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重庆

标题: 《长江三峡历史地图集》不能不说的秘密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5-12-4 12:02
标题: 《长江三峡历史地图集》不能不说的秘密

《长江三峡历史地图集》收录的《蜀川胜概图》。 本栏图片均由特约摄影苏思翻拍

  《长江三峡历史地图集》收录的清末奉节依斗门照片。

  《长江三峡历史地图集》收录的清代大宁城北门一带照片。

  《唐代动物分布图》

  你知道古代的三峡地区有哪些奇禽猛兽吗?奉节曾经为何比重庆主城还发达?这些问题在一本地图集册里就能找到答案。

  由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蓝勇主编的《长江三峡历史地图集》近日正式上架。作为国内第一部以自然地理单元为空间背景的历史地图集,该图集是蓝勇团队栉风沐雨20余年完成的心血结晶。图集以211幅地图、350余幅图片和20余万文字,全景式记录了我国自史前时期至21世纪初,长江三峡地区自然、政区、人口、经济、交通、城镇、军事、文教卫生8个方面的沧桑巨变。

  作为有着7000多年深厚文明积淀的大峡谷,长江三峡里究竟掩藏着哪些鲜为人知的秘密?12月3日,本报记者前往该研究所,为你独家揭开《长江三峡历史地图集》中不能不说的秘密。

  先秦时期三峡地区就有犀牛生存

  宋太宗时期的万州曾有大量犀牛

  据考证,中国的最后一只犀牛于1922年被猎杀后,至此中国境内已没有野生犀牛。那么,在三峡地区,野生犀牛是什么时候消失的呢?

  “三峡地区的忠县、渣地、秭归柳林遗址中都发现过犀牛遗骨,说明先秦时期三峡地区就有犀牛生存。”蓝勇说,据汉晋时期的《华阳国志》记载“(巴地)巨犀……皆纳贡之”,表明当时川东鄂西的犀牛仍有分布;到了唐宋时期,气候湿热,植被繁茂,长江三峡及周边地区都生存有不少印度犀,《宋史》卷六十六清晰地记录有“雍熙四年(宋太宗时期),有犀自黔南入万州,民捕杀之,获其角皮”,印证了当时的万州曾有大量犀牛。

  宋代重庆主城地位不及奉节

  夔州曾是北宋设置的十一“监”之一

  为了在《长江三峡历史地图集》中收录最早反映重庆三峡地区的古代地图,蓝勇团队曾远赴美国的博物馆,寻觅到乾隆皇帝的四大宝贝之一——《蜀川胜概图》。

  《蜀川胜概图》反映了三峡夔门的区域布局。“从这张图中还能看到,奉节当时已经分了新城和古城。”蓝勇介绍,宋朝时的奉节扼守三峡,有重要的军事地位,也是夔州路(路,相当于今天的省)的治所所在,属于当时夔州路的****核心。今天的重庆主城,在当时叫做恭州,属于夔州路的管辖范围。“在宋代,重庆主城的地位远不如奉节,《蜀川胜概图》中,主城一笔也没描绘。”

  宋代城镇地图单元中显示,长江干线上的夔州,商税当时已经超过3万贯(一贯钱,约等于一两白银),成为川峡四路上的重要城镇。此外,伴随着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战争的频繁,南方地区成为zy财政的重要保障,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在当地置监。“什么是监?宋代官方在主要产盐区所设置的管理部门,称为‘监’。而夔州恰恰就是北宋设置的十一监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蓝勇说。

  三峡地区中原文化起步晚

  明代是该地区儒学分布有很大发展的时期

  “先秦时期的长江三峡地区为巴人聚居地,秦统一巴蜀后,长江三峡地区的人民才开始接触中原文化,然而巴风楚韵遗留的文化特征仍然分明。因此,三峡地区的汉族文化教育起步相对较晚。”蓝勇说,为此,文教成为了《长江三峡历史地图集》关注的又一重点。

  蓝勇团队研究发现,明代是三峡地区儒学分布有很大发展的时期。据相关研究,明朝时全国范围内有儒学的州府县占73%,而当时三峡地区已超过该比例。



作者: 地贴    时间: 2018-6-13 12:10
1904年1月,四川总督锡良奏准设立“官办川汉铁路公司”,开始筹划横贯四川东西的川汉铁路。1905年7月公司改官绅合办,1907年3月再改为商办,正式名“商办川省川汉铁路有限公司”。

