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重庆

标题: 《新周刊》究竟拿了多少成都的宣传费,又开始黑重庆了! [打印本页]

作者: longlongxi    时间: 2017-8-5 08:31
标题: 《新周刊》究竟拿了多少成都的宣传费,又开始黑重庆了!
文/朱澈

相隔250公里、纬度相差无几的成都和重庆,一个指南,一个指北。

川菜风行全国,已经是数量上名副其实的中国八大菜系之首。可是,如果你说你爱川菜,你爱的到底是成都菜,还是重庆菜呢?

在民间的印象里,提起川菜,多半首先会想起火锅。而火锅在大江南北的流行,全靠重庆味道。成都又为川菜贡献了什么呢?串串香?烧兔头?夫妻肺片?这些名片拿出来,在美食界,恐怕真的不如重庆火锅有分量。

这时候,成都人开口了:在成都,吃,已经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川菜”范畴。吃这件事,我们成都人已经走得很远,远离大排档里的硝烟。

成都和重庆,这两座城市总是相爱相杀,想想并不是毫无道理。两座城市纬度相差无几、距离不过相隔250多公里,气质内涵上却有着天壤之别。


成都、重庆总是相爱相杀。图/搜狐

文艺成都,江湖重庆

张玮玮回忆起重庆时说道:“重庆人自带着酒精度数,巷子里飘着火锅的味道。”

只要跟重庆人谈到成都火锅,他们定会带着一种“勒是雾都”的自豪,对成都火锅嗤之以鼻。与之相反,成都人则敢于也乐于承认重庆火锅确实好吃。不仅承认,他们还将其引进,用牛油代替清油,取上文艺的店名,配上精致的装潢,佐以更丰富、更具有创意的菜品,让味觉爆炸的同时,也让16G内存的手机容量爆炸。

商人最会看客下菜。成都的火锅店名文绉绉,通常都是3个字,突出文化特色;新窜起的各类主题火锅店,如宫崎骏主题、变形金刚主题、星座主题也都名噪一时,在各个细节创意上花了功夫,于是也总能触到成都小年轻们的嗨点——周末有了新去处,朋友圈有了新配图。


如今成都网红店层出不穷。图/搜狐

与成都火锅不同,重庆火锅店多以人名或绰号命名,诸如“莽子”“二娃”“黄姐”“胖妹”一类,其中最有名的非“黄姐火锅”莫属。这火锅店的名字,就像对重庆这座城市的评价一样,江湖气十足。虽然网上的推荐语基本都难逃“不吃……相当于没来过……”的套路,但这家“黄姐火锅”确实是火锅爱好者心中的朝圣地,流传在重庆火锅江湖的传说里。

在经营模式上,成都和重庆也截然不同。成都火锅的商业化程度更高,这一点体现在其对外扩张上。仅以许多外地人来成都必吃的小龙坎为例,根据官网数据,它已经在全国开出319家连锁店。而重庆火锅,则仿佛无心扩张,图的只是酣畅淋漓。即使是近日很火的一家火锅店,主打的也是可以“吃着火锅唱着歌”的KTV火锅!



装在成都,耍在重庆

成都人对安逸生活的追求是多方面的,就像四川盆地的天气,阴阴凉凉,又深入骨髓。工作之余的成都人,只会想两件事,去哪里吃,去哪里耍。基于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他们不仅要东西好吃,还要环境优雅,最要紧的是拍照好看。成都人这一点,倒是跟亦舒女郎一样,讲求姿态好看。

而以码头文化著称的重庆人,像极了这“火炉”天,浑身上下透着火辣豪爽的脾气。他们享受生活的方式自然也是耿直——不顾他人眼光,只管火锅巴不巴适:脱了衣服,光着膀子,踩着油腻腻的地板,坐着最简陋的塑料凳,背后的风扇呜啦啦吹个不停,就等面前的火锅沸腾,“直接开整哦,照啥子嘛照”。

偏安一隅的巴蜀人都追求享乐,不过成都人在乎氛围,重庆人关乎内心。

前一段时间,成都的保利中心就被要求歇业整顿。而这个被称作“魔方大厦”的保利中心,其实是许多热爱亚文化年轻人心中的圣地。这里集结了techno、工业、电子、hip-hop等各种风格的club,世界各地的人慕名而来,乐此不疲。不止于此,成都人丰富的夜生活还散布在民谣酒吧聚集地的九眼桥,以及“夜店一条街”的兰桂坊。不同的人,不同的需求,选择去不同的地点,共同挥霍一个灿烂的夜晚。


