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2023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以下简称2023智博会)筹备工作新闻发布会举行。
智博会承委办副主任、市经济信息委副主任罗莉介绍,本届智博会聚焦“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和数字中国等年度主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瞄准产业细分领域,全方位展示动力电池、关键基础零部件、元器件、人工智能、智慧交通等27个细分领域的前沿创新产品、顶尖技术系统和最新解决方案,19场专业论坛、5场精品赛事与11场重要成果发布蓄势待发;促成良好产业生态,开展重大项目集中签约、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暨“百场万企”全国行(重庆站)、“智博嘉宾区县行”等对接活动,促成更精准、更高效的产业合作。
具体而言,有哪些看点?

业界大咖集结,数智新思想碰撞
高峰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坚院士和意法半导体、达索系统、福特汽车等国内外行业领军企业的“最强大脑”,将聚焦主题分享远见卓识和宝贵经验,拓宽产业发展视野。
首次策划高端对话环节,微软、IBM、360、云从科技、腾讯等知名企业的高层齐聚一堂“华山论剑”,围绕“AI大模型共建智能网联新生态”,探讨AI大模型在智能网联领域的商业化应用和产业化发展之道。
近3000个前沿新成果展示 一眼尽收汽车“奥秘”
此次大会汇聚长安、赛力斯、华为、中国航天科工等80余家链长链主企业和400余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近3000个源头创新和前沿成果将惊艳亮相,为大家带来一场智能产业的丰富体验。
如,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专业板块,我们通过整车剖面、一体化底盘等专业展具将一辆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打开”,全方位展示动力电池、智能底盘、智能座舱、芯片软件等硬核产品,让观众一眼就能看明白一辆汽车的“内容”。同时,还将贴心打造智能驾驶体验、汽车露营体验、智能人车互动体验等应用场景,让观众近距离感受智能科技之美,生动呈现智慧赋能未来出行的更多可能。
论坛赛事纷呈,迸发多元化“解题思路”
深耕行业聚合生态,举办19场专业论坛和5场精品赛事。论坛方面,200余名行业代表、权威专家将围绕新一代智能座舱新风向、车能路云协同发展等前沿话题交流研讨,解读未来趋势,提供多元化“解题思路”。其中,车路云融合创新发展50人论坛将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围绕车路云一体化中国方案引领构建产业发展新生态主题发表演讲;工业元宇宙论坛创新搭建展示平台,通过VR技术解读工业元宇宙的奥秘;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数字技术合作论坛将发布合作倡议,凝聚合作发展共识等。赛事方面,近700个国内外团队上万名选手同台竞技,赛制设置更加专业化、参赛队伍更具国际化,IVISTA智能网联汽车挑战赛采用“1+4+1”全新模式(1场论坛、4场核心赛事,1场智能汽车科技活动),142支参赛队伍斗“智”斗勇、一决高下;环金佛山178定向赛汇聚约30款新能源车型展开一场比能耗、拼体验的高手对决,集竞技性、娱乐性和观赏性为一体,以赛事为纽带打造知名文旅IP。
