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天津终于明白了!
来源:瞭望智库
近期,天津“落户狂潮”成为焦点。5月16日,天津推出了低门槛准入“海河英才”新政,迅速吸引了大量人才疯狂涌入天津谋求落户。
天津当前的发展究竟状况几何,为什么对人才的需求如此迫切?
人才进入天津后,发展前景怎样?
天津,究竟是不是一座能够“留住人才”的城市?
文 | 胡家源 瞭望智库研究员
本文为瞭望智库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瞭望智库(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1
贵为直辖市却反受其累?
北京向东100公里,是天津;再向东100公里,就是渤海边。京津两地头尾各有一处接壤,中间夹了一块飞地,属于河北省。

北京、天津、河北与渤海
面积不大的华北平原上,集中了全国四个直辖市中的两个。
一边是首都的强势光环,一边是沿海大省的纵深腹地,天津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影响却可能走向两个极端。往好了说可以享受“近水楼台”的政策照顾和广阔地域的发展空间;往差了说则既遭遇资源虹吸,一山不容二虎,又陷入多头竞争,双拳难敌四手。
新中国成立之初,天津一度是北方第一大经济都市。
根据“新中国50年统计资料汇编”和各地统计局的数据:
1952年时,天津的国内生产总值是12.8亿元,北京是7.88亿元,天津是北京的1.62倍;但到了2017年,天津仅为北京的66%。
1957年时,天津的地方财政收入是7.99亿元,北京是6.4亿元,天津是北京的1.25倍;但到了2017年,天津仅为北京的43%。
这种变迁的个中缘由,既可以归结于北京作为首都所享受的天然****红利,也夹杂着中国行政区划调整大背景下,与邻近大省微妙关系的掣肘因素。
最突出的反映,就是天津“直辖市”与“河北省会”身份的反复。
天津曾一度失去直辖市的头衔。1958年,天津市由****直辖市改为河北省省辖市,河北省会由保定改为天津。到1967年,天津市又由河北省省辖市仍改为****直辖市。前后两个决定,相隔整整九年。
当年将天津市划给河北省的主要理由有三条:
1。历史上天津就曾经是河北省省会。
2。许多兄弟省都有大城市作省会,河北省还没有这样的大城市。
3。省市合并以后,有利于工农结合,城乡互助,消灭三大差别(工农、城乡、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差别)。
那么,为何又在九年之后重新恢复天津的直辖市地位呢?
这源于当时津冀之间的核心矛盾,就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指标与资源分配问题。
天津的生产总值高于河北省,工业生产总值更是远超过河北省,天津工业对全国工农业有巨大影响,其结果如何呢?天津虽然一度成为河北省的一部分,但在全国经济计划中要做特殊考量,成为“计划单列市”,****不得不先分配天津市的指标,再分配河北省其他地区。这种复杂而特殊的结构终归难以维持,最终天津又回到直辖市的道路来。
然而,改革开放以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了指标分配问题,河北省的工业产值也早已超越天津市,直辖市的身份对天津市发展的弊端就显现出来了:天津失去腹地,划地自封失去活力。
交通上,天津至河北很多城市的铁路很晚才开通;黄骅、曹妃甸两大港对天津港形成巨大的竞争。
工业上,唐山、沧州等地的钢铁、石油化工与天津同质竞争。
经济上,石家庄借助省会地位飞速发展,省会地位带来大量资金、人流。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天津和河北两地之间的经济竞争与重复建设,导致整个京津冀范围内的资源都更加趋向北京。天津更不再是那个与首都北京争雄的“明星”了。
曾经的北方重镇天津,很受伤。
2
天津怎么了?
天津和首都乃至北方众多城市之间,也曾有过蜜月期,这得益于一盘棋的“环渤海经济圈”规划。上世纪90年代的天津,就曾是整个环渤海经济圈上的明珠。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1978年,改革开放的风气由南至北,推动深圳和上海浦东率先成为对外开放的排头兵。
种种政策倾斜与发展利好,先后催生了珠三角和长三角两个增长极,并拉动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实现了经济的腾飞。
为了平衡南北地区的经济发展进度,“环渤海经济圈”这一概念也应运而生。
所谓环渤海经济圈,是指以京津冀为核心,以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为两翼的环渤海经济区域,主要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即三省两市的“3+2”经济区域。