成都九眼桥附近聚集着许多酒吧。图/新浪

而在重庆,夜生活犹如这座城市的夜景一般,流光溢彩又妩媚野性。不少电音俱乐部就开在嘉陵江边的高架桥下面。待到夜幕降临,一群人会跑到江边坝子上,就着重庆烧烤和山城啤酒,踩着山河尬着舞,派对就此登场……是别处鲜少能获得的畅快体验。

截至2014年11月公布的数据,全球在建的购物中心面积中,成都排名世界第二。近年来,IFS楼顶的大熊猫、太古里的奢侈品商店、各大品牌的全球旗舰店、快闪店等纷纷落户成都,成都在国际化的道路上一骑绝尘而去,在西部地区独领风骚。

刷爆朋友圈的网红店接踵而来,每月拿着3000多块工资的小白领们,周末坐在各式主题的咖啡店或奶茶店,50块钱点一杯水,拍照5分钟,修图一下午,朋友圈配文“周末姐妹聚一发”,自得其乐。

这边厢,重庆人民则沉浸在十八梯等被拆迁的怀旧气氛中。坐在重庆街头巷尾,犄角旮旯,点一碗小面,来一份火锅,吃得满头大汗也不管,担心的只是这“破败”的老重庆味道,被强突猛进的城市化进程瞬间碾碎。


十八梯是老重庆市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也承载了老重庆人的集体记忆。 图/搜狐

文化基因不同,生活方式不同

成都和重庆,两个直线距离不过254公里的城市,发展出截然不同的文化。成都像江南水乡,从容、精致、袅娜,戴望舒笔下的雨巷,也能在成都街头寻见。重庆则像东北平原,豪爽、耿直、火辣,闯关东的粗粝与跑码头的爽达如出一辙。

两座城市各自的差异,其实早就写在文化基因之中。

在中国的语境里,历史永远是城市的一张名片,成都占尽了优势。三国文化的影响力辐射整个东亚,武侯祠常年接待日本旅游团。金沙遗址的出土,将城市历史拉长2000年,太阳神鸟的图腾也在成都地铁中重新焕发活力。蜀道之难并不遗憾,都江堰之润,便使得成都有资本偏安一隅,比肩江南。

成都的历史太过辉煌,重庆在它的面前,尤显灰头土脸。濒临长江的重庆,自古以来是巴人聚居地,一个尚武的民族,足迹遍布整个三峡地区。直到近代,重庆因地利之便,借长江之势才逐渐发展为通商口岸。重庆于1929年设市,与成都悠长的城市历史相比,可谓相形见绌。虽然战时陪都的经历曾让重庆在国际上扬名,三峡工程的上马,也终使重庆摆脱成都,以“直辖”之姿傲视西南。


武侯祠享有“三国圣地”的美誉。图/搜狐

有趣的是,两座城市都有着移民的历史。重庆接受了大量三峡移民,说是“移民”,但生活上和文化上其实与当地人几无差别——同为巴文化覆盖区,都吃一样的辣,都是一样的野。

成都则不然。除了历史上多次移民之外,对现在影响颇大的属抗战时期的战略后移。其时,北方27所大学迁来成都,成了大后方的文化中心,如今许多成都的知识分子上一辈上两辈都是北方移民,另有许多工厂和企业迁来后,并未完全迁回,留在了成都,成为“老移民”。

等到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三线建设迁来了大批工厂,随之而来了大批的东北人和上海人。如果看过贾樟柯执导的电影《二十四城记》,相信你一定不会忘记吕丽萍饰演的从沈阳来成都、“工厂的第一代女工”大丽,和陈冲饰演的从上海航校分配到成都的“厂花”顾敏华。许多人从天南海北而来,从此把成都当作了永远的家。而那时迁来的工厂,现在也成了著名景点——东郊记忆。


陈冲在《二十四城记》中扮演“厂花”。图/《二十四城记》剧照

天府之国素来物质富庶,大批移民又带来了文化交融,这些都造就了成都人开放、包容且乐于追求新鲜事物的性格。汶川地震之后,许多成都人将“及时行乐”定为生活准则,强烈的消费欲望,助推众多商业综合体选址于此。无论外人怎么说成都人不思进取,贪图享乐,他们都不置一词,并将“安逸”和“宜居”作为成都最大的招牌。

只是这两年,每逢冬春都被重霾围城的成都人,是否还有心情在周末出门,穿梭于名店林立的商圈,岁月静好地喝个下午茶呢?