川汉铁路公司最初聘请川籍留美工程师胡栋朝、陆耀庭负责勘测选线,预定之川汉铁路线,基本寻四川传统商旅水道,途经:成都府(治成都县)--重庆府(治巴县)--夔州府(治奉节县)--宜昌府(治东湖县),再北上走直隶荆门州(治荆门)-襄阳府(治襄阳)-最后在德安府应山县广水乡,衔接京汉铁路,全长约2000公里。

1909年,清廷最终确定“川汉铁路”全程共分四段,分别开工建设:“成都府-重庆府,重庆府-夔州府,夔州府-宜昌府,宜昌府-德安府(广水)”,并优先建设三峡区间“夔州府-宜昌府”一段,由詹天佑任总工程师、颜德庆为副总工程师。同年12月10日,川汉铁路“宜昌府-夔州府”段(即“宜夔铁路”),在湖北宜昌东湖正式开工。1911年5月,端方出任汉口督办粤汉川汉铁路大臣,正式成立“广宜铁路总局”(即德安府广水乡--宜昌府东湖县),聘请德国人锡乐巴为总工程师。因汉口商务总会一直强烈要求将该铁路起点,由德安府广水改为汉阳府汉口,端方于是调整规划,派员分四批对各路段重新勘测定线。不过,由于其后四川保路风波爆发而被迫停工。1912年1月,民国北京zf成立。


作者: 地贴    时间: 2018-6-13 12:10
1912年2月,袁世凯被推举为民国临时大总统。“民国肇兴,百端经始,统一****,首重交通。铁路为国家气脉,所关干路为路线经纬所系,各国干路多归国家经营,盖一由****上之作用当属之国家,一由财力上之负担不能责之人民也”。“川汉铁路起自成都,达于汉口,与京汉、粤汉衔接一气。将来接轨分出,更当联贯滇黔、西达藏卫,实为南部一大干线,其于****上关系至为重要。前清末造规划及此,徒以国情不协,****不良,遂至以国有问题,激动风潮,演成革命。然人民心理,不过借此推翻专制,而于反对国有之说,并非绝对的主张”。5月被推举为川汉铁路公司股东会会长的邓孝可,召开股东会,决议选派代表与民国北洋zf就川汉铁路国有化进行谈判。9月袁世凯指派逊位的孙中山去帮助筹划全国铁路建设。11月黄兴出任“汉粤川铁路”督办,詹天佑会办。川汉铁路国有化谈判持续半年,双方最终议定“川汉铁路国有化合约七条”,川人商办川汉铁路始由国家开始清算接收。按照外国借款合同,民国交通部正式聘请美籍总工程师伦多富等负责点收原商办川汉铁路三峡区间已开工段的铁路工程,同时对“宜昌-夔州”线路重新复勘。

1913年2月黄兴去职,岑春煊接任汉粤川铁路督办。3月民国zf与德、英、法、美四国银行团重新议定,将原《湖北湖南两省境内粤汉铁路、湖北省境内川汉铁路借款合同》,改称《汉粤川铁路借款合同》,内容不变,另议定四条:
①四路(即粤汉路之湘鄂段(武昌-宜章),川汉路之广宜段(广水-宜昌)、宜夔段(宜昌-夔州)、夔成段(夔州-成都))同时开工;
②提华款项暂存德华、汇丰、东方汇理及花旗银行;
③厘捐作为借款的担保,并以铁路上的财产、材料作为“担保上的担保”;
④雇佣外籍管账员及驻厂外籍工程师。
作者: 地贴    时间: 2018-6-13 12:11
1913年5月,詹天佑指令“广宜铁路总局”会同德籍总工程师雷诺组成联合测量队,对川汉铁路湖北承建段复勘定线。此时国内政争又起,“二次革命”爆发,南京、上海、江西、广东、湖南等南方省市相继宣告武装独立;直到9月,北洋zf军队才攻克南京平定局势,孙中山等逃亡海外。

