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重庆
标题: 全球缺“芯” 中国汽车或迎“芯”机遇 [打印本页]
作者: 两江风 时间: 2021-1-21 09:30
标题: 全球缺“芯” 中国汽车或迎“芯”机遇
进入2021年,全球汽车产业可谓“冰火两重天”。
一边是造车新势力强势入局:国产特斯拉Model Y(参数丨图片)降价10余万争夺市场、蔚来发布电动轿车ET7、苹果牵手现代造车、百度则联手吉利想分一杯羹……
另一边是全球车企因为缺“芯”相继宣布减产甚至停产:在中国,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等车企已经宣布降低生产班次;在国外,福特、丰田、日产等汽车巨头也纷纷宣布减产。
为“芯”所困
近期,德国车企大众集团以及汽车零部件供应巨头大陆集团、博世集团相继发出预警,全球范围汽车芯片短缺会影响汽车生产,已经威胁到全球汽车产业供应链安全。
传统汽车对芯片的需求主要在发动机控制、车身、电池管理、车载游戏控制等局部。但随着智能化程度提高,汽车对芯片的需求越来越大。
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汽车半导体市场规模为611.6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15.6%。业内预计2021年将超1000亿元。
突如其来且仍在持续的新冠肺炎疫情是“缺芯”的导火索。受疫情影响,2020年初,全球对车市的预测都偏悲观,作为以订单来规划产能的半导体制造商,在没有接到足够订单的情况下,大部分制造商选择降低产能或甚至关停工厂。
但与预期不同,2020年下半年汽车市场复苏较好。尤其是在有着庞大汽车市场的中国,疫情迅速得到控制,下半年甚至迎来反常的火热,汽车销量未受到太大影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13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汽车销量同比下降1.9%,远好于预期。
车企产能恢复显著,但芯片产能却未及时跟上步伐。双方“错配”现象严重。芯片的供货周期是8到12个月,当前出现“缺芯”现象,往上恰好能追溯至疫情期间。
此外,汽车产业“缺芯”也与消费电子产品“争抢”芯片有关。疫情期间,居家办公令手机、笔记本、平板等电子产品需求猛增,这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汽车芯片的产能。
上述叠加因素造成了全球芯片供需失衡。供不应求的结果就是涨价。据了解,目前部分汽车芯片涨价幅度已经达50%至100%。
中国“芯”机遇?
危机往往是“危”中藏“机”。业内人士认为,在产业对汽车芯片的重视程度陡然提升、汽车芯片需求量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国产汽车芯片厂商的机会已经出现。
当前,中国汽车芯片卡脖子现象严重。数据显示,国内车企前装芯片进口率超过95%,后装芯片进口也超过80%,国产自主汽车芯片规模占比不足10%,未能实现安全自主可控。当前形势下,解决中国汽车芯片卡脖子的问题已刻不容缓。
此次汽车“缺芯”事件,从另一方面也在倒逼中国芯片产业做大做强。在国外芯片需求无法满足的情况下,更多的车企或零件供应商只能向国内芯片厂商寻求支持。这对国内芯片厂商来说,是不可多得的机遇。
近些年,中国有不少汽车芯片厂商崛起,例如芯驰科技、地平线等制造商。这些企业近期也表态,要发力汽车芯片制造。
对于解决汽车芯片短缺问题,一些有实力的车企业也在发力。国内车企在芯片领域布局较早的当属比亚迪。
早在2004年,比亚迪就成立了半导体公司,在芯片研发生产上已经有十几年的积累。此次大部分车企面临芯片短缺困局时,比亚迪表示自产芯片不仅可以自足,还“有余量外供”。
比亚迪去年9月披露的数据显示,目前以IGBT为主的车规级功率器件累计装车超过100万辆。自2007年开始,比亚迪也在同步进行车规级MCU的研发。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比亚迪主要是与华为合作。他看来,国产汽车芯片最大的希望是华为。据其了解,国内至少3至5个汽车品牌已经在用华为的中控系统,相当于是芯片加软件。“华为可能是突破汽车芯片的主力军,但这还需要时间。”