我想应该是有的,毕竟他们还有美图秀秀。
作者: 新约战士    时间: 2017-8-5 08:41
不收钱,这种辣鸡杂志怎么活得下去?
作者: longrain_cq    时间: 2017-8-5 09:04
只是这两年,每逢冬春都被重霾围城的成都人,是否还有心情在周末出门,穿梭于名店林立的商圈,岁月静好地喝个下午茶呢?
我想应该是有的,毕竟他们还有美图秀秀。
---------------------------------------------------------
不但前面黑了重庆, 后面也不忘嘲讽一下成都人.
作者: 锤子    时间: 2017-8-5 09:28
狗日的新周刊,真是够贱!成都还有九眼桥坐奸文化,兰桂坊口交文化,集体日狗文化......
作者: 盛夏的梧桐    时间: 2017-8-5 09:30
汶川地震之后,许多成都人将“及时行乐”定为生活准则,强烈的消费欲望,助推众多商业综合体选址于此。无论外人怎么说成都人不思进取,贪图享乐,他们都不置一词,并将“安逸”和“宜居”作为成都最大的招牌。
这句话很讽刺,可以从好几个维度去解释。
好吃懒做,有一分钱花一分钱,得过且过,倒成就了消费之都????消费的是谁的钱?无外乎成都大区机构多,机关多,都是些吃皇粮的。重庆人撸起袖子加油干,勤俭节约,到成了缺点?重庆人挣的是血汗钱,当然舍不得败光。
作者: chinaxiancq    时间: 2017-8-5 09:40

怎么不说这两年重庆的购物中心全球第一呢???
作者: 飞来的鸟儿    时间: 2017-8-5 09:48
这白痴媒体现在还有几个人看??
作者: 严冬    时间: 2017-8-5 09:58

作者: FBI023    时间: 2017-8-5 10:16
我就喜欢看它们对重庆羡慕嫉妒恨又无可奈何的样子……网络普及后,自媒体新媒体兴起,传统媒体的话语权在下降,何况《新周刊》这样的野鸡刊物。大家平常心~
作者: FBI023    时间: 2017-8-5 10:16
不过话说回来,重庆的对外宣传确实很差劲,需要加倍努力。
作者: FBI023    时间: 2017-8-5 10:22
这篇文章,就说餐饮企业扩张这一点——2017餐饮百强企业,重庆入选数和北京并列第二,加上第一名的上海,三大直辖市所属企业的营业额占比超过百分之六十。
作者: 长江村{原}    时间: 2017-8-5 10:23
每一个重庆人都应该回忆:夸你一句耿直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每一个重庆人都应该回忆:夸你一句豪爽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你想过他们{或者我们自己相互}夸你的动机吗?
如果背地里不小心听到外地人说重庆人说话做事粗糙不太讲究,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
作为重庆人,我们真该好好回想。




作者: 关心发展    时间: 2017-8-5 10:49
除了楼主,有几个人读了这种野鸡杂志
作者: ggyy2017    时间: 2017-8-5 11:31
先不说这篇文章具体数据是不是很精准,但是总体情况还是很符合的。

作者: 15825287868    时间: 2017-8-5 11:50
说不定作者是武汉人:19t
作者: 沙漠小蓟    时间: 2017-8-5 12:51
本帖最后由 沙漠小蓟 于 2017-8-5 12:53 编辑

我说句论坛里很多人不爱听的话,其实很多外地平原地区长大的文化人,本来对重庆这个被地理历史教科书打着山城和火炉标签的城市就不太有好感,再加上前****时期打黑和唱歌得罪了不少公知文人,2012年事件后,官媒也狠狠黑了重庆一把,所以对重庆抱有深深偏见的外地文化人还是挺多的。未必都是拿钱来黑重庆。重庆要多找找自身不足,调整下发展方向和城市营销思路,当然最主要还是自身实力提高,当重庆经济实力足够强的时候,那就啥都解决了
作者: 玉带缠腰    时间: 2017-8-5 13:14
这些媒体,注意观察,包括什么财经、电视都有龟城的人脉。明显的ccav2就有,隐藏在其它媒体更多,这些人汇成一股力量不得了,会扰乱大家视线。
作者: 大尾猫1    时间: 2017-8-5 13:27
文化输出对外宣传上,重庆在成都面前真的还是小学生,重庆宣传部及官媒真的可以大换血了,人家的宣传是主动对外出击,包括国内同外,不放过任何一个点,前几天有个广州媒体搞了个用一筐零钱摆路边帮助有需要的人,测试该城市的市民素质,先重庆后成都都做过,同样的行为,然而成都就能把它做成全国皆知的新闻,重庆只在地方媒体上一闪而过,这就是差距。