1914年4月,詹天佑在比较湖北“广宜铁路(广水-宜昌)”、“汉宜铁路(汉口-宜昌)”的复勘报告后,呈报民国交通部称:“广宜一段,原订始于广水,取道襄阳、荆门以达宜昌,计长一千一百余华里,嗣以广水为京汉一小站,物产无多,二款较巨,历经考核,皆以汉口起点为宜,而该处军学各界,亦皆再四请求,本路复经测勘,乃决定广宜一线改为汉口起点,取道应城以达宜昌,约长七百余华里,最为合宜。”交通部很快批准了报告,“广宜铁路”正式改线“汉宜铁路”。同时,废“广宜铁路总局”,新立“汉宜(铁路)工程局”,熊继贞任局长。与此同时,詹天佑在审查了美籍工程师有关点收三峡区间已开工段铁路的报告后,呈报交通部称:“宜夔段前由商办公司规定,由宜昌至归州约二百九十余华里,计分十段。首二段铺轨渐竣,余亦择要兴工。现经测竣,拟将原线裁弯取直,计一百五十余华里,较原线几短一半。”报告也得到交通部批准。


作者: 地贴    时间: 2018-6-13 12:16
1914年5月,詹天佑指令“宜夔(铁路)工程局”局长李稷勋与美籍总工程师伦多富组建起7个测量队,对原川汉铁路四川承建段(宜昌-夔州-重庆-成都)分头同时进行复勘。6月詹天佑升任督办,成为国有“汉粤川铁路”最高负责人,统一管理“汉粤川铁路”全路的四段工程局及其他附设局所。

1915年11月,在詹天佑统一指挥下,耗时近1年半的川汉铁路四川承建段大规模复勘工作,终于完竣。詹天佑经综合考量沿线的地质条件、经济规模、工程造价等因素之后,最终比选定线:“成都-简州(简阳)-资阳-资州(资中)-内江-隆昌-荣昌-永川-江津-重庆-长寿-垫江-梁山(梁平)-开县-小江(云阳)-夔州(奉节)-巫山-巴东-归州(秭归)-宜昌-河溶-建阳-杨家洚-皂市-应城-汉口”,这就是民国著名的詹天佑实勘“国有川汉铁路”。




与清末版“商办川汉铁路”相比较:

①詹天佑“国有川汉铁路”依照《汉粤川铁路借款合同》规定,划分为同时开工的3段:汉宜铁路(汉口-宜昌)、宜夔铁路(宜昌-夔州)、夔成铁路(夔州-成都),并设立相应的汉宜工程局、宜夔工程局、夔成工程局。

②“汉宜铁路”起点,由广水调整到经济发展迅速的汉口商埠,较原线路缩短1/3。汉宜铁路途径“汉口-长江埠-应城-皂市-杨家洚-旧口-马良-河溶-宜昌”。

③“宜夔铁路”沿三峡北岸路线未变,詹天佑根据修造京张铁路时隧道施工的成熟经验,进行了截弯取直的线路优化。宜夔铁路途经“宜昌-下牢溪-天竺山-南沱-香溪-巴东-巫峡-夔州(奉节)”。  

④“夔成铁路”重新勘定,穿越三峡之后,不再沿川江水路西进,而是改走四川盆地大巴山南麓的传统商旅旱路。从奉节夔州西进,在小江(今云阳双江镇)北上,绕过万县,经开县、梁平、垫江,直达重庆。历史上的万县原本一直只是奉节夔州府管辖下的一个普通小城,与当时七曜山里的恩施少数民族小镇一样,都还无足轻重。

詹天佑根据自己的第一手资料,参考工程性价比,最终勘定夔成铁路经“夔州(奉节)-小江(云阳)-开县-梁山(梁平)-垫江-长寿-重庆-江津-永川-荣昌-隆昌-内江-资州(资中)-资阳-简州(简阳)-成都”。

⑤夔成铁路增勘“小川北线”作备选线比较:“夔州(奉节)-小江(云阳)-开县-三汇场(渠县)-顺庆(南充)-蓬溪-太和镇(射洪)-成都”,同时从渠县引支线到重庆。

詹天佑“国有川汉铁路”与清末“商办川汉铁路”是川汉铁路史上唯一两次真正由中外铁路专家自主会商,全路完整踏勘、综合科学考量,才最终定线的铁路。可惜此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由于外国贷款不济,汉粤川全路面临停工的困难局面。詹天佑无奈提出《汉粤川铁路就款计工办法》,集中有限财力,先修粤汉铁路“武昌-长沙”段、川汉铁路“汉口-皂市”段,其他各段工程被迫暂停。1917年8月原本中立的中国对德宣战,“汉口-皂市”铁路德国贷款也因此中断停工。此时之中国时局混乱,各路军阀兴风作浪。截至1933年,仅四川境内军阀混战就多达470余次,平均每月就有2次,战事频繁居全国各省之首!一切经济建设都被迫停滞。更恶劣的是,各路军阀竟争相“攫夺川路股款,接济军饷,扰乱川局”。


