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重庆
标题: 设计中经营者裁示时的相关危机 [打印本页]
作者: 雨中说爱你 时间: 2015-3-20 10:43
标题: 设计中经营者裁示时的相关危机
设计中经营者裁示时的相关危机
装修设计图设计提案必须在百分之百的彻底件台下才能够有所进展,所以只要一步走错就会招来危机。因为设计与个人的感性关系密切,所以尤其对于个性强的经营者,或是决不妥协的经营者而言,他们如何敢受影响巨大。只要经营者不点头,项目就会因此停顿。
我以前曾在一个九州岛的百货公司的案子上失过手。提案后半年左右,老板都不下决定,突然说:“还是不要改变标志了吧!”公司干部及外部相关人员一同傻眼。
例如金融机关的合并案,只要决定了期限,期限之前一定会下决定,也会发生拖拖拉拉延了1年以上,最后还是中止的案例。
在提案现场,最恶劣的状况就是经营者说出:“没有我满意的设计,请重新思考。”
如果说“好的,我重新思考”而后离开,然后提出新的舌尖,“这次我带来比上次更好的设计方案。您满意吗?”经营者反而会 认为,“你说带来比上次更好地设计方案,也就是说上次的设计还没彻底检讨,你竟然夸口‘这是最好的’而来提案了。那么如果我再一次让你重新思考,或许下次会有更好的设计案吧?”因此萌生出新的不信任感。
不让人有机会说出“没有满意的设计”
标志设计的提案,必须要下工夫来不让经营者讲出“没有满意的设计”这句话。这是设计师们经历痛苦创造出的方法。
前面说过,理想的提案有展览会开幕酒会的气氛,这也是为了让老板了解其他的员工说出的个人感想,实际感受到“每一个人的感受方式都各有不同”。
墙壁上像展览会一样将以往的经过展示出来,也是为了让他亲眼感受到,“虽然最终3案是由设计师所推荐的,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反复的逻辑思考与感性的飞跃,不断尝试错误才有的成果。3案都是灵感的闪现,有这样的意义,各个相对比较的利益点在这里。”
与经营者共同攀登阶梯说明经过
长期以来设计师都是凭着感觉走,认真地逐渐锤炼出设计,若从“未来的眼光”来看,可以算是大道高水平的正确途径。在设计定案的瞬间,必须让经营者提升到与设计师同样先进的水平。为了达成这个目的,只有让经营者追踪体验设计师所经过的创作活动。因为站在高处说明无法使他理解,所以设计师只好走下阶梯,一面说明自己一步一步攀登的道路,同时再一次与经营者共同爬上阶梯。在这个过程中,绝对不是用专业用语,尽量以逻辑关系来说明。
如此,才能使经营者理解是即使并不是光凭感觉来进行工作,也让他认识到“设计也有可以说明的部分”。经营者一旦有了这个认识,“没有满意的设计”这个粗鲁的意见就会销声匿迹,而变成“这个部分不太满意,请修正看看”的要求。
对于辛勤工作了数月的设计师而言,就如同让他在一个半小时内将从理念、策略、创意、集中而至3案产生的过程重演一遍,有种一口气爬上阶梯的感觉。
设计师在设计定案时的立场
5次提案中总会有1次会在全体成员面前正式被问到:“那么,设计师所推荐的是哪一个舌尖?”大半的是公司负责人来到设计师身旁偷偷地询问推荐案。设计师本身不主动说出自己的推荐按似乎已经成为设计是行业的通则,我的原则也是只要不被问到,绝对不说出“3案中我推荐这个案。”
在设计使得内心中另有如果经营者选择A案才算成功的基准。另类案(A案),实在超越逻辑前端的延长上,实在感觉上飞翔光芒万丈的未来形象。除非经营者与设计师在以往的互动上已经产生信赖感,使经营者认为,“仿佛被洗脑了一般,但是只要是设计师所说的,总觉得应该是正确的。”否则A案是绝对不会获选的。
多数决定的弊病
我曾经被问到:“在通常采用多数决定的公司里,该由舍来做最后定案?”我的回答是:“当然,最后还是要经营者裁示吧。”如果采用多数决定,一般得票就会分散。不是3案平分秋色,要不就是1案不受欢迎而剩下的2案同票数。
我总是说:“不建议采用包含一般员工在内的多数决定方式。”这是因为一般员工尚未理解新理念与未来愿景,所以在决定设计时仅能凭着“过去与现在的眼光”来判断。而且也因为他们为曾参与提案,并不了解设计开发的过程与设计师的制作意图。