贸易洽谈深度对接,拓展行业“朋友圈”
秉承办会是为了办事的理念,坚持以会兴业,围绕把智博会办成享誉国际的经贸科技合作盛会的目标,注重“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搭建高效务实的洽谈合作对接平台,让国内外智能产业的企业家、创业者和投资人能在这里交流思想、互通资源,使智博会成为拓展行业“朋友圈”的绝佳契机和优质平台。还将开展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暨“百场万企”全国行和“智博嘉宾区县行”对接活动,组织4个对接专场,汇聚1827项企业供需信息,邀请超450家企业及投融资机构开展供需对接;组织17个区县、开发区与上百家参会参展的链主企业嘉宾一一对接,做好优质服务,深化产业合作。举行重大项目集中签约活动,重点聚焦智能化、整零协同、充换电基础设施配套等领域,预计签约项目80余个。
智博会承委办副主任、市经济信息委副主任罗莉表示,大会开幕在即,我们将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实作风,维护好智博会品牌、发挥好智博会效应、发展好智博会平台,倾力把智博会打造成为科创策源力更高、行业引领力更优、产业推动力更强、国际影响力更广的行业盛会。
借此机会,也向社会公众发出以下倡议:
一是有序观展。本届智博会设置9月4日为专业观众观展日,9月5—6日为社会观众日,专业观众主要是指从事智能产业、数字经济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请专业观众和社会观众都提前通过智博会官网预约,欢迎专业观众前来观展交流和商贸洽谈,诚邀广大市民朋友踊跃观展。
二是绿色出行。希望大家尽量选择乘坐轨道交通、地面公交等公共交通方式出行,我们将实时动态优化公交运营线路、增加公交接驳车辆,调整轨道行车间隔,最大限度满足广大市民出行需求。鼓励参会、参展人员“组团出行”,最大限度减少车流量,最大可能减轻地面交通压力。
三是文明观展。建议希望广大参观者提前通过智博会官网、官方APP和微信小程序等渠道,充分了解展区设置和企业布置,做好观展攻略。在观展过程中,希望大家自觉遵守观展秩序,服从指挥疏导,配合分流管控等,积极营造良好观展氛围,充分展示市民的文明素质,展现重庆的良好形象。
上百名业界翘楚即将莅临现场,超500家实力企业已整装待发,近40场系列活动已准备就绪,这场引领前沿、创新赋能、聚集人脉、开放合作的行业盛会,即将拉开帷幕!

![]()
8月30日,上游新闻记者从重庆市大数据应用发展管理局获悉,中新国际数据通道发展论坛作为中新互联互通项目信息通信技术领域的重要合作平台,是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的重点活动之一,已成功举办三届。今年渝新双方将中新国际数据通道发展论坛升级为中新国际数字合作论坛,作为2023智博会的重点环节于9月4日上午在重庆市渝北区仙桃数据谷举办。

本届论坛由智博会组委会主办,重庆市大数据应用发展管理局、新加坡资讯通信媒体发展局(IMDA)、重庆市中新示范项目管理局、重庆市通信管理局、重庆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重庆市渝北区人民****等单位联合承办。
论坛以数字化变革引领国际数字合作为主题,携手新加坡及东盟国家、中国西部各省市,共同探讨利用人工智能、先进算力、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助推数字化变革、数字贸易、数据跨境流动等重点议题,共享数字发展成果、共创数字美好未来。届时中新双方****领导、专家学者、企业领袖约300名代表将齐聚山城论“数”。
