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东方之星”客轮翻沉事件搜救工作已持续开展3天,全方位搜救工作仍在紧张进行。记者从当天现场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截至4日21时,事件遇难人数升至77人,另有14名幸存者。记者还从交通运输部获悉,“东方之星”轮翻沉事件前方指挥部会议决定,昨晚起实施沉船扶正救助打捞方案。
200多名潜水员分班搜寻不留死角
记者在救援指挥部了解到,4日的搜救工作主要通过“水下探摸”和“船体切割”两种方式同步进行。在水下探摸方面,4日当天,200多名潜水员组成3个班次,采取分层、分次的办法逐一对船体进行搜寻,不留任何死角。由于水下环境复杂多变,搜救人员对已经搜索过的船体房间等部位系上红绳留做标记。当天的水下探摸工作未发现新的幸存者。
在船体切割救援方面,救援人员在船体上划定了3处切割区域,这些区域是船内通道比较集中的地方,也是逃生的重要通道。救援人员经过仔细测量和探测,对船体切割出多个孔洞,持水枪向长江中排水,同时用气焊在船体底部划出一平方米左右的长方形的探孔,进行最后的生命探测。在确认未发现生命迹象,救援人员又迅速将其封上,以保证船体内遗体的完整性。
目前,湖北方面组织数千名人力开展打捞和搜寻,将搜索范围扩大到事发地下游方圆220公里的范围内,不放过一丝寻找生还者的机会。
交通部:沉船存在生还者可能性已十分渺茫
6月1日“东方之星”号翻沉事件发生后,船舶沉没已近70小时。交通运输部对救援方案作了进一步调整优化,会同有关方面制定了“东方之星”号整体扶正救助打捞方案,经会议研究确定,昨晚开始实施。
据介绍,采用船舶整体扳正起浮方案,能够尽快地全方位对所有舱室进行排查,有利于在最短时间搜寻失踪人员,最大限度保护逝者尊严。整体扶正打捞作业符合行业专业做法和国际惯例,技术较为成熟。根据专业计算和评估,目前沉船现场船舶的起吊能力已经能够满足扳正和起浮作业的需求,从全国抽调的潜水、打捞、救助、船体、船舶修造等领域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将提供技术支持保障。
******副zl马凯昨日下午在现场召开******“东方之星”号客轮翻沉事件救援和处置工作组专题会议,安排部署翻沉客轮船体扶正的各项工作,要求对人民高度负责,继续全力搜救遇险人员。马凯指出,各方经反复研究论证认为对翻沉客轮实施船体扶正的条件和时机已经成熟。要切实按照行动方案,抓落实,抓衔接,抓预案,细化实化参战人员职责任务,确保全流程高效运作,各环节有效衔接,高效安全完成翻沉客轮船体扶正,全力搜救遇险人员。
另据央视报道,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徐成光在昨晚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决定此时扶正打捞东方之星,是由于目前船内存在生还者的可能性已十分渺茫。
综合新华社央视
扶正打捞
扶正过程类似打包裹
据介绍,采用船舶整体扳正起浮方案,能够尽快地全方位对所有舱室进行排查,有利于在最短时间搜寻失踪人员,最大限度保护逝者尊严。
根据专业计算和评估,目前沉船现场船舶的起吊能力已经能够满足扳正和起浮作业的需求,从全国抽调的潜水、打捞、救助、船体、船舶修造等领域的专家和技术人员提供技术支持保障。
船只扶正过程类似打包裹,先用多艘500吨级浮吊船吊住沉船首尾和船身,把绳子从包裹的一边穿过去,从底下拉上来,整体系成一个包裹。
而扳正需八个系缆柱,系缆柱相当于着力点,八个系缆柱可以在船体翻转过程中起到支撑稳定的作用。昨日开始在沉船水下部分焊接8个铁墩子,为船体扶正做准备。
开始进行扶正工作后,围绕着翻沉轮船的救援工作都要暂停。
难点
1.对船内的遇险者或者遗体来说是二次伤害
2.起吊时水同时往外淌,船体时刻在变化,起吊多大高度、向哪个方向扳正,需要考虑
步骤一
扳正用钢缆牵拉,将沉船扳正,呈正位,翻转过程中避免触碰江底硬物造成二次伤害。
步骤二
起吊用塔吊打捞出水,在扶正起吊的过程中,应注意保持平稳,让水缓慢从舱内流出,保障船体出水顺畅。
救援回顾
潜水救援
水下能见度低、水流急
事故发生后,海军三大舰队和海军工程大学、广州军区第一时间派出200余名潜水员紧急赶赴现场。由于船体整体出水打捞等情况需要多方面考量,很多用于地面的救援设备在水下多“无用武之地”,因此先期搜救主要以潜水员水下探摸为主。
难点
●连日暴雨加重长江水的浑浊度,潜水员在水下能见度低、视距短。虽然配备强光照射灯,但在水下仍然什么都看不见。
●按规定,水流速度超过1.5米/秒就不能实施潜水,现场实测显示,沉船区域部分位置水流速度高达1.8米/秒。
●客船倾覆导致物品位移,严重阻塞原有通道,使水下探摸环境更复杂。
●此外,被救人员的心理素质和对潜水员的依从度,直接决定了潜水员和被困人员的安全。连续救起两人的海军工程大学潜水员官东说,“如果救援对象不听从我们的指挥,或者因为情绪失控出现死死抱住我们、拉扯潜水设备管子等行为,可能不仅不能救出被困者,潜水员的生命也会遭遇很大威胁。”
切割船体
探测生命最后一招
3日晚,救援人员开始对客船“东方之星”的底部进行切割作业。指挥一线救援的海军工程大学专家李其修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东方之星”是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倾覆的,因此距离水面最近的船舱底层可能还存在气垫层,如果有乘客进入底舱,就有存活机会。“65岁的朱红美和21岁的陈书涵就是从船底的气垫层被救出的。”
李其修表示,在密闭的空间中,空气会越来越稀薄,空气中的部分氧气也会融入水中,拖延越久,幸存者生还几率越小。
在现场指挥救援的中国船级社武汉分社总经理王志刚说,在船体底部切开一个探孔,就是为了探测生命,有生命迹象就立刻打开孔盖救人,没有生命迹象就马上封上。王志刚说,开孔是探测生命的最后一招,此前救援人员已通过生命探测仪反复探测,没有发现生命迹象,就只能开孔直接看,确保万无一失。
但李其修表示,切割破拆存在很大难度。最大的困难是,切割会导致气垫层内空气逃逸,浮力减少,引发船体下沉,影响船身稳定。为确保破拆措施顺利进行,最稳妥的方案是将钢缆缠绕并承托船体,然后通过浮吊拉拽钢缆,以达到固定船体高度和稳定度的作用。
截至昨日上午,救援人员已打开三个探孔,但均未发现生命迹象。
怎么选择探孔位置?
这三处分别位于空气舱、污水井和首间舱,位于通道较集中的地方,可能人也集中于此,而且这三处存在的障碍较小。
为何不直接整船打捞?
针对网友“为什么不把沉船直接整船打捞”的质疑,救援专家表示,救人是当前的第一要务,破拆将为处于底层的幸存者带来更多生的希望。只有确定没有生命迹象,再把船翻过来,打捞基本上是最后阶段才用到的方式。中国船级社武汉分社总经理王志刚也表示,按照国际惯例,把72小时作为生命的标准线,在此之前要千方百计确定有无生命;只有在72小时到了,确定没有生命后,再把船翻过来,这是对生命的尊重。返回腾讯网首页>>
欢迎光临 经典重庆 (http://bbs.jdcq.net/)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