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重庆

标题: “扬一益二“的由来 [打印本页]

作者: 时光管理工    时间: 2023-4-1 12:27
标题: “扬一益二“的由来
本帖最后由 时光管理工 于 2023-4-1 12:41 编辑

    “扬一益二”的说词 最早是由在四川生活长大的北宋山西人司马光吹起来的,他自称是抄袭晚唐一个从没到过四川、名叫卢求的外省人天马行空编造的《成 都记》的序言。是否真的如此,已经查无实据,

    据说这本《成 都记》很早就已失传,也许只有司马光等少数几个人见过吧。历史就是如此,正因为无法考据,所以几百年后,谎言才会反而流传更甚。今人谈论“扬一益二”,都是依据司马光的“据说”,但司马光自己都是“据说”,于是这个“据说”就成了今天的“史源”,却无任何证据。

那么,历史上是否真的有过“扬一益二”呢?
    这里先不论唐朝的成 都,是不是真的“益二”,就连“扬州”是不是真的在唐朝,超过了唐三都“上都长安、东都洛阳、北都太原”而为天下第一,都是问号。就算真有《成 都记》胡编瞎咧“扬一益二”,那也只能代表当时他个人的看法而已,根本不能直接拿来当作“历史证据”,“以史证史”本来就不可信,何况是失传的“据说”!

那么,历史真相又是怎么样的呢?
    以唐朝最鼎盛的天宝八年为例,据唐《通典》载,当时全国正仓储粮共4200万余石,而包括自诩“天府之国”成 都平原在内的所谓剑南道仅区区22万余石,只居全国十道中的第九位;全国义仓粮总数为6300万余石,剑南道也只有180万石,居全国十道中的第八位!可见,古代文学描写中的那些成 都繁荣,在真实历史中实际并非那么夸张,或者根本就是个人意淫。

也有人辩解说,最早在《成 都记序》神吹“扬一益二”的卢求只是唐朝晚期大中(847~860年)时代的人,唐晚期也许有过短暂“扬一益二”。那么唐晚期的成 都,经济实力到底又如何呢?历史记载,黄巢起义时,唐僖宗(873~888年)也曾避难到远离中原的边关小城成 都,当时曾因川东长江航运为贼韩秀升起兵断绝,“江淮贡赋皆为贼所阻,百官无俸”,证明唐晚期如果没有江淮地区粮食的支援,仅以川西成 都平原之力,连供应朝廷在成 都所需都办不到!

作者: 时光管理工    时间: 2023-4-2 16:19
本帖最后由 时光管理工 于 2023-4-2 16:22 编辑

很多典故,最初源于谣诼,但传来传去竟成了“历史”。
就像“以周太王从梁山止岐山,一年成邑,三年成 都,因之名曰成 都”,也被人望文生义,故意张冠李戴,演绎成为今天“四川成 都”得名的由头!



作者: 时光管理工    时间: 2023-4-2 16:40
本帖最后由 时光管理工 于 2023-4-2 16:50 编辑

宋代之初,四川曾一度短暂流通、使用“交子”。但,“四川交子”并非经济发展的产物,更与经济是否繁荣无关,其出现有其特殊历史背景和临时的性质,与现在的纸币有着本质区别!

作者: 时光管理工    时间: 2023-4-2 16:54
本帖最后由 时光管理工 于 2023-4-2 17:17 编辑

事实上,宋朝之前中国早就有了刻在牛皮羊皮上的“唐飞钱”。

北宋前期,成 都当时还只是西南边陲的一个边关小城。由于长期受周边大理国的侵略和掠夺,经济疲乏,民不聊生。宋廷为防止西川金银铜等贵重金属的流失,甚至专门禁止硬通货的铜钱入蜀。四川人民只能被迫使用廉价而笨重的铁钱,最终产生“交子”。这其实也间接证明,当时的川西成 都地区经济规模不会很大,市场流通也比较小。

到北宋中后期,川西局势才逐步稳定和发展。尤其后期为避战火,衣冠南渡,大批北方大户移民入蜀,四川开始步入繁荣时期,交子反而消失了。与历朝历代一样,四川的繁荣总是那么短暂。随着蒙元入侵,四川盆地重新陷入战火长达半个世纪。成 都一度被废弃十几年,川西重新沦为地广人稀的荒凉之地......






欢迎光临 经典重庆 (http://bbs.jdcq.net/) Powered by Discuz! X3.1
收藏本站吧
(收藏后不再显示此按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