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峡》大型采访团在忠县白公祠采风。
白公祠里的白居易雕像。
12月14日,《新三峡》大型采风活动走进忠县白公祠,来自全国各地的近30位文艺工作者一起探访诗人白居易的生活过往。作为全国仅有的两座白居易祠庙之一,位于重庆忠县的白公祠曾与河南洛阳白园齐名。
据史****载,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白居易由江州司马调任忠州刺史。作为gy,他公正廉明,深受百姓爱戴;作为文人,他是中唐新乐府诗派领袖,书有《荔枝图序》《东坡种花二首》等佳作。
走进白公祠,一条仿古长廊出现在眼前,长廊两旁挂有白居易所写的10多首诗歌。忠县文物局局长陈云华介绍,初到忠州,白居易对这里的印象并不好,在《初到忠州赠李六》中他就描述忠州“市井疏芜只抵村”“百层石磴上州门”“更无平地堪行处”。
白居易在忠州为官期间,因地制宜带领百姓开山修路、植树种花,面对唐改“租庸调”为“两税法”之后赋税日重、民生疾苦的情形,他向皇帝建议“宿弊必除,旧章咸举”,并在忠州竭力推行这一****主张,让忠州百姓得到了实惠。到最后离开时,他在《别种东坡花树两绝》中发出“二年留滞在江城,草树禽鱼尽有情”的感叹。
“从刚来时的抵触到离开时的眷恋,走过这段长廊,就能感受到诗人对忠州这片土地最真实的情感。”陈云华说,白居易在忠州共创作了130篇诗文,这些作品在其整个文学创作中独具价值,而这10多首精选出来的诗歌则最直观地展示了诗人白居易的忠州情。
记者在本次采风过程中发现,园内很多景观和雕塑都修葺一新,展馆也进行了加固。陈云华表示,白公祠在近代经历数次变迁,民国时曾作过医院、学校,祠庙内不少古建筑都成了危房。“2015年,白公祠在遵循不破坏文物原貌的原则下进行了全面修缮,包括乐天堂、白园、醉吟阁、怀远亭、四贤亭等核心景观,而曾经作为文物库房的部分房间被打造成展厅,以声光电的形式展示白居易与忠州百姓一起制作香山蜜饼、种植花树等生活场景,并配有详细的图文解说。
中国作协会员、民族文汇杂志副主编李东海参观后感慨说,诗人白居易当年不仅心系普通百姓,还带动忠州人民修路、种花,与民同苦乐。他希望白公祠能更好展现当年他在忠州勤政的这段历史,让白居易的“贤”文化世代相传。
据悉,目前开放的白公祠为一期工程,以博物馆、文化生态保护区为核心的二期工程预计2017年完工投入使用。
《重庆日报》12月16日第13版
欢迎光临 经典重庆 (http://bbs.jdcq.net/)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