除了“比亚迪+华为”的组合,国内还有“上汽+英飞凌”“北汽+Imagination”“吉利+Arm”等汽车芯片组合研发制造商。但业内普遍认为,中国汽车芯片“突围”之路任重道远且艰难。
作者: 两江风 时间: 2021-1-21 09:34
汽车产业发展存三大挑战,华为、百度、比亚迪能否破解芯片荒?• 作者 乔志斌 • 2021年01月21日09:21 • 速途网
[size=0.16]作者 / 速途网 乔志斌
硬件、软件、服务的“铁人三项”,在汽车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同样适用。
在刚刚闭幕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圩表示“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在不断地发展壮大,智能网联汽车正处于技术快速演进、产业化加速布局的商业化前期阶段。”
他同时还指出,当前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有着三大机遇,同时也面临三大挑战。从机遇上来看,一是制度优势明显,二是市场空间广阔,三是技术优势不断夯实。与此同时,我国汽车产业也面临着三大挑战,一是芯片问题,二是操作系统问题,三是安全问题。

近年来,在国家对于汽车产业的扶持之下,依托于国内高度成熟的汽车产业链以及持续的技术演进,智能网联汽车、以及电子电气架构快速增长。同时,基于国内汽车市场的巨大存量,并积极开放市场,通过竞争整体提升行业竞争力,新能源汽车呈现良好发展势头良好,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而从三大挑战来看,芯片是硬件、操作系统是软件,而安全则是相关配套制度与服务的完善。可以说,汽车行业想要取得长期行稳致远的发展,依然是“铁人三项”的长期工程。
作者: 两江风 时间: 2021-1-21 09:35
半导体供应短缺,车企“芯荒”在践行“铁人三项”中,在汽车“新四化”(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精神的引领下,大大推进了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在操作系统方面,通过网联技术与LBS服务的应用,打通了用户出行与居家场景间的次元壁,实现“车家一体”;其中不乏小鹏、蔚来、威马等造车新势力企业,也有百度Apollo、腾讯TAI、阿里AliOS等互联网公司的身影。而在安全问题,伴随着“车路共建”的技术升级,以及相关政策的日趋健全,则将大幅提升的驾驶的安全系数。

然而车用半导体芯片的短缺,则是现阶段汽车行业迫在眉睫的问题。
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对于车辆的感知、理解、反馈能力都提出了更为复杂的需求,车载传感器以及算力芯片的使用亦成指数级增长。然而,受到半导体行业的产能增长速度,并不能完全适应需求,需要时间逐步追赶,但在疫情的影响下,使得芯片工厂停工,生产受阻,以ESP、ECU芯片等为主的车用高端芯片缺货断货,导致相应零部件进口受阻,加剧了汽车行业的芯片短缺。
据中汽协分析,在5G网络技术推动之下,全球电子消费领域对芯片的需求迅速增加,并抢占了部分汽车芯片产能,这种趋势还会进一步加剧。
目前,大众、奥迪、福特、菲亚特等车企纷纷表示因为芯片短缺问题面临工厂减产或停产,不少终端企业甚至按以往几倍的采购量恐慌性下单,而在终端企业抢芯片的同时,芯片制造企业也忙着从他们的上游抢购用于制造芯片的原材料晶圆。美国两大车企福特受此影响,分别裁员2.4万人与1.48万人,福特位于美国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一家工厂,因芯片供应问题停产,约3900人面临待业。
作者: 两江风 时间: 2021-1-21 09:36
车企、科技企业纷纷入局,发力在路上面对汽车半导体行业供需不平衡现象的加剧,也让国内汽车行业意识到芯片自主研发生产的重要性。越来越多企业纷纷入局,开始试水布局汽车领域的“造芯”赛道。