某一家金融相关公司的经营者说:“我明白你的意思,最后将由我自己决定,但是作为参考,我想巨星员工的人气投票。”投票的结果正如我所预言,3案中最保守的案(C案)获得压倒性的多数,有人或许会以“我不能无视员工意见”为理由,而放弃自己所决定的设计案,不过这位经营者的判断是:“现在员工所喜爱的标志比伟来源宫缩喜爱的标志重要。”
经营者的出席是不可或缺的
偶尔会碰到五大直接向经营者提案的案例。经营者有各式各样的理由缺席,或许是从来没有这种习惯,不允许特例,或是经营者忙到没有时间,有的说是经营者希望能不受到设计师的影响儿子有选择,等等。
也有负责人保证“我受到老板的全权委托,本项目完全由我负责,所以我会详细地向老板说明”的案例,但是很少能顺利进行,总是会有各种曲折。因为设计师个人感性对个人感性的直接诉求,如果中间接入一个传达人,很难进行正确的沟通。同时,由于设计是数月全身心投入与该项工作,所以有其信念。致力于说明时,这股热情会产生说服力。
提案不单是说明的场合,也是传达热情进行说服的场合。这种情景下产生的那些只有十几参与的设计师才说得出来的语言,扮演着能够说服的重要角色。另外对于经营者的提问与质疑,也能当场明确回答,这些都与下决定所需的信赖相关。所以,提案务必要请经营者出席。
掌握未来的设计师
最终3案的焦点在于企业的未来。所以第一次看到舌尖的人当然会觉得“抓不着头绪。”
对于拥有信息与技术的设计师而言,要他们提案大多数人地一眼就能了解的设计师再容易不过的事情。但标识是要从现在使用到未来的设计,设计师所扮演的角色就是彻底检讨思绪,创造ld思维,创造出5年乃至10年后才逐渐为常人所理解的标志。
要彻底检讨思绪。创造ld思维,就要具有能够洞察未来的眼光。或许有人会质疑:“又不是预言家,如何能够预知未来?”设计师只知道一个搭乘时光机器的方法。我们相信,将过去与现在的信息装满大脑的设计师,在集中提出构想以致陷入混乱状态的时候就能掌握未来。还有一点,我相信,设计师那不耐烦的性格和讨厌通俗的偏执感觉也对洞悉未来有所帮助。
设计师对经营者提问的态度
多数经营者原本就是感性能力优越的人,学习能力高,所以只要有1个半小时就能变身为优秀的设计师。在大公司,通过激烈竞争而登上经营者宝座的人,不仅对数字敏感,也必须要有善于理解情感与艺术的敏感心灵。许多人对陶艺、书法、盆栽、文学、回话、音乐等艺术都有嗜好,并且由于理解快,所以许多经营者也有超越30谁、40谁年轻人的感性。在提案一开始的时候,有的经营者怀有“因为我不懂设计······”的消极态度,甚至认为“我可不会轻易被你们这些家伙唬弄”,往往个小时后,就变得能不断提出让设计师烦恼的切中要点的提问。
有时一些站在专家立场上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会被作为问题提出,换言之提问本身不合事理。这时不应回答“就是这样”、“不能那样”的断然答案,而应该出示客观的信息来说明,若即使如此还是无法获得理解的话,就作为下次会议时的课题。
以下3个提问与指摘,大概是每一家公司在提案时都会提出的。
提问与指摘1:“好像与某某公司的标志相类似?”
出现最多的指摘就是:“好像在哪里看过跟这个类似的标志?”“好像某某公司的标志。”设计师即使知道差异也无法立即反驳。当提到设计师所不知道的外国企业标志时,就请他们提供实际的标志。实际上一旦将2个标志并列比较时,几乎百分之百是不相似的。当然,无论是什么标志,当只取出一部分时,一定会与其他某个标志的一部分相似。音乐与美术也是一样,不可能有百分之百独特的作品。所以才会有“所谓创造就是新的组合”这句话。名曲也是有限音符的组合,分解歌词重新排列也会变成另外一首歌。尤其是歌名带有“港”或“离别”的,其中之所以能够诞生出畅销歌曲,主要就是在组合方式上下过一番工夫。分解汽车也是一样,零件的数目与组合的方式不同,就会成为另外一款车。因此标志也是允许有某一部分类似的。
另外可以指出,“我们已经检查过各位由某某标志联想到的金丝的著名公司标志,但是设计师也有设计师的骨气,已经预先由提案中排除了”。这种说服法也屡试不爽。
提问与指摘2:“这种创意想不出来吗?”
提问与指摘3:“A案与B案的有点不能结合吗?”
搜油网:souyou9.com 转 lanj
| 欢迎光临 经典重庆 (http://bbs.jdcq.net/)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