我国的三大经济圈
这片区域因为拥有优越的自然地理优势、雄厚的工业基础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当时被视为中国下一个对外开放的沿海发展战略突破口,甚至肩负起“北方地区经济增长极”的重要使命。
天津在环渤海经济圈中的地位相当突出。为了更好地发挥天津对环渤海区域的带动作用和辐射作用,****批准了第二个国家级新区——滨海新区,并将这块依托天津、背靠“三北”、面向东北亚、沟通东西部的区域定位为“我国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旨在以滨海新区为龙头,推动环渤海区域的经济整合及发展,最终在北方大地上再造一个“浦东奇迹”。
滨海新区也确实不负众望。
2000-2016年,天津的GDP增长速度始终高于全国,年均增速高达13.63%;即便经受了2008年国际金融海啸的冲击,天津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韧性依旧不减。
这个过程中,滨海新区堪称天津经济增长狂潮的“首功之臣”。2000~2015年期间,新区年均经济增速近20%的,领跑天津全市,并在2010年一举超越浦东新区,位居国家级新区经济总量榜首。
但到了2017年,天津和滨海新区却开始急转直下。
原来,滨海新区作为天津主要经济增长点,当时为了加快发展,GDP统计时把注册地在这里的公司都计入了GDP总量中,但实际上这些公司很多生产经营都不在天津。统计2017年GDP时,天津按照新的口径将这些数据都挤出去了,于是滨海新区的经济增速直接缩水了三分之一强。
随着滨海新区主动挤出占GDP总量约1/3的“水分”,天津全市的经济增速也被大幅度拉低。按可比价计算,2017年天津经济居然仅增长了3.6%,而在2016年这一数字还是9.1%,同比骤降了5.5个百分点,也远低于同期全国6.9%的均值。
在整个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与形势都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的前提下,2017年,天津的GDP增速竟下滑了近2/3,位列全国倒数第一,就连备受诟病的东北三省经济增速都跑到了天津前面;而纵向比较,也创下天津GDP增速28年新低,仅高于1989年的1.1%。作为中国四个直辖市之一,天津这样的经济发展状况无疑让人震惊。
人们不禁发出感叹:天津到底怎么了?
3
“生死攸关”,天津必须转型了
投资驱动、重工业优先、服务业孱弱,天津的经济发展模式在新的浪潮中显得有些“古老”。
天津,作为一个直辖市,却最“不像”直辖市。
不妨拿出同为直辖市的北京和上海,以资对比。
北京依靠首都的优势,早早定位于****中心、文化中心、外交中心、文化中心、高教科研中心,在发展过程中还成为了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首钢搬迁吹响了北京高能耗、重工业撤离的最后号角,取而代之的是在GDP占比高达80%以上的服务业(2017年),大型央企和金融机构遍地所带来的总部经济效应,支撑了北京抛弃重工业的决心。

首钢搬迁
上海则在2005年开始谋划转型。作为一个国资和外资双轮驱动的直辖市,2005年上海合同利用外资出人意料地大幅攀升,更引人注目的是,当年现代服务业占引资总额比率首次超过半壁江山。主动转型带来的结果也是可观的,到了2017年,上海服务业占比已经从2005年的51%左右提高到近70%;根植于上海血统里的国际交往意识和契约规则意识,帮助这座城市打造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
反观天津,重大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一直是主流,早已形成路径依赖。
早年间,****决定建设环渤海经济圈时,天津由于其特殊地位而能持续引入大项目,诸如空客A320总装线、中航直升机总装基地、中船重工造船等。这类项目的特点是投资额大,短期直接拉动GDP增速高,但持续力不强。投资密集的2007年-2011年间,天津投资增速保持在每年20%以上,个别年份甚至超过40%,天津GDP也由此收获年均15%的“繁荣”;然而到了2012年-2016年,投资增速从18.5%降至8%,天津GDP也从14%骤降至9%左右。
重大投资拉动经济的另一面,也折射出天津市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理念更新上的滞后。
近几年来,天津经济总量中有近一半都是来自工业的贡献,其中重工业的分量不容小觑,除了一些高端装备制造外,其他方面的产业结构和邻近河北省的产业结构严重趋同,在新的经济转型形势下,天津的经济数据难免遭受重创——2017年的限产“环保风暴”中,天津很多高耗能高污染的重工业企业直接被关停,直接影响到了天津工业体系的上下游协同运作,全市GDP增长在这年呈现巨大滑坡态势。这一年,天津固定资产投资仅增长了0.5%,大大低于同期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2%的水平。
更重要的是,经济增长一直依赖投资的天津,其服务业的孱弱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有观察人士指出,2006年滨海新区就获******批准,成为继上海浦东之后全国第二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同时获得多项扶持政策,包括设立东疆保税港区、进行金融改革试点等等。然而十多年过去了,除了渤海银行,天津似乎推不出第二个令人印象深刻的金融机构。从上市公司看,也多集中在工业、能源、交通和房地产等领域,几乎没有金融和服务业企业的影子。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的数据,2017年天津非金融企业存款增量仅有194.18亿元,只相当于2016年的三分之一,2015年的七分之一。
要而言之,在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关口上,天津经济的增长模式依旧过于粗放,转型已是迫在眉睫。
无怪乎在2018年1月天津市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闭幕时,会议通稿和全会决议都用这样一句话来定位2018年:“对天津来说,是抢抓历史性窗口期,实现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生死攸关之年。”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天津最需要清楚的是,自身优势究竟在哪里?如何发挥这些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