据悉,论坛上将发布重庆政策服务大模型,新加坡科技工商协会(SGTech)将分享中新信息通信市场准入指南,中新(重庆)数字经济人才发展中心将正式启动,依托中新国际数据通道提供学历教育、职前培训和定制化能力培训等多样化教育培训和就业指导服务。同时,将举行中新企业数字合作项目签约仪式,签约项目涉及智慧教育、航空航天、区块链、医药卫生、智慧文旅等多个领域。

众所期待的智博会,又来了。
自2018年首届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在重庆召开以来,每年一届的智博会,不仅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数字行业的一场盛会,更在润物细无声中,深刻地改变着这座城市。
如今,智慧基因已经融入这座城市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数字“脉搏”随着城市的车水马龙一起跳动,“智汇八方,博采众长”的智能化故事,在每天的十二时辰里,精彩上演。
子时
23∶00—01∶00
轨道列车做“CT” 一分钟查完“全身”
零点,轨道交通4号线石船车辆段灯火通明,“忙碌”了一天的列车陆续返回,进入运用库“休息”。
在到达运用库前,列车需经过一个检测棚。当列车以5公里/小时的速度通过检测棚时,车辆轨旁智能检测系统子系统360°外观图像检测系统自动开启,对列车全身关键部位进行扫描、做“CT”检查。
“不到1分钟,系统就完成了检测,检查点数多达3000个。”重庆轨道四号线建设运营有限公司车辆运维部负责人石涛介绍,该系统采用高频视觉传感技术,以及多维图像采集方案,对列车走行部、牵引电气箱、受电弓、制动供风、车门车窗、空调等“全身”各关键部件及系统完成扫描成像处理,拍摄照片总数达2万多张。
这些照片将由系统进行自动比对,若发现列车有故障,就可自动弹出故障图,并发出报警信息。“弹出的图分两张:一张列车标准图和一张故障图。维修人员根据弹出的图片,进一步判断列车是否存在故障,若发现有问题就现场确认,并对列车进行维修。”石涛说。
这套智能化系统的检测效率有多高?如果换成人工,每列车至少需要40分钟。
图① 轨道交通4号线石船车辆段,列车正在做“CT”检查。记者 解小溪 摄/视觉重庆
丑时
01∶00—03∶00
“智慧排水”系统调度防涝抢险
凌晨两点,沙坪坝区“智慧排水”调度中心,一派忙碌的景象。一个小时之前,该中心使用的智能系统针对全区暴雨易涝点发出预警,三级响应(暴雨黄色)机制随即启动,全区40多名应急抢险人员携物资、设备提前抵达各易涝点。
办公室内,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全区降雨状况、管道径流量、道路积水情况等信息。与之相连接的,是安装在各易涝点的30台视频监控仪,以及45台流量计:监控仪对内涝点实施24小时动态监测;流量计对地下管线液位、流速、流量进行动态管理。
“智慧排水”调度中心可根据突发事件、极端天气启动应急预案,通过智慧排水平台末端感知系统,实现城市排水防涝调度中心与移动端信息实时交换,实时掌控抢险人员、车辆、物资的位置分布及汛情变化动态,实现城市排水防涝应急调度的“时效性、智慧性、共享性”,让城市防汛工作能够贯穿汛前、汛中、汛后,切实增强应急响应能力和处理效率,并对应急全过程进行记录,为后期复盘提供数据支撑。
2:10,系统提示:某下穿道遭遇险情,积水超过30厘米。该内涝点水位监测信息系统与交通信号灯系统实时联动,进入下穿道路口的交通灯立即变成了红灯,及时中断交通。同时,工作人员通过智慧平台调配人手马上赶往现场支援。排水抢险人员采取清掏边沟,揭开水篦、井盖等方式对下穿道积水进行应急处置,一场紧张有序的抢险工作,就此展开。
图② 沙坪坝区“智慧排水”调度中心,值班人员对关键内涝点实施24小时动态监测。记者 罗斌 摄/视觉重庆
寅时
