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重庆
标题:
世上有着万般情谊 此时重新涌入心底
[打印本页]
作者:
五里店
时间:
2015-4-5 13:43
标题:
世上有着万般情谊 此时重新涌入心底
[attach]1129886[/attach]
昨日,长寿,市民们在公墓祭奠逝去的亲人。 记者 杨可 摄
[attach]1129887[/attach]
昨日,南岸区观音山公墓,市民带着鲜花祭拜逝去的亲人。 记者 李化 摄
[attach]1129888[/attach]
钟凌云年轻时的照片记者 张路桥 摄
[attach]1129889[/attach]
田菊芳老人翻看老照片追思烈士丈夫钟凌云 记者 张路桥 摄
一出戏《人面桃花》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演绎唐朝诗人崔护和少女杜宜春在清明偶遇的一段爱情故事《人面桃花》,是一出盛演不衰的清明戏,京剧、评剧、话剧等多个剧种中都有这个剧目。这出戏源于唐朝崔护的一首诗《题都城南庄》,简洁的28个字把“桃花依旧、物是人非”的人生感慨诗意表达出来。
一句“桃花依旧、物是人非”,唤起千千万万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一墓一主一故事,一个个尘封的记忆,在清明节显得如此的鲜活!
商报记者 郑玉霞 喻倩倩
梨花风起正清明。生命中曾经出现过,又消失在生命河流中的人,依然刻骨铭心,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悄然浮上人们心头。一座座墓碑背后,熙熙攘攘的扫墓人群中,你或许能感受到他们深沉的缅怀之情。
昨日,记者走近扫墓的人们,和他们一起翻阅已经逝去的亲人、朋友、爱人的故事。用一段段鲜活的记忆和动情的寄语,让大家一起在生命之河,用心活着。
亲情
奶奶最后送的巧克力
我会保存一辈子
“不曾想过,2014年正月初八和奶奶吃的一顿团圆饭,竟是最后一次;也不曾想过,那盒巧克力竟是奶奶送我的最后一包零食。”今年28岁,家住九龙坡区直港大道的宋鸿,目前在南京一家知名媒体工作,前天晚上飞回重庆。昨日10:14,她仔细地清扫奶奶墓碑上的灰尘,旁边还放着一束鲜花。
“我是孙辈中最大的,也是奶奶最疼爱的一个。记忆中,奶奶总是把最好的留给我。”宋鸿说,自她出生起,奶奶就办理病退在家带她。每一次离开老家前往外地工作,奶奶总会往行李箱里塞一些她喜欢的、哪怕不喜欢的零食,“去年9月11日,奶奶因突发脑梗去世,远在外地的我没见到她最后一面,成了我这辈子最遗憾、最愧疚的事。那盒巧克力,我会永久保存,纪念她。”
“小时候,每到冬天,奶奶总会睡在我的脚边为我捂脚;犯错误被父亲打时,也是奶奶用身体挡在我面前保护我……”宋鸿哽咽了,她说那时候,总感觉奶奶的肩膀是最硬朗的,奶奶的爱是最深沉的。
·寄语·
205天,每一天都在思念中度过。奶奶,我还记得您的模样,还记得正月初七是您的生日,还记得您那粗糙而又温暖的双手……其实您一直在我身边,只是没有了您的身影。无论如何,我希望天堂里有您的微笑,您在那边一切安好!
