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现代农业园区内的七彩梯田。(江津区委宣传部供图)
率先在全市进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立全市首批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公司,成立全市首家镇级农村产权交易服务站,率先进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改革试点……记者近日从江津区获悉,作为全市统筹城乡改革示范区,江津区近年来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体制机制探索、配套政策制定上先行先试,不但有效盘活了农村资产,也增加了农民财产性收入,江津区统筹城乡改革正稳步推进。
全国第一张地票产生于江津
靠着0.85亩农村宅基地复垦所得的补偿款,65岁的江津区油溪镇大坡村村民康厚元一家四口得以购买房屋,并搬到了大坡村新村聚居点居住。这里配套完善、交通便利,比过去住在老房子里方便了许多。
从2008年开始,我市以农村宅基地为突破口,引导农村土地流转,创造性地推行“地票”交易制度。从此,农村宅基地可以化身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入场券”。
“全国第一张地票便产生于江津。”江津区******经济体制改革科科长李想介绍。在此之后,江津区进一步完善地票制度功能,以盘活闲置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增加农户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目前,该区已累计复垦1.2万亩,复垦农户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获得地票收益16.9亿元,有效激发了城乡发展活力。
激活集体资产,让农民变“股民”
在搬进新家前,康厚元通过大坡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坡村公司”)将自家承包地2.8亩流转给观光农业园,加上平时在农业园打工的收入,他现在每年收入在1.7万元左右。
不仅如此,大坡村公司成立后,将全村集体资产进行了量化确权,他和4000多名村民都获得了股权,每年可按股份获得分红收益。
李想介绍,针对当前农村产权不清,资源要素难以流动,基层组织职责不明,集体经济组织发挥作用不够等问题,江津区在全市率先开展了集体资产量化确股试点,大坡村便是首批改革试点村之一。
公司成立后,围绕乡村旅游、蔬菜、龙眼三大特色产业引进龙头企业,促进土地向主导产业和种植大户流转,引导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
据了解,目前,江津区已在大坡村、龙华镇燕坝村等地开展了集体资产量化确股试点,共成立7个村级集体资产公司,共计增加村级集体收入1.1亿元。
在激活农村集体资产的同时,江津区搭建起区、镇、村三级农村产权交易网络体系,让农村产权在这个交易平台上实现交易、流转和变现,让城市工商资本在这个平台上找到自己心仪的项目,从而促进城乡资源共享、要素自由流动。目前已完成交易59宗,实现交易金额432.9万元。2014年6月,该区还在油溪镇成立了全市第一个镇级农村产权交易服务站。
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破解融资难题
以自家农房产权证作抵押,江津区吴滩镇金子村返乡农民工聂堂忠顺利地从农商行获得19万元抵押贷款,解了自己回乡创业急需资金的燃眉之急。
聂堂忠能够顺利地获得贷款,得益于江津区作为全国59个试点区县之一开展的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改革试点。据了解,该区由区财政设立了专项基金,制定出对农房抵押贷款的风险损失补偿、贷款贴息等相关政策,同时设立农村金融服务组织和平台,专门从事农房抵押贷款中的农房价值评估、担保增信和农房资产处置等工作。
同时,江津在对农房这一抵押物的处置上进行了大胆创新,通过扩大农房合格受让人范围、引入江津区土地整治平台全程参与农房产权的处置等措施,让农房这一“沉睡”资产得以盘活。
目前,江津区已在前期4个村开展试点的基础上,将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的改革试点推向了全区。
农村集体土地上的农业资产因无法获得合法有效的产权,从而无法进行抵押贷款,这已经成为不少农业企业面临的困境。为破解这一难题,江津区在现代农业园区推行了“五证”融资,即由相关部门对园区内业主投资建设所形成的农业产业基地、道路和水利设施、造林绿化、设施用地等分别颁发证明,作为其融资的有效质押担保证件,目前已有14家企业办理“五证”33本,并通过担保公司成功融资6550万元。
同时,江津现代农业园区还在全市率先探索建立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租金履约保险,保费由土地流转双方共同缴纳。目前已有32家企业提出投保申请,投保面积14581.12亩,从而有效降低了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失约风险。
欢迎光临 经典重庆 (http://bbs.jdcq.net/)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