作者: 地贴    时间: 2018-6-13 12:21
1919年4月,中国的铁路之父詹天佑先生不幸病逝。同年,孙中山在《远东时报》6月号上首次公开发表其“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China”(即所谓英文版《实业计划》),但直到1921年10月才经由上海民智书局出版了中文本,后收录为孙的《建国方略之二:物质建设》。孙即无一手地勘资料,又不考虑商用成本,就直接在书中,以当时南方分裂政权的广州军zf为放射中心,勾划出了他臆想的“西南七路”铁路图。这是继晚清zf强行收掠商办铁路路权之后,再有政客全面干预铁路勘定规划的技术工作。致使原本“民办商用”之铁路,逐渐沦为政客的“计划”产物。孙在“序”中也承认:“余之所为计划,材料单薄,不足为具体之根据,不过就鄙见所及,贡其粗疏之大略而已;增损而变更之,非待专门家加以科学之考查与实测,不可遽臻实用也。”
   
1927年南京国民zf成立,重新统一全国政令。1935年民国四川省zf正式成立,始结束近20年的四川军阀割据混战。综合北洋zf与清末版川汉铁路的实勘资料,南京国民zf“川汉铁路”最终定线:“成都-简阳-资阳-资中-大足-璧山-重庆-长寿-丰都-忠县-万县-云阳-奉节-巫山-巴东-秭归-宜昌-河溶-建阳-沙洋-应城-长江埠-汉口”。理论上,这也是迄今为止官方“川汉铁路”的终结版!
作者: RZLL    时间: 2018-12-30 17:57


作者: 地贴    时间: 2020-7-16 19:27


http://cq.cqnews.net/shxw/2015-12/04/content_35911072.htm


《长江三峡历史地图集》不能不说的秘密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



作者: 地贴    时间: 2020-7-16 19:31

宋代,奉节管辖下 的 夔州路行政区划范围




作者: 地贴    时间: 2020-7-16 19:33
宋代,奉节置有“夔州都督府”,除管辖“夔州路”外,还管辖归(今湖北秭归)、峡(今湖北宜昌)两州的军政事务。


南宋后期,奉节的管辖范围进一步扩大。民族英雄孟珙担任奉节夔州的“四川宣抚使”时,总领“夔州、利州、潼川、成 都”川峡四路,即管辖包括成 都、重庆、贵阳在内的今四川、贵州2省以及陕西汉中地区。   同时,还管辖“归(今湖北秭归地区)、峡(今湖北宜昌地区)、鼎(今湖南常德和益阳地区)、灃(今湖南张家界地区)的军政事务”。


作者: CPTPP    时间: 2021-7-29 11:16


清朝,中国的第一大税关:奉节夔关




作者: CPTPP    时间: 2022-2-4 14:31
本帖最后由 CPTPP 于 2022-2-4 14:37 编辑

  清初,经过大规模“湖广填四川”之后,四川盆地人丁逐渐繁荣起来。公元1667年,康熙大帝下旨复设奉节“夔关”。至此,出川入蜀的所有商品,都必须先在奉节报关,按货值的5%纳税,奉节重新成为四川省的商贸经济中心。

  有清一代,四川先后设置税关有:奉节夔关、打箭炉关、重庆渝关、成 都关、叙永关、雅州关、宁远关、广元关、阆中县猪税等。其中,“奉节夔关”直属中 央户部,独占四川全省关税的80%以上,是成 都关税的近20倍、重庆关税的近40倍,蔚为壮观!