友情
挚友去世13年
每年聚会先敬他一杯
在荣昌县清流镇的一户人家,郑长龙的挚友张世昌的骨灰就静静放在这里。因为这个曾经破碎的家庭又进行了重组,不便打扰,每逢清明节,郑长龙就会在家中房顶上,点上3炷香,倒上一碗酒,烧上一堆钱纸,表达他的哀思。
“每当我想起他,心里满是苦涩和心痛。”今年48岁的郑长龙两鬓花白,回忆起友情长达31年的挚友,他眼里尽是哀愁。他透露,自己现在荣昌县荣隆镇一所乡村小学教书,逝者张世昌在36岁那年患肝癌去世,生前是荣昌县清流镇中学的副校长。郑长龙回忆,念师范期间他们俩每天晚上都会打拳、跑步,很难想象这样积极向上的人会患肝癌。他说,自师范毕业后,好友就一心为着更好的生活打拼,因此很少见面,每次通电话好友也报喜不报忧。“自从他去世了,我们更珍惜同学情谊,13年来,每年都会开同学会。每次吃饭前,我们都会满上酒敬他一杯,就好像他一直和我们在一起。”
·寄语·
我们就像亲兄弟一样,虽然你离开了我所在的世界,但我们的友谊地久天长。你放心,你梦想的教育事业,有我们这群乡村教师帮你完成,希望您在另一个世界活得更好。多年后,期我们会再次相逢。
爱情
78岁老太为老伴扫墓
已坚持37年
昨日,在屏鼎山墓园,78岁的张老太抚摸着老伴的墓碑,和离世37载的老伴拉起了家常,语气平静。
“我老伴很不容易,年轻时为了我从涪陵来到主城,白天在厂里任劳任怨,晚上还要在家主动做家务,我这辈子最大的幸福就是嫁给了他。”张老太说,这样平凡又带有幸福的小日子过了20年,刚刚生活进入小康,老伴就离他而去。“我年轻的时候挺漂亮,老伴对我一见钟情。”张老太陷入回忆,她说自己现在都记得结婚那天,他对我说:今生一定好好待你,不让你受一点委屈。“他做到了,只是走得早,留下我孤身一人……”说到这里,张老太开始小声抽泣。
陪在身边的儿子冉先生透露,自他父亲过世,母亲不仅拒绝改嫁,每年清明都会到父亲坟前分享她的喜怒哀乐。“以前父亲的墓在涪陵老家,母亲要坐好几个小时的车才能到。”冉先生说,7年前他们才把父亲的墓迁回主城,母亲几乎每周都要来陪父亲,每次都呆几个小时。“你看走上来要爬200多个台阶,她现在都能坚持,父母爱情真让我们动容。”
·寄语·
老冉,我一个人在这里挺好的,子女都很孝顺,你就放心吧!你在天之灵也要保佑子女们身体健康,事业有成。过不了多久,我就可以来陪你了,你一定要等着我。
作者:
五里店
时间:
2015-4-5 13:43
【红色爱情】
“过去65年了,希望他在天堂还好”
商报记者 余常海
70年前,出于保密的需要,结婚5年,田菊芳都不知道丈夫钟凌云是zg地下党员。直至1949年,田菊芳才在歌乐山松林坡的乱尸堆中看到了丈夫的遗体,身上还穿着她亲手织的枣红色毛衣。今年,是田菊芳钟凌云结婚70年的纪念日,清明节到了,田菊芳在家人的陪伴下,再次回到歌乐山看望老钟。
“希望他在天堂还好”
昨天,记者来到了北碚区天生路250号3栋,今年已经86岁的田菊芳,在家里为丈夫钟凌云点上了一炷香。前天,田菊芳还受邀,前往了沙坪坝歌乐山松林坡烈士陵墓,悼念牺牲的丈夫钟凌云,65年来,每年清明节,田菊芳都会来这里。
田菊芳的家里,有一本老旧的相册最珍贵。“钟凌云没有留下太多的照片,唯有的几张都在这个相册里。”田菊芳的丈夫钟凌云,是“11·27”死难者之一,当时他仅26岁。相册是歌乐山烈士陵园管理处1990年12月10日为纪念钟凌云烈士移葬,赠送给田菊芳的,相册首页便是钟凌云与田菊芳的结婚纪念照。时过境迁,但回首曾经,田菊芳还是很激动。照片中的田菊芳脸庞清秀,即使放在现代,五官也算是精致,旁边钟凌云,浓眉大眼,梳着大背头,很有进步青年的样子。
“晃眼都65年,每年清明都会拿出来看一看,希望他在天堂还好。”田菊芳说。
遇难时穿着妻子织的毛衣
“1945年,我们两人结了婚,我只知道他是一个有文化的进步青年。”田菊芳回忆道,结婚后,钟凌云从来没有告诉过她,自己是zg地下党员。“他很小心,出门在外,总会说‘不要说话’。”
1949年10月11日,此时新中国已经成立。“中午1点半的样子,老钟公司的ld就亲自来到了家中,告诉他说,贵州有人来找他,让他赶紧去一趟。”田菊芳回忆,钟凌云离开的时候,什么话也没有给家人说,而就是这天中午,也是田菊芳和钟凌云生前最后一次见面。
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而就在这时,田菊芳才从报纸上,得知了丈夫钟凌云牺牲的事情。“报纸上刊登了11月27日,国民党反动派屠杀革命人士的遇害人名单,上面就有钟凌云。”田菊芳说,12月初,她随相关部门前往歌乐山,在松林坡凭钟凌云身上穿的,她亲手缝制的枣红色毛衣,辨认了遗体,当时钟凌云身上中了至少7枪。
欢迎光临 经典重庆 (http://bbs.jdcq.net/)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