03∶00—05∶00
“火眼金睛”识别各种垃圾
凌晨4点,重庆夏家坝智慧固废物流转运港,重庆环卫集团所属固废运输公司员工彭咸国驾驶着厨余垃圾收运车,缓缓驶来。
重庆中心城区垃圾收转运日均规模达1.4万吨,每天超过500辆各式垃圾运输车辆在城市中穿行,日均总里程超过5万公里。这支队伍的作业时间主要在凌晨4点至上午12点之间。
“夜间能见度低,人易疲劳,靠人来管理,容易出错,多亏这套‘中心城区固废收运智慧管理系统’,解决了大难题。”转运港调度员沈艳说。
在这套智慧管理系统中,“打头阵”的,是“餐厨垃圾智慧收运系统”。沈艳告诉记者,环卫车驾驶员每天出车时只需手机登录一键启动,商家就能收到预收垃圾的时间提醒,有效减少垃圾桶暴露在街边的时间。
这套系统中还有一个“撒手锏”:疲劳驾驶主动防御系统。如果驾驶员打哈欠、长时间目光呆滞,系统就会报警。系统自投用以来,重庆固体废物运输事故率降低了44%。
此外,厨余垃圾AI识别系统如同“火眼金睛”,能快速识别不同种类的垃圾,从而有效提升厨余垃圾分类效果,更好地实现废物利用。
图③ 夏家坝智慧固废物流转运港,工作人员对垃圾清运车进行调度。记者 何赛格 摄/视觉重庆
卯时
05∶00—07∶00
钢筋有了二维码 能查来源和质量
早上6点,江北竹林湾附近的黄桷沱长江大桥项目施工现场已忙碌起来。城投建设公司黄桷沱长江大桥项目经理李宏伟来到工地人脸识别系统前“刷脸”,一秒钟就完成了考勤。
这时,李宏伟突然听到提示音:请立即佩戴好安全帽。他扭头一看,原来,不远处的一名工人正取下安全帽擦拭脸上的汗水。被“点名”后,工友不好意思地朝李宏伟点了点头,迅速把安全帽戴好,走入了工地。
李宏伟来到工地的第一站,是智慧调度中心。这里的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当天温度、噪音、人员到岗以及钢筋厂的加工数据等。看完数据后,李宏伟给钢筋厂负责人打起了电话:“今天的钢筋加工量大,一定要注意来料查验。”
工程进入桩基、承台及塔身浇筑的关键期,钢筋尺寸、质量对施工至关重要。打完电话,李宏伟仍放不下心,来到钢筋加工厂巡查。他告诉记者,钢筋加工厂每一批次、每一捆钢筋上都有二维码,扫描二维码就能追溯钢筋的来源。同时,钢筋物料追踪模块实现了钢筋数字化设计、智能加工一体化,确保质量可控。
图④ 黄桷沱长江大桥项目工地,技术工人通过人脸识别系统进入施工现场。记者 罗斌 摄/视觉重庆
辰时
07∶00—09∶00
一键“召唤”电梯在楼层等你
上午8点,家住观音桥欧街92号的冯先生准备出门上班。他一边对着镜子整理衣服,一边用手点击墙上智能网关的“电梯召唤”。走出家门,电梯已在15层等候,电梯空调也已打开。
走出电梯,冯先生看到,小区里的自动喷淋设施正在运行。
到达地下车库,冯先生发现墙上多出一个白色圆形物。这是刚安装的一氧化碳探测仪,一旦检测到超标物,它不仅会立刻启动风机,还会引发中控室的警报,提醒值守人员查看。
冯先生驾驶车辆驶离车库时,出入口采用的视频车牌识别技术,能实现车辆出入识别、出入道闸自动控制等功能。
在冯先生居住的这个小区,智能化应用无处不在。例如,WiFi信号实现了全覆盖,排布有致的摄像头成为小区安防的重要一环;包括排风系统在内,楼宇自动控制系统还集成了公共照明、排水泵监测、易涝点监测,所有的设备都进行了联网,如遇突发情况就会自动报警。
图⑤ 欧街92号住宅区,小区工作人员在中控室值守。记者 何赛格 摄/视觉重庆
巳时
09∶00—11∶00
在智慧公园里体验“第二身份”
上午10点,礼嘉智慧公园里已是熙熙攘攘。这里的智能玩法不断翻新,前不久就举行了“画游清明上河——故宫沉浸艺术展”。
这场沉浸艺术展基于北宋画家张择端创作的《清明上河图》原卷,融入多种高科技互动技术手段,呈现真人与虚拟交织的场景。游客通过“刷脸”,就可以找到《清明上河图》中与自己长相相似的宋朝人,体验轿夫、骑马官人等“第二身份”。