  近代鸦 片战争前,奉节夔府乃“西南一大都会,雄踞川东经济中心之位”,不仅是四川,更是中国第一大税关,是四川全省财政支柱和大清户部财政最重要的来源!每年停靠奉节码头报关纳税的长江商船超过万余艘,“货之出荆襄,达吴粤,与夫诸货之入蜀者,无不道经三峡,途出夔门”。

  “川之货”在报关纳税同时,其中一部分货品将“滞留于夔州,再分销川东各地”。奉节“衙门的收税官要对货物做仔细检查,为此来往的每艘帆船都需要耽搁三、四天。因此,奉节城内遍布达官贵人及其下属的豪华住宅。”城内万商云集,行市日新;城外各种商船、铜船、花船、奉旨会试船等,纵横其间,一派繁华景象。

  乾隆元年夔关监督改由夔州知府兼管后,“岁除解足定额,每及军督等公费外,盈余即为知府公费。此项盈余,恒在二十万两以外”,由此“四川之官职以夔州知府为肥缺”。


作者: CPTPP    时间: 2022-2-4 14:39
清代,四川经济是“夔 成 渝”时代!“奉节夔关”作为 清代中国第一大税关,代表着 古代四川城市经济 在全国经济发展史上 最巅峰的时代。

1)【奉节夔关】属中 央户部,设于康熙六年(1667),是清代鸦 片战争前中国的第一大税关,更是四川财政支柱和中 央户部财政的重要来源。

2)【成 都关】为杂税,设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

3)【重庆渝关】为木税,设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不过,乾隆十七年(1752)“重庆渝关”木税全部划归“奉节夔关”统一管理。


作者: CPTPP    时间: 2022-2-4 14:44
鸦 片战争后,位于长江口的上海小码头被外国殖民者强迫开埠,最终取代奉节成为中国新的第一大税关,并逐渐发展成为远东的经济中心!中国从此进入”京沪双雄“时代,直至今天。

上海自开埠后,日益繁荣。1881年,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上海英商“太古洋行”在天津设立分行,开辟“上海--天津”贸易运输。洋行第一条商船即以奉节“夔州号”命名,寓意公司财源滚滚,犹如大清国”长江第一关“夔关。
  
太古洋行很快发展成为“(京)津沪”之间最大的运输商,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最重要的3大城市“京津沪”从此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作者: CPTPP    时间: 2022-2-4 14:51
随着西方殖民者对中国内陆的进一步入侵,光绪十六年(1890)中英签订《烟台条约续增专条》,1891年内陆重庆也被迫开埠,却因祸得福,城市及商业随之繁荣起来,并逐步取代了“奉节夔府”在四川的传统商贸中心地位。

重庆开埠后,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邓命辰(又名邓徽绩,清末四川省夔州府奉节县人,经济学家吴敬琏外曾祖父),“为挽回中国利源”,把在日本经营的火柴厂迁回中国,在今重庆渝中区大溪沟创办了西南地区第一家近代工厂“森昌泰火柴厂”,鼎盛时期超过1万人!开四川民族资本企业之先河,是重庆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第一个开拓者。邓命辰也由此成为“四川工业文明史”上第一个民族大资本家和首富!被尊为“近代四川民族工业之父”。

到民国1917年,四川军阀开始防区割据之前,重庆以不到30年的发展,就在经济和政 治上开始与成 都比肩争雄了。据官方1916年3月《四川公报》载,当年民国财政部统计,经国家正式批准注册的四川银钱行号(银行)总共才38家。而其中,成 都就有16家,巴县也有15家!其他,华阳、奉节、雅安、宜宾、泸县、自流井、打箭炉各1家。

四川地区由此才开始出现“成、渝”双雄争霸的时代,一直到今天。


作者: CPTPP    时间: 2022-2-4 15:00
《古代奉节为何别称“川江之母”?》


由于四川盆地特殊的封闭地形,所以历史学家说:“四川的历史本质就是一部交通变迁史”。交通格局的改变,直接影响着四川城市与经济格局的改变。

古代,水运是唯一最发达、最便捷的交通运输方式。但魏晋以前,长江上游一直是分段占领、分段管理,没有统一起来。直到南北朝,最早是出于军事利益,首次在奉节设立“三巴校尉府”(省级,四川行政区划史上第一个“府”治)。《晋书》:自南陵迄于白帝(今三峡奉节)数千里中,路不拾遗。《宋书》:巴东(郡名,今三峡奉节)军府富实,与江夏、竟陵、武陵并为名郡。《资治通鉴》:置三巴校尉,治白帝(今三峡奉节)。奉节“三巴校尉府”统辖今“川西绵阳--重庆直辖市--川东鄂西三峡”一线的嘉陵江、并长江水道以及沿江各郡,横贯四川盆地东西的交通命脉“川江航运”由此成形!

