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本报以《爱心农家乐生意冷清 感恩贫困户心急如焚》为题,报道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石家乡黄龙村贫困户汪小林的爱心农家乐“遇冷”的故事后,很多热心网友被汪小林的故事感动,纷纷在本报微信平台留言支招,并表示要“组团”前往“小林农庄”避暑,在享受夏日清凉的同时,也为我市正在开展的脱贫攻坚行动出一把力。
网友建议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农家乐
汪小林的农家乐虽然在黄龙村算是“高配”,但由于建房过程艰难,数度因缺钱而停工,因此房屋外观并无出奇之处。对此,多名网友建议,“小林农庄”不能坐等游客上门,应该着力打造特色农家乐,以特色来吸引游客。“龙啸机械”建议,汪小林可因地制宜,将农家乐改成民宿风格,做到小而美、小而精,靠特色吸引游客上门。“劲哥哥”则建议汪小林在开发菜品上下功夫,打造个餐饮“爆款”。读者吴佑波表示,小林农庄可以通过发展代理、旅行社、导游、网络媒体、以及景区扫客等渠道主动揽客,此外,还应打出更具吸引力的广告条幅,如“前方距黄水只有10公里”来吸睛。
也有人建议他在经营农家乐之余,寻找新的盈利点。“何伟”说,汪小林在经营农家乐之余,应该在“原生态”上做文章,比如搞点农产品,比如当地放养的土鸡、自家熏制的老腊肉等等,让游客游玩够了还能带点土特产回家。
多名读者欲“组团”前往黄龙村消夏
“以前只知道石柱有黄水和千野草场,看了《重庆日报》的报道才知道两大景区之间还有个黄龙村。”家住江北区大竹林某小区的王本琼女士告诉记者,她以前夏天一直在湖北苏马荡租房避暑兼带孙子,两室一厅的房租要6000元,还要自己买菜做饭。看到黄龙村的农家乐包吃包住一天只需要80—100元后,她决定明年带着孙子、孙女去黄龙村避暑,闲时还可以去黄水森林公园和千野草场转转,很方便。
家住新南路某小区的王女士在看到爱心农家乐遇冷的报道后,第一时间在单位同事群里发起了“组团避暑扶贫”的集结令,一天时间内便有十多名同事报名。
还有不少读者打电话来咨询文中主人公汪小林家的具体情况,一位座机号码显示为沙坪坝区的女士向记者咨询汪小林电话,表示要跟朋友组团前往后,拒绝了记者的采访要求,她说:“像(汪小林)这种情况,我们帮忙是应该的,不用报道。”
让党报搭起的这份爱心继续传承下去
汪小林是本报记者持续关注帮扶两年的深度贫困户,8月2日,记者以《我们为什么要帮汪小林》为题,讲述了这条新闻背后的故事。不少读者在进一步了解汪小林的故事后,对这位自强感恩的贫困户表示钦佩,并祝愿他今后越过越好。
网友“云中马”对汪小林长期的努力和真诚表示赞赏,他认为通过本报的牵线搭桥,汪小林的“生意一定会好起来。”网友“诸葛大锤”则留言:汪小林积极、自强、孝顺、感恩,这样的贫困户值得帮!
此外,不少读者也对重庆日报在新闻扶贫大型公益活动中展现的媒体责任感表示了肯定。读者张先生在微信后留言:“一个精神强大的贫困户,一群勇担社会责任的新闻人!”网友“杜礼”说,汪小林的故事是媒体牵线搭桥、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具体事例,不但体现了党报的责任与担当,也发动了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脱贫攻坚中来,读来令人动容。
从2015年7月到2017年8月,重庆日报已连续帮扶深度贫困户汪小林两年,今后也将一直关注汪小林的点点滴滴,这也得到了读者的认同和支持。网友“chan cool”在本报微信平台留言:让这份爱心继续传承下去! (记者 龙丹梅)
| 欢迎光临 经典重庆 (http://bbs.jdcq.net/)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