公开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功率半导体市场占全球份额超过40%,但自给率仅10%;中国车规级MCU市场占全球份额超过30%,但却基本100%依赖于进口。市面上主流的自动驾驶芯片,目前还主要来源于英伟达、Mobileye、高通等海外企业,而国内寒武纪、地平线,但算力仍然有较大的差距。
作为老牌新能源厂商,比亚迪在功率半导体器件方面有着较多的积累,但随着汽车芯片需求种类的增加,也开始在更多车用半导体赛道中发力。在去年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上,比亚迪半导体表示自2018年推出第一代8位车规级MCU(微控制单元)芯片以来,累计装车超500万只。
而除了车企,也不乏科技企业入局,宣称“不造车”的华为便是其中一家。日前,有内部消息透露华为已经与比亚迪达成合作,开始开发用于汽车工业的芯片产品。
去年8月,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表示,因美国禁令影响,麒麟系列芯片在9月15日之后将无法制造而成为绝唱。而在10月,台积电已获得美国商务部的许可,台积电可以为华为提供的芯片必须使用“成熟”的工艺来生产,限制了华为采用先进制程工艺。
虽然相对老旧的工艺,并不能让华为依旧在手机行业继续保持优势,但由于车用芯片而言,尤其是新能源车,主要功耗都在动力系统上,相比之下半导体器件功耗很小,即使采用能效较低的成熟技术,依旧可以平衡功耗与算力需求。
图片来源:百度Apollo智能交通白皮书s
百度作为国内人工智能领域的巨头,在自动驾驶领域除了广为人知的Apollo平台,在硬件开发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果,在去年的百度AI发者大会上,百度CTO王海峰发布远场语音交互芯片“鸿鹄”,据介绍这是一款车规级标准芯片,将主要应用于车载语音交互、智能家居等场景。
而通过芯片开发,除了推出算力更强的芯片以外,百度还通过系统的迭代,降低自动驾驶对于算力的需求,据百度官方介绍Apollo Lite所需的芯片算力仅为30Tops,可以实现360°环境感知且前向障碍物检测视距达到240米,推动自动驾驶结束快速实现商业化落地。而在本月11日,百度正式宣布入局整车制造行业,进一步贯彻了布局自动驾驶的决心。
作者: 两江风 时间: 2021-1-21 09:36
半导体制造能力仍待突破
虽然国内对于芯片的封装、测试方面已经有较为成熟的开发流程,但是在芯片设计、制造方面仍然存在比较大的空缺。
而目前车用芯片主流的28nm,相比更为先进的14nm在功耗方面的劣势并不明显,但单位体积内可容纳元件的数量则相对偏低,长期看来随着芯片功能的增多、性能的增强,相对落后的工艺将限制芯片性能的上限。
而7nm及以下技术,仍然需要光刻机进行突破,目前极紫外线光刻机惟一生产厂家为荷兰ASML,而材料市场则主要受日企把持。国产半导体技术想要实现突破“卡脖子”的现状,设计研发能力与芯片制造环节是虽然艰苦但必须迈过的大山。
站在汽车行业迎来前所未有变革的关键点上,新的赛道固然蕴蓄着新的机遇,在制度、市场、产业链三大优势之下,国内汽车市场发展仍存有极大的上升空间,但在速途网看来,对于国内车企而言,硬件作为“铁人三项”中的硬骨头,不宜为时尚早的盲目乐观,而应是长期且持久的技术投入。
作者: 还是举棋不定 时间: 2021-1-21 09:38
华为缺芯是战略打压,汽车缺芯是疫情原因。应该不是一回事吧?
作者: 还是举棋不定 时间: 2021-1-21 09:43
不过,这次华为的遭遇,的确是一个警钟,过分相信世界大同,相信国际大分工,被突然一卡,措手不及,备胎都没准备。芯片研发一定要搞,至于是否要量产,到不一定,不过可以作为国际分工的筹码,你要断供,我立马可以生产,这就对了。
作者: xfl152 时间: 2021-1-21 10:03
汽车不是手机,芯片大就大一点,性能跟得上就行
作者: 渝速 时间: 2021-1-21 13:14


欢迎光临 经典重庆 (http://bbs.jdcq.net/)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