北周隋朝,中国内河航运开始兴起,航运的商用价值超过军事用途,四川岷江航运逐步崛起,取代了嘉陵江的繁荣。川南地区的宜宾、泸州因而快速发展起来,演变成为重要的港口。于是,大象二年(580),朝廷又把宜宾、泸州等6州划归奉节“信州总管府”(省级,北周隋朝地方最高军事和行政机关)统一管辖,这就是今天“四川宜宾--湖北宜昌”段“川江”的最早来历,也是古代奉节别称“川江之母”的原因!

入唐,长江三峡已是中国南方最繁荣的交通走廊,奉节夔州是长江上游最大的船舶制造和航运贸易中心!诗仙李白“瞿塘饶贾客,音信莫令稀”、诗圣杜甫“处处喧飞檄,家家急竞锥”等诗,不仅反映出当时奉节夔州水运事业的发达,同时也反映了古代奉节人民世代经商的风气。

隋唐时期,西南地区各大航运造船场主要分布在长江、岷江、嘉陵江和洱海地区,包括(成 都)益州、(邛崃)邛州、(眉山)眉州、(乐山)嘉州、(雅安)雅州、(汉源)黎州、(姚安)姚州、(綦江)南州、(重庆)渝州、(奉节)夔州等。其中,最著名的是古代长江上游的航运中心“奉节夔州”,造船多且规模大,雄踞西南地区首位。

唐朝,奉节夔州“舟帆远自吴越来”,是西南地区最重要的商业都会。“商贾贩货而竞趋,舟人忘险而争利,市舶辐轴,真西南一大都会也!”李益《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证明当时三峡奉节的商贸物流在全国已很有名气。熙熙攘攘,往来吴蜀的瞿塘贾(即奉节夔商),忙得连家人都无法照顾!奉节“弄潮儿”也已成为中国人站在时代前列、勇敢进取的代名词。

唐朝,奉节商业之盛,即使天色己晚,酒楼仍继续在招揽南来北往的吴蜀客商,完全不顾大唐《律令》中关于营业时间的限止。《唐六典》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但奉节夔州热闹非凡的夜市显然已突破了这个规定,成为历史上长江上游第一座不夜城!

在没有现代交通工具的漫长古代,水运是唯一最理想的运输方式,尤其是在“蜀道难”的四川盆地。古代,奉节夔府曾长期控制长江三峡黄金水道,地理和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宋室南渡后,中国经济重心全面转向江南,长江三峡“实系西南诸省与京湖之纽带”,奉节交通枢纽地位在全国更加凸显。

唐宋时期,奉节城南的长江之滨,整日车马喧嚣,为商贸繁盛之区。“瘦妇趁墟城里来,十十五五市南街”,南街即是当时奉节瀼西城之商业中心。奉节瀼西古城地势平坦,“通庄大道,坦若棋布,蚩蚩之氓,出处平陆”,城内街衙交错,建筑密集,“画为阡陌,裂为坊市”。

即使唐朝安史之乱后,全国一片混乱萧条,奉节夔州因控制吴蜀交通要道而依然繁荣。当时,寓居奉节夔州的杜甫描写奉节城:“瀼东瀼西一万家,江北江南春冬花。”后来在奉节夔州为官的刘禹锡亦诗云:“江上朱楼新雨晴,瀼西春水縠纹生。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又曰“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南宋时期,状元王十朋在奉节夔州做官时,专门作《十八坊诗》,描述奉节瀼西城内盛极一时的宣化、刑清、介福、饵节、皇华、兴儒、崇化、悬迁、兴龙、卧龙、庆丰、礼宾、通津、义泉、永安、折桂、知足、和风十八坊街。


作者: 子麒麟    时间: 2023-1-27 16:55
https://www.360doc.cn/document/76867852_1008826756.html

《古代川军三次东征统一全国之战》

作者: 五维数物    时间: 2024-5-27 22:35
《蜀川胜概图》




欢迎光临 经典重庆 (http://bbs.jdcq.net/) Powered by Discuz! X3.1
收藏本站吧
(收藏后不再显示此按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