类似的智能化新玩法、新体验,还有很多。例如,在展览的汴河码头区域,由CAVE影院呈现出的码头场景栩栩如生,观众能以第一视角体验沿汴河行船,观赏两岸风光。又如,在“盛世长卷”动态高清巨幕前,观众可以通过8K屏幕,欣赏“动起来”的数字版《清明上河图》。
记者了解到,目前,两江新区正以礼嘉智慧公园为展览平台,不断引入、打造、运营特色文化沉浸式体验项目,为重庆市民带来更多高品质文艺体验。如今,礼嘉智慧公园已拥有60个智慧体验场景、130个智慧体验项目。
图⑥ 两江新区礼嘉智慧公园,观展者正在感受数字版《清明上河图》。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午时
11∶00—13∶00
哪里堵车?几点堵车?这个平台能预测
中午12点,重庆市交通规划研究院办公室一块大屏幕前聚满了人。这里是重庆市交通综合信息平台。
“今天有雨,容易造成拥堵,但中心城区整体处于较为畅通的状态,交通‘脉搏’强健。”重庆市交通规划研究院副院长翟长旭指着大屏幕说。
大屏幕上,密密麻麻的路网中,绿色表示畅通,黄色表示轻度拥堵,红色表示拥堵。点击路网,可以看到任意一处的交通运行数据。
翟长旭介绍,有些拥堵是偶发性的,有些则是长期堵点,需要“治疗”。每周,研究团队都要把平台反映出的交通大数据变化趋势梳理形成交通周报,上报有关部门。
据了解,通过重庆市交通综合信息平台,相关部门既能对全市交通规划、建设、运行状况开展动态感知和全面监测,也能为城市“治堵”、为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提供方案测试和验证。例如,该平台可利用人工智能手段预测推演路网的未来拥堵情况和时段,从而提前为市民出行提供参考。
图⑦ 重庆市交通规划研究院,工程师们利用重庆市交通综合信息平台进行路况研判。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未时
13∶00—15∶00
生产一扇门只需30秒
下午两点,位于南岸区白鹤路的重庆美心集团生产车间,一台台机械臂灵巧地抓取门板,然后叠放到一起。
在这里,完全看不到传统工厂里面工人穿梭不停、手忙脚乱的情形,技术人员只需通过MES系统在后台下达指令,生产线即可开始自动生产。通过5G自循环智能化生产线上的多台机械臂,可精准完成门类产品制造中的钣金、扣合等工序。
据了解,制作一扇门共有40道工序。经过智能化数字改造,美心集团将以前的单机“孤岛式”生产设备,通过运用物联网和软件技术,并综合使用智能化技术和制造技术,实现了生产数据互联互通,将这40道工序进行充分优化。
例如,以前的门类产品生产线和物料厂之间,一直存在原料转运“痛点”——在原料配送过程中,由于信息传达有误等原因,往往造成生产线所需原料不能及时、准确送达,导致生产延误。“而现在有了‘过桥’生产线,一下子解决了原料配送问题。”美心集团技术中心负责人王万贵说,“过桥”生产线由人工智能安排原料全流程配送,化解了此前生产线与物料厂转运的矛盾。
智能化,大幅提升了效率——以前,生产一扇门需要3分钟时间,而现在最短可缩减到30秒,同时门类产品的交货时间也从原来的35天缩短为最快只需3天。
图⑧ 美心集团智能生产线正在作业。(企业供图)
申时
15∶00—17∶00
智慧银行有“智慧” 超九成业务能办理
下午4点,解放碑步行街,农业银行营业大厅的智能橱窗,正展示着银行和商家的优惠活动信息。当有人走到橱窗前时,智能橱窗的屏幕上就立即弹出解放碑和重庆特色的趣味物件或背景,参观者按动屏幕上的互动拍照键,即可与解放碑完成合影。
走进门时,记者第一眼就看到一个智能引导台。通过它,市民可直观了解智慧银行各区域分布及功能,查看当前热销理财产品。
来到O2O新金融购物场景“店中店”,记者看到墙上挂着一块显示屏。通过它,记者360度观看了贵金属等线上商城实物产品。用手机扫描商品二维码或业务办理二维码,记者发现,在这里还可以购买黄金等贵金属,办理信用卡、借记卡。
