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重庆

标题: 你知道以巫山命名的古诗体吗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7-9-12 11:51
标题: 你知道以巫山命名的古诗体吗

[size=15.5555562973022px]

[size=15.5555562973022px]  巫山美景。

[size=15.5555562973022px]  在古代文学诗体中还诞生了一种以巫山命名的诗体——《巫山高》。

[size=15.5555562973022px]  “来源于铙歌军乐的《巫山高》,原是汉代的乐府诗歌。”巫山文化研究会会长向承彦介绍,最早的《巫山高》这样写道:“临水远望,泣下沾衣。远道之人心思归,谓之何?”诗歌描写出远行的游子,面对千水万山的艰辛,临水远眺,思念家乡,潸然泪下的场景。

[size=15.5555562973022px]  之后,以“巫山高”为题目的诗歌层出不穷,从南北朝的王泰、刘绘,到唐代的卢照邻、孟郊,宋代的司马光、王安石,再到明代的解缙以及清代的李调元等诗人,均作过此题。在唐代诗歌中,流传至今的《巫山高》诗作就有20余首。可以说,从汉代乐府诗歌开始,《巫山高》开创了古代文学创作的独特诗体。

[size=15.5555562973022px]  据了解,在这些《巫山高》中,有五言八句、五言十句、五言十二句、七言十二句等表现形式;从内容上来看,主要分为三类。

[size=15.5555562973022px]  第一类重在描述巫山的险峻或优美,比如在第一首《巫山高》中,就这样描写巫山的险峻:“巫山高,高以大。淮水深,难以逝……”而南北朝时期王融的《巫山高》,又把巫山写得十分优美:“想象巫山高,薄暮阳台曲。烟云乍舒卷,蘅芳时断续。彼美如可期,寤言纷在瞩。怃然坐相思,秋风下庭绿。”诗人想像在夜色将临之时,来到高峻的巫山,只见烟云翻卷舒张,蘅芜芳香怡人,美丽的巫山神女好像如约相见,蓦然梦醒,其音容笑貌仿佛还在眼前。

[size=15.5555562973022px]  第二类是借此抒发孤寂、忧伤之情的。如唐代张九龄曾因****不顺,在巫山游览时写下了《巫山高》,“此中楚王梦,梦得神女灵。神女去已久,白云空冥冥。惟有巴猿啸,哀音不可听”,以此来抒发自己的不得志。

[size=15.5555562973022px]  第三类是借助巫山胜景,书写神女故事。如唐代阎立本在《巫山高》中写道:“台上朝云无定所,此中窈窕神仙女。仙女盈盈仙骨飞,清谷出没有光辉。欲暮高唐云雨送,今宵定入荆王梦。”让巫山云雨和神女故事尽展眼前。

[size=15.5555562973022px]  向承彦表示,在这三类诗歌中,《巫山高》的风格发生着变化,从最初的汉代军乐风,到南北朝以及初唐时期的华丽风,巫山之美和神女故事在有限的篇幅中统一起来,开拓了神女题材诗歌创作的新格局,赋予了巫山山水新的文化审美,让巫山成为神女文化的载体,神女也成为巫山之美的象征。



作者: gtazc    时间: 2017-11-27 14:45
巫山”之名来自上古(即无文字时代)宗教巫文化中的“巫咸”,而非“巫山县之山状若巫字”。

https://wenku.baidu.com/view/e2fdfb4d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b5.html

汉代乐府曲名《巫山高》:“巫山高,高以大;淮水深,难以逝。我欲东归,害梁不为。我集无高,曳水何梁。汤汤回回,临水远望。泣下沾衣,远道之人心思归。谓之何?”《乐府解题》:“古词言,江淮水深,无梁可度,临水远望,思归而已。”显然,这里描写的是江淮一带的巫山。并非今天三峡地区的巫山。

历史上,中国至少八处地理曾有过巫山的记载。其中,今长江三峡地区的“巫山”唐宋之前指古奉节的“巴东(郡)之山”,唐宋及以后指古奉节的“夔州之山”。今“巫山”山脉地理释义即是以古奉节传统的“夔州地理志”为据,指今湖北省与重庆市交界处“南北走向”的系列群峰。不过,总会有人误以为“巫山”是指“巫山县的山”,甚至误以为“巫山”就是指“巫山县的巫峡”。

至于文学中常见的“巫山云雨”典故则是源自宋玉《高唐赋》,原指湖北云梦的巫山(即阳台山)。魏晋以降,张冠李戴成了三峡传说。理论上,诗词歌赋中的“巫山”,除地理特定的写实之外,大多时候只是泛指,表达喻意,并非是要具体指哪里的巫山。

作者: gtazc    时间: 2017-11-27 14:51
“巫山文化”是古代中国“巫文化”的内容之一,一些人总喜欢望文生义,误以为是“巫山县的县文化”。

另外,巫山文化属于神话传说,都是虚拟的人物、地点,而非历史。不要自作多情,对号入座。
作者: gtazc    时间: 2017-11-27 14:55
一些搞汉语言出生的所谓“专家”,经常分不清“古代巫山”、“巫文化的巫山”、以及“巫山县的巫山”的区别,,经常张冠李戴,混为一谈。
作者: gtazc    时间: 2017-12-29 16:06


作者: D3G55    时间: 2018-3-9 15:46
本帖最后由 D3G55 于 2018-3-9 15:54 编辑

今天传承的所谓三峡“巫(山)文化”,实际都是隋唐之后,以当时三峡奉节“信州总管府”为中心,重新复建起来的汉族“民俗文化”。经过“五胡乱华”差不多300多年战乱,之前的汉文化难免失真,有些会出现张冠李戴。









欢迎光临 经典重庆 (http://bbs.jdcq.net/) Powered by Discuz! X3.1
收藏本站吧
(收藏后不再显示此按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