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重庆

标题: “老忠州”与《老忠州》的故事 [打印本页]

作者: 险峰    时间: 2017-2-16 09:11
标题: “老忠州”与《老忠州》的故事
“老忠州”与《老忠州》的故事2017-02-15 10:07 我要评论0[url=]扫描到手持设备[/url]
字号:




陈储德老人向记者介绍《老忠州》的编撰过程。




《老忠州》中的忠州古城地图




出版的《老忠州》




《老忠州》中的石宝寨老照片




《老忠州》中的陆宣公祠图

见习记者 李星 实习记者 王渊

“《老忠州》或许是我晚年最后一部作品了。”近日,67岁的陈储德老人感慨地说,他真想多出几本书,好好宣传忠县的人文历史,但年纪大了,身体也没有以前好了。

陈储德,重庆市忠县人,出生书香门第。他的爷爷陈德甫是川东人士,曾任国民党高级将领杨森的秘书和开县县长,抗战期间放弃官爵潜心修编县志,用蝇头小楷完成80万字的《忠县志》。他的父亲虽弃文从商,但仍坚持写日记70余载,共有60部日记本。

自幼受父辈影响的陈储德,喜爱文学创作,书法、摄影也有所涉及,因对忠州文化甚为痴迷和熟知,被人称为“老忠州”。他的代表作有《记忆川西北》《巴渝名郡忠州》《老忠州》,现为重庆市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和忠县文联委员。

他的作品中,《老忠州》最为人喜爱。全书5万余字,照片340余幅,浓缩了忠州2000多年的历史精华,饱含了陈储德老人的满腔心血,填补了忠州文化的空白。

不为名利,不顾他议,兢兢业业埋头读书,认认真真潜心钻研,用相机和笔触记录这座千年古城,不让它消失在水中,正是陈储德老人创作《老忠州》的初衷。

2004年左右,三峡库区开始蓄水,陈储德赶在老忠州城被淹没前,独自一人一边查阅相关资料,一边背上照相设备奔走于忠县各地,记录老忠州城的一砖一瓦、一街一巷。陈储德老人说,《老忠州》承载的正是那个年代,老一辈先生的“匠人精神”。

《老忠州》总体介绍了忠州古城的地理位置,老城门的分布情况,以及建筑风格特点和“忠”字由来。其中,详细介绍了忠州古城的佛教盛行情况。那时,全城共有200多座庙宇、7座石牌坊、5座碑碣、2座宝塔、1座科举应试考棚,佛教历史文化可以和洛阳白马寺媲美。

《老忠州》整本书共耗费两年多时间,从编写到出版非常不易。无论是从编写规模、难度还是影响上看,都是不可多得的乡土教材。

创作《老忠州》时,陈储德老人患上“帕金森病”(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老年人多见),药效一过,四肢僵硬、动作迟缓。一段时间,陈储德老人想着不如放弃创作,但对忠州文化的痴迷喜爱,以及亲朋好友的鼓励支持,让他克服困难,继续创作,最终出版了《老忠州》。

“《老忠州》这本书就像我的亲生孩子,我看着它一点一滴地成长,其间的艰辛不足为外人道也。就算如此,如今我一听到哪里留有遗迹,仍会拼了老命去拍摄,把它完善到《老忠州》里。” 陈储德老人坚定地说。

在陈储德老人看来,《老忠州》的编纂早已内化为必须完成的事业,因为这本书集中反映了忠州文化,可以让世人了解过去,知晓忠县。








欢迎光临 经典重庆 (http://bbs.jdcq.net/)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