农业银行重庆分行相关负责人介绍,这家智慧银行运用了人脸识别、触控交互、感应跟踪、语音识别等多种新技术、新设备,可办理超过90%的银行业务。
图⑨ 渝中区解放碑中国农业银行网点,市民正在数字互动茶几前办理业务。首席记者 龙帆 摄/视觉重庆
酉时
17∶00—19∶00
隧道交通事故处置响应时间缩短3成
“叮铃铃!”下午6点,重庆高速集团渝合公司路段监控中心,突然响起了报警铃声。监控人员从大屏幕看到,北碚隧道里,一辆小货车发生燃烧,黑烟滚滚。
通过数字化快速应急处置平台,重庆高速集团工作人员快速通知应急处置人员赶往现场。几乎同一时间,隧道内风机、车行横通门、照明、车道指示灯等机电设备自动启动,确保了隧道内的通风和照明。
与此同时,数字化快速应急处置平台还将事故信息、交通管制信息,通过可变情报板、隧道广播、微博、网站,向社会公众发布,并向市交通局、交通运输部等信息平台同步发送了事故的信息。
记者了解到,目前,重庆高速公路4000公里的通车里程中,有1419公里的隧道,隧道中突发事件次数是同里程一般路段的5倍。隧道里发生事故后,经常出现发现不及时、信息发布不迅速、应急处置不高效等难点。依托这套数字化快速应急处置体系,重庆隧道事故发生后确认平均时间缩短40%,响应平均时间缩短35%,次生、衍生事故量减少40%。
图⑩ 重庆高速公路路网监控总中心,工作人员通过数字化快速应急处置平台快速开展救援。记者 罗斌 摄/视觉重庆
戌时
19∶00—21∶00
场桥操控员 办公室里当“白领”
晚上8点,夜色降临,果园港码头作业区灯火明亮,货车来回穿梭。不过,集装箱场桥驾驶室里,却空无一人。
原来,借助智能化、自动化技术,操控这些场桥的工人,都在办公室工作,俨然成为了“白领”。
距离场桥作业区几百米的远程控制室里,摆放着5块屏幕,每一块都被分为4个区域。屏幕前还有一个麦克风、一个鼠标、两个操作手柄、若干按钮,整个布局,就像一个场桥驾驶室。
每个屏幕前,都坐了一个工作人员,他们便是远程操控场桥的司机。司机们先在屏幕上选择一条作业指令,远控系统软件随即开始解析,并将场桥各运行机构的相关数据传送至PLC系统。随后,场桥大车、小车及起升机构根据相应信息自动运行到指定的位置和相应的高度,进行集装箱作业。
果园港这套场桥远程智能操控系统,如同为巨型手臂装上了大脑,司机只需要在办公室按键,就能将几百米外的场桥精准对位。同时,因为有近距离影像,司机在微小操控时也更加容易,效率也更高。据介绍,以前,一个司机只能负责一台场桥,现在可以实现一人同时远程控制四台场桥。
图⑪ 果园港码头,工作人员在远程控制室内操控场桥。记者 谢智强 摄/视觉重庆
亥时
21∶00—23∶00
过海关不开箱 “X光”查验货物
晚上10点,沙坪坝区团结村铁路口岸,一辆货车载着集装箱,缓缓驶入了一个白色“小房子”。随后,重庆海关所属渝州海关关员高友劲开始在一旁的机检室里进行操作,对集装箱进行扫描。
几十秒钟后,机检扫描完成,图像同步到重庆海关“智能审图系统”服务器,并弹出“无异常”的提示。看到这个信息后,渝州海关经办关员又进行复核,最后下达了放行指令。整个流程下来,不到10分钟。
这个“房子”虽小,可并不简单,它名为大型集装箱检查系统(H986),是全国最早一批投用的大型智能化非侵入式查验设备。H986拥有辐射成像技术,可以穿透220mm厚的钢板,海关工作人员可以在不开箱的情况下对集装箱内货物、空箱、货柜车或集装箱夹层夹带等实现非侵入式查验,然后判断集装箱内的货物情况,以及是否存在暗格以及违禁品。整个过程,就如同为集装箱做了一次“X光”。
图⑫ 重庆海关所属渝州海关关员在机检室里操作,对集装箱进行扫描。记者 何赛格 摄/视觉重庆
| 欢迎光临 经典重庆 (http://bbs.jdcq.net/)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