时间实现转型升级,彻底将巫山从过去的过境游转变为目的地游。”
一位“老旅游”的执爱
见到章玉新时,他正上神女峰。早上不到10摄氏度的气温,他只穿了一件薄线衫加一件薄外套。
“现在每个月几乎大半时间都呆在山上,每次上山一住就是好几天。”章玉新告诉商报记者,2012年起,他受县旅游局委派,负责“双神”项目的建设现场。目前,神女峰上山步道和沿途景观建设已完成大半。
“要争取今年10月左右完成神女庙复建。”章玉新边跟沿途工人打招呼边说,“神女文化将在此集中呈现,是‘双神’项目的精髓所在。”
从神女峰山脚到神女庙共3000多步台阶,走完约3个小时。“明年,游客站在这个地方,既能通过文化墙充分感受巫山文化,又能通过观景台凭栏远眺。”章玉新兴奋地介绍双神景区的建设情况和未来规划。
很难想象这个在步道上健步如飞的人已年过半百。“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这个年龄,还对工作有这么大热情,这算是对巫山旅游的一种执爱,作为土生土长的巫山人,一想到巫山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和人文底蕴,就特别想赶快让更多人知道。”
该帖已经同步到经典微博
admin的微博
作者:
admin
时间:
2014-1-14 15:08
“双神”景区曾经的尴尬
“双神”景区是巫山接下来要重点打造的5A级景区。
从巫山县城出发,登完神女峰,可乘游船到对岸的农家乐品尝乡村土菜。品完美食,乘坐游轮浏神女溪的奇景。整个行程至少要一整天。
但过去,三峡过境游客一般在船上远眺一下神女峰就走了。在神女峰脚下经营农家乐近十年的易光琼深有感触地说:“游客明显不断增多,但即便现在住的人也少。”
“不只‘双神’景区,这也是巫山旅游曾经的尴尬。”巫山县旅游局副局长覃麟接受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过境‘一日游’很难拉动一方经济。”
巫山渴望将独特的生态风貌和人文底蕴转化为经济收益,但又没有足够的接待能力。
“1997年,大约130万人游览小三峡,但游客集中来,老县城根本没那么多地方可供吃住,县城居民自发把屋子让给游客打地铺,我家也把所有棉被贡献出来了,这给我们的触动很深。”章玉新回忆。
三管齐下的产业蝶变
为彻底打破旅游发展的天花板,巫山从三方面制定了转型规划。
“一是把县城打造成巫山旅游的集散地和接待中心;二是进一步发挥巫山的生态优势和人文优势,打造精品生态景区和文化精品景区;三是整合乡村资源,建设巴渝魅力美丽乡村。”覃麟介绍。
李春奎认为,旅游转型的重点不仅是将零散的旅游资源系统开发,将独特的生态风光和人文底蕴打造成重庆旅游的一张名片。更希望依托转型,从根本上形成以旅游业带动农业、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
“目前早阳旅游新城,已完成控规并启动滨湖景观大道建设。”覃麟介绍,“我们的目标是,3年后县城具备同时接待2万游客的能力。”
生态涵养的历史机遇
“随着五大功能区域的划分,巫山被纳入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这让巫山发展面临重大历史机遇。”李春奎表示,巫山进一步明确了发展定位,将打造成全市的重要生态产品基地、重要特色产业基地、生态文明示范区、旅游历史文化名片。
覃麟透露:“过去三年,仅民间投资千万元以上的农家乐就新增10家以上,酒店、餐饮等投资更多。”在贵州经商的郭庆燕就回到老家,投入千万元兴建农家乐,预计今年红叶节前投用。去年红叶节期间试运营的江山红叶酒店是巫山旅游接待提档升级的缩影。“我们看好巫山未来旅游产业的发展,希望在高端游客市场占领先机。”江山红叶酒店副总经理杜德刚告诉商报记者。
大型旅游集群正在形成
科学规划加踏实行动,再乘着历史机遇,围绕巫山,一个大型的旅游产业集群正在形成。
记者从巫山县旅游局了解到,巫山将坚持山水结合、文旅融合、水陆并进,以“五大提升工程”为抓手,用5年左右时间实现转型升级,彻底推动巫山由过境游向目的地游转变。
首先,精品景区集群式打造,以神女精品景区为重点,打造长江三峡旅游具有唯一性和吸引力的景观。同时,加快大昌古镇、九龙谷等沿线景区景点建设,与宜昌、神农架形成“金三角”旅游环线。
其次,文旅融合提档升级,依托历史文化资源,推出系列丛书、画册、电影或电视剧等文艺精品。并通过建设雕塑一条街、文化墙、观景台等文旅融合的景观,丰富旅游内涵。
此外,接待功能、服务水平、宣传营销三大方面的也将提档升级。
“到2020年,巫山将形成‘2+7’的景区格局,推动巫山形成重庆最大的旅游产业集群。”李春奎表示,“到那时,巫山的旅游业将成为支柱性产业,年接待游客将达1800万人次,住下来的游客将突破600万人次,旅游业增加值达20亿元;‘三峡最美是巫山’的口号也将叫响全国。目前我们已经迈出了第一步。”
该帖已经同步到经典微博
admin的微博
作者:
admin
时间:
2014-1-14 15:08
对话
巫山县县长李春奎:
文化是旅游核心竞争力
巫山转型正在进行,在五大功能区域定位下,巫山如何找准生态涵养与经济发展的平衡点,发展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对这些问题,巫山县县长李春奎给出了答案。
发展方向更加清晰
重庆商报: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zy提出不简单以GDP考核地方zf,在五大功能区域的战略指导下,市委市zf也提出了区县分类考核思路,这对巫山未来的经济发展意味着什么?