作者: new126621    时间: 2017-8-5 14:15
沙漠小蓟 发表于 2017-8-5 12:51
我说句论坛里很多人不爱听的话,其实很多外地平原地区长大的文化人,本来对重庆这个被地理历史教科书打着山 ...

怕是需要先从你自己做起,不要都往负面想。

作者: 陀飞轮    时间: 2017-8-5 14:34
只说一点,取的名字粗俗的确是重庆的特点,和喜欢坐在小板凳上吃小面一个德性。
作者: arfrio    时间: 2017-8-5 15:07
粗糙,世俗,随性,混合在一起,就是粗俗并不以为意。码头文化浸淫出来的气质
作者: ningyuan    时间: 2017-8-5 15:39
陀飞轮 发表于 2017-8-5 14:34
只说一点,取的名字粗俗的确是重庆的特点,和喜欢坐在小板凳上吃小面一个德性。

请问厕所串串是哪个城市的?
作者: SHISHIQS    时间: 2017-8-5 18:59
FBI023 发表于 2017-8-5 10:16
不过话说回来,重庆的对外宣传确实很差劲,需要加倍努力。

西红柿,呵呵
作者: 阿禾    时间: 2017-8-5 19:04
敏儿****,你有事xun'le
作者: paprika    时间: 2017-8-5 19:11
在自媒体膨胀的今天 靠传统南方系纸媒冲冲人气那只是尘都人的惯用伎俩而已 但他们可能低估了现在纸媒环境的惨淡高估了所谓传播力和权威性 现在的城市营销美白和增黑主战场在网络自媒体 很明显在上半年数据越发难看的现在尘都有了危机感 最近的动作颇多 所以我们也得有危机感 而这种酸得离谱的软文徒增笑耳
作者: paprika    时间: 2017-8-5 19:28
尘都是一个坐在宣传机器上的城市 没有这些那些的软文可以说关注度要降一级 毕竟自身实力很普通 我们不需要过度紧张它这些动作 但不能忽略自身舆论环境的培养 网媒自媒这些才是应该改变的 微博大号微信营销号知乎豆瓣等都是要火力全开的地方 自身媒体征地要清除那些自黑乱带节奏夹私货吃里扒外的人 我还是相信新人就职期间重庆媒体环境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自少现在已经有点改变了
作者: zangj    时间: 2017-8-5 19:29
说句实话,文章大多数地方还是比较客观的,特别是重庆餐馆的名字,我简直无语得很,那些老板连取名都懒得动一下脑子,有时候看到那些名字真的想吐~~~可偏偏很多重庆人好面子过了头,只要是说一丁点儿不好听的,他都要去反驳,本人却刚好和大多数重庆人性格相反,客观真实就好,好的坏的全收!
作者: 浴火重生    时间: 2017-8-5 23:07
FBI023 发表于 2017-8-5 10:16
不过话说回来,重庆的对外宣传确实很差劲,需要加倍努力。

的确,重庆的宣传部门不知干什么吃的,,这种颠倒黑白的文章却能起大作用。。。
作者: xmxiang    时间: 2017-8-6 11:12
其心可诛。。。
作者: 陀飞轮    时间: 2017-8-6 14:43
ningyuan 发表于 2017-8-5 15:39
请问厕所串串是哪个城市的?

一个或几个少数与普遍现象有着本质区别。

作者: ningyuan    时间: 2017-8-7 08:46
陀飞轮 发表于 2017-8-6 14:43
一个或几个少数与普遍现象有着本质区别。

来给我证明下本质区别。

张口就是本质,你以为你是上帝?

给你举例你都是少数几个?强行少数?还有什么胖妈烂火锅,重庆根本就少见,倒是成都街头经常看到,请问这个锅也要重庆来背??







欢迎光临 经典重庆 (http://bbs.jdcq.net/) Powered by Discuz! X3.1
收藏本站吧
(收藏后不再显示此按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