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最高权力统驭机构的驻地,也是重庆首次发现的抗战时期国民zf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最早的城区官邸。”这是出自《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一书中的文字。
这幢在历史上有着如此重要地位的老建筑究竟在哪里?其实,它就“藏”在解放西路14号,附近还有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和凯旋路电梯。
8月6日,本报记者前往即将“重生”的重庆国民zf军事委员会旧址打探到,旧址于去年底修复动工以来,目前已进入最后的封顶施工阶段。本月底,市民将在原址之上重新看到这幢老建筑当年的风采。
身份谜团
2008年整理民国档案
确认具体位置在解放西路
烈日炎炎,渝中区解放西路上依旧人来人往。可过往的行人,极少留意到在夏日阳光下的这座黑灰色的老建筑,正在悄悄重塑它的“容颜”。
“此前,关于重庆行营的史料记载非常零散,直到2008年,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整理民国档案时,它的身份才被真正揭开。”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委会秘书长吴涛介绍,国民zf军事委员会旧址是我市首次发现的蒋介石在渝最早的城区官邸。由此,文物工作者才最终确认了蒋介石“重庆行营”的具体位置——现在的解放西路14号。
“没想到这片建筑群居然比较完整地保留下来,是抗战遗址普查以来的一次重大发现。”重庆地方文史专家肖能铸说,重庆行营修建的年代大约是1935年底,当时国民zf颁定“军事委员会委员长重庆行营”,任命顾祝同为主任,行营辖区包括川、康、黔、藏在内的整个大西南。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国民zf迁都重庆,蒋介石作为国民zf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最初的办公地点就设在重庆行营内,之后才搬到了位于南岸的黄山云岫楼别墅。
修复解密
原则上采用修旧如旧
80年前的地基石条继续使用
老房子已有近80岁高龄,因此建筑构件大多都已在岁月的流逝中老去,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为了让市民能够再次一睹这幢在重庆乃至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老建筑,经全市专家的论证,最终决定对其采取落架维修的方案。
“老建筑以修旧如旧的方式进行修复,拆除了一些已经无法使用的建筑构件,能够使用的构件已被全部用上。”现场施工人员告诉记者。
究竟有哪些老的建筑构件继续派上了用场?施工人员透露,除了老建筑原有的灰黑色墙砖可继续使用外,其地基部分所用的巨大条石也全部使用了原来的材料,“这些条石被保存得相当完好,于是我们按照条石上的编号,将它们一一还原到了本来的位置上。”
但让文物修复专家心疼的是,老建筑之上的木质构件基本已不能再继续使用,它们的“疾病”是虫蛀,为了保证建筑的安全使用,这些木质构件将被按照原貌重新制作。
为了保证老建筑未来的安全使用,文物修复专家们还在如今老建筑的条石地基之下,用现代修建地基的技术进行了加筑,“这样的方式不仅不会影响老建筑的整体外观,还能让它在未来的漫长岁月里,安全地迎接每一位参观者。”
历史印记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礼堂
过去是国民zf军事委员会大礼堂
“作为国民zf正面战场指挥中心,这幢老建筑和修建在它旁边的国民zf军事委员会大礼堂(现重庆日报报业集团礼堂)见证了抗战时期许多重要事件的发生。”三峡博物馆抗战历史副研究员艾智科告诉记者。
艾智科说,在抗战期间,重庆行营负责组织征兵,当时不少山城热血男儿就是在这几幢建筑里登记入伍的,“这座建筑群不仅是抗战时期重要历史人物的聚集地,更见证了重庆这座城市的英勇与不屈!”
记者从市文物局文物专家处了解到,按照《重庆市抗战遗址总体规划》,“行营”旧址修复完成后将陈列抗战时期国民zf军事委员会的各种重要文物和档案,作为新的抗战历史陈列馆面向市民开放。
![]()
解放西路十四号大门基本保持当年的原貌 记者 毕克勤 摄
![]()
储奇门解放西路14号,抗战期间的“重庆行营”现在成了进城务工人员的临时居住点 记者 邹飞 摄
![]()
抗战时的“重庆行营”内部如今堆了不少杂物
储奇门发现蒋介石在渝首个官邸
据考证该处系其在搬至黄山前暂住 10年前曾有人愿意出1000万元购买
在渝中区储奇门闹市区,竟隐藏着蒋介石在渝最早的官邸!昨天,记者从市文广局文物处获悉,他们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意外地从民国档案中发现了“国民zf军事委员会委员长重庆行营”的存在,并于上周在储奇门找到了这处保存较为完好的遗址。专家表示,这是我市首次在城区发现抗战时期蒋介石在渝的最早官邸,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豪宅”70年未修缮结构完好
昨天下午,在储奇门解放西路14号,记者找到了这处“国民zf军事委员会委员长重庆行营”。记者发现,“重庆行营”共有3幢两楼一底的房子,为砖木结构建筑群,坐东南朝西北,周围有封火墙,属于典型的中西结合的民国时期建筑,仅与街边一墙之隔,外面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记者看到,大门入口处的石柱、窗户、墙腰,都用圆角砖砌出精美的纹饰,室内还留有残缺的雕花扇门、壁炉、台灯、地下室、哨台等。同时,大门还专门修出了高出地面的门槛。据悉,这在当时是身份高的象征,整个建筑显得大气而别致。
“这个建筑质量好得很!这么多年了没有哪一处维修过,但结构依然完好!”据在此处住了十多年的市民陈师傅称,他是这里的房东,房子是父母传下来,他只知道是上世纪30年代修建的。陈师傅介绍,室内的空间高3.8米,还重叠修建了两个窗户,因此通气性能好,冬暖夏凉。记者看到,门板结实厚重,有吊顶,楼梯栏杆上的大部分油漆都没有掉落,擦干净还像新的一样。
内部堆放杂物破坏较严重
据了解,这3幢建筑群现为附近一家幼儿园与进城务工人员的临时居住点,屋内光线阴暗,散乱堆放着床铺和杂物,内部破坏较严重,楼上闲置的楼阁布满灰尘,墙壁有人为挖出的洞,屋内还四处搭满了电线,原本宽敞气派的一条甬道也被截成三段。
房东说,有些墙壁已在风化,如果再不维修担心会出现危险。据陈师傅讲,大约10年前,曾有人愿意出1000万元买下这片房子,但他只拥有这3幢建筑群的使用权,产权属于国土部门,他无权出售。



莫搞豪 发表于 2014-8-10 18:10
这才发现,直是悲哀~
| 欢迎光临 经典重庆 (http://bbs.jdcq.net/)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