李春奎:既意味着压力,也意味着动力。压力来自于,对我们的发展要求更高了。之前只是单纯发展GDP,迫使我们过多开发矿山资源,往往忽略了生态环境方面的平衡,这已经形成了历史沉淀,现在随着发展要求的转变,在低碳环保情况下的经济发展,对我们而言难度更高。其次,巫山过去的产业可以概括为“三色经济”,黄色是烤烟,绿色是旅游,黑色是煤炭。其中煤炭占了财政收入的一半,严格来说,按照科学发展观,“三色经济”中的相当一部分都应该淘汰,所以要转变发展方式需要一个过程。
动力则来源于随着五大功能区域的划分,围绕生态涵养这一前提的发展方向更为清晰。这让我们坚信,哪怕短期GDP低一些,但长远看来,生态好了,为未来发展打下了基础,经得起历史检验。并且市里也对生态涵养出台了一些政策,包括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在财政政策上提出了“多予不取”,这对我们而言也缓解了部分压力。
强化旅游及相关产业
重庆商报:您如何理解“生态涵养”,巫山已经采取和将会采取哪些措施来涵养生态?
李春奎:区别于生态保护,生态涵养更多的是跟水体有关,是一个流域的概念,这意味着巫山做得好的事情,产生的效益不仅仅只在巫山。如三峡水库是影响整个长江中下游,涉及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及上海等地。甚至南水北调,东线、中线、西线都在长江取水。
这就要求库区沿线的区县必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确保水库水质安全。
巫山要强调生态涵养,一方面要做到“弱化”,一方面要做到“强化”。弱化工业,就巫山自身条件而言,因为工业基础不够厚实、要素成本高等因素,也不适合发展一般的加工工业。而强化旅游业以及和旅游相关的第三产业发展,既能涵养生态,也能产生足够的经济效益。
针对生态涵养,我们已经启动了环保的五大行动,包括蓝天、碧水、绿地、宁静、田园。其中,碧水行动主要针对的就是水质保护,包括争取通过2到3年做到乡镇污水治理厂和垃圾治理厂全覆盖,加强河水的漂流物清理,进一步绿化长江沿线等。
坚决不搞有污染的工业
重庆商报:在您看来,涵养和发展之间的平衡点在哪里?
李春奎:作为生态涵养发展区,涵养生态肯定是基础,但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涵养也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关键是实现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高度融合。
总结起来其实就是市里提出的坚持“面上保护,点上开发”。比如巫山总共2958平方公里,把2900平方公里都保护起来了,开发的只涉及几十平方公里,重点打造县城和各种度假区。并且“点上开发”坚决不搞有污染的工业,有污染的工业带来的GDP坚决不要,坚持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搞开发。
另一方面,涵养与发展的融合点还在于提档升级、文旅融合。比如在景点的开发运营基础上,融入山歌、诗词等文化元素,提高生态产业的价值,也有助于实现生态涵养与经济发展的平衡。
重庆商报:那么,巫山发展旅游业最核心的竞争力是什么?
李春奎:事实上,当前库区旅游发展确实存在产品同质化的倾向,而巫山除了在旅游硬资源方面的先天优势外,核心竞争力还来自于延续百万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比如龙骨坡文化、大溪文化、神女文化、巫文化、红叶文化等都是其他景区难以复制的。连续七届巫山国际红叶节的盛况已证明了这一点,这也是我们一直以来积极推动文旅融合的核心原因。
该帖已经同步到经典微博
admin的微博
作者:
admin
时间:
2014-1-14 15:09
记者手记
那些随处可见的转型细节
从神女峰到神女溪,从雕塑一条街到博物馆,从行走在步道上的搬运工到街旁一盏小小的路灯,转型的细胞已渗透进巫山的每一处细节。
比如在神女大道两旁,已经竖立起刻着《高唐赋》和《神女赋》的文化景墙,景墙对面,由21尊历代文人和“灵山十巫”雕塑组成的雕塑一条街向来往路人展示着巫山的历史印记。
再比如,从神女峰的盘山步道上随便一个搬运工人嘴边都能传出几句巫山山歌。乃至一个护栏、一盏路灯也会做成“巫”和“山”的字体形状。
而在产业转型的背后,更多的是这里的居民也在经历着一场人生的转型。比如随着神女溪景区的深度开发,48岁的王柱顺由一名纤夫成为了游船驾驶员;47岁的望霞村村民老牛也从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成为了景区工地上的工人。再往前推10年,靠打渔为生的易光琼一家绝难想象,他们也能拥有自己的农家乐,每天都可能接触到蓝眼睛黄头发的游客。
细微处见真实。或许当下的巫山跟国际知名旅游胜地之间还存在一定距离,但当记者一行听到巫山博物馆的讲解员用自豪的声音告诉记者:“三峡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有两件都来自巫山”之时,记者突然意识到,这样的距离似乎并非想象的那般遥远。
巫山转型升级规划
1 把县城打造成巫山旅游的集散地和接待中心。
2 进一步发挥巫山生态和人文优势,打造精品生态景区和文化精品景区。
3 整合乡村资源,建设巴渝魅力美丽乡村。
巫山五大提升工程
打造精品景区集群
文旅融合提档升级
接待功能提档升级
服务水平提档升级
宣传营销提档升级
2020年巫山形成“2+7”景区格局
2个5A级景区
小三峡小小三峡
“神双”景区
7个4A级景区
大昌古镇、梨子坪森林公园、九龙谷、葱坪、文峰观、巫山博物馆、杨柳坪艺术村
商报记者 李友凡 任忠君
该帖已经同步到经典微博
admin的微博
欢迎光临 经典重庆 (http://bbs.jdcq.net/)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