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重庆

标题: (转)对重庆合川钓鱼城有重大影响的蔺市浮桥大战及涪州战事 [打印本页]

作者: cqzxs888    时间: 2023-12-15 13:47
标题: (转)对重庆合川钓鱼城有重大影响的蔺市浮桥大战及涪州战事









(转)对重庆合川钓鱼城有重大影响的蔺市浮桥大战及涪陵战事
蔺市浮桥之战,蒙军兵力1万多,船只200多。宋军兵力数万,船只上千、上万。结果,蒙军败。
蒙军退守铜锣峡预设阵地。再败。结果宋军顺利进入重庆城。但后来支援钓鱼城失败。宋军仅完成战略构想的一半。

-宋蒙、宋元涪陵水陆大战

朋友们,你们是否已经听说过位于重庆市涪陵区的宋朝古城龟陵城?这座古城最近可是火了一把!据说,它有可能和巴蜀盆地内的其他宋蒙、宋元代城堡一起,申报世界遗产名录。不仅如此,它还在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听说还有规划要在此地修建一座古代战争遗址公园。

那么,为什么这座龟陵城会有如此的殊遇呢?让我们回到过去,看看这里究竟发生过什么惊心动魄的故事。今天,我要为您讲述的是,发生在宋朝时期,涪陵这片土地上的多次水陆大战。


现在的重庆市涪陵区,在大宋时,属涪州。在大宋,发生了大量可歌可泣的英烈故事,令人敬佩。当然也发生过变节投降之事,让人不齿。
涪州当年属于夔州路,路,就相当于现在的省。快递地址就是:大宋国,夔州路,涪州,涪陵县。那时四川省还在酝酿中,四川省是大宋以后才正式成立的。巴蜀盆地和周边分成了四路,也就是四个省,分别是益州路,潼川路,利州路和夔州路。被叫成川、峡四路。这一大区域被人们简称为四川。跟江浙沪、东三省、京津冀、两湖、两广、云贵、甘陕一个意思。但是在军事上,他们属于一个战区,就是四川战区。为了避免和近代的四川省混淆,我们就叫他巴蜀战区。
夔州路里面有这些府、州、县。如夔州都督府,设立在现在的重庆市奉节县,夔即夔门。重庆府也属于夔州路,忠州,又叫咸淳府,因为有王爷在此回京当了皇帝升为了府。也就是现在的忠县。万州,开州,梁平等等。还包括贵州的遵义、沿河地区,四川的广安、达州等地。当时叫播州、思州、达州等。合州钓鱼城在现合川,属另一省潼川路。
大宋时的涪州,相当于中国现在的地区所在地。下面还管理有几个县。涪州下管三县:涪陵县、乐温县、武龙县,相当于现在重庆市涪陵区、长寿区、武隆区。涪州的治所或者说衙门设在涪陵区长江、乌江两江交汇半岛上。

大宋和蒙军交战期间,涪州的衙门曾经转移到了涪陵三台山龟陵城。现存的古城门上显示为三台砦,他的其他别名叫三台寨,东堡寨,钟堡寨,龟陵城等。地址在涪陵区李渡青草背长江大桥北桥头边。西靠涞滩河口、北面公路外为恒大山水城小区。南面陡峭,紧临长江。便于水陆军相互增援和撤离。涪陵城北山坪顶原有一座铁柜城,也许离江太高,未被选中。涪州在军事上属于涪陵郡。相当于涪陵军分区吧。巴蜀盆地和周边相当于是巴蜀战区。湖南、湖北、河南区域相当于京湖战区。

当年的涪州,向皇家进贡的贡品有,绢。说明当时涪州蚕桑、丝绸还是较发达的。另外涪陵还有白马盐场,原来盐、铁都是实行的专卖制度。跟现在的烟草专卖差不多,那可是利润大户。涪州地形主要以丘陵、山地为主,但是还有不少较为平整的台地或者平原。比如龙潭坝、蔺市坪、平西坝和当年属于涪陵县的鹤游坪等。涪州气候宜人,雨量适中,水系发达,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如水稻、柑桔、唐代就出过杨贵妃杨玉环喜欢的贡品涪州荔枝。

涪州境内有长江、乌江流过,交通方便,人文荟萃,商贸繁荣,商税高居夔州路第三位。北宋初期,涪州税收比渝州也就是现在的重庆市渝中区,万州、黔州,也就是今天的彭水县都高不少。有粮就有酒,涪陵有种砸酒很出名。宋代涪州酒税收入也不少。大宋元丰年间,涪州三县户口数量为一万八千四百四十八户,按每户5人算,有92240人。按每户6人算,有11万多人。估计也就十万人左右吧。涪陵县按55%人口,那么有5.5万人左右。长寿地盘稍小,按25%算有2.5万人左右,武隆地处乌江流域,山多,算2万人左右吧。也就是说,大宋当年涪州的人口还是不错的。有人觉得人好少,但是大宋当年超过十万人口的大城市也不多,它们是:广汉、梓州(现三台县)、遂宁、江宁、开封、绵阳、汉中、襄州、cd、杭州。涪州沿江,在宋代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总体不错。现存的三台砦龟陵城、宋代碑记桥、点易洞、四贤楼、白鹤梁题刻等都是证明。
涪州治所地处长江南岸,乌江河口,远离战事频繁的长江以北地区。相对来讲比较安全。驻守的水、陆军队不多。涪州州城,在宋元之前,为了防御,有一座土城,传说叫古尔城、古耳城、鼓儿城。就在原来涪陵县衙门、县****区域。据说里面藏宝多多。可惜一直没有找到。现在还有人在夜深人静时惦记这事。
涪州自1266年,即大宋宋度宗咸淳二年,才在江北涪州李渡三台山龟陵城修筑了战时州城,取名三台砦。由于当年蒙军已经有了炮,不是现在的火炮,而是抛石机,特别是外族的回回炮,威力巨大,土城防守不了。必须修筑石城才能抵挡一阵,所以三台砦基本是以条石修筑而成。正是因为宋蒙、宋元战争打醒了守官,后来涪陵主城才有了以条石砌成的明清古城墙和东门迎恩门,小东门永安门,北门潮宗门,西门镇武门,南门怀德门五个城门。根据当时的规制,涪州是州城,才允许修建五座城门。原来涪陵城四校就在小东门上面,城四校现在搬到望州公园对面,名称改称涪陵浙涪友谊学校,成立时大大来过。
但凡大江交汇处都是重要的经济和军事重镇。如乐山、宜宾、泸州、重庆、合川、涪州等。涪州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有诗云:众水汇涪万,瞿塘争一门。涪州是控瞿塘之上流,会川蜀之众水。地图上看,巴蜀盆地大江之水,全部汇集成了滚滚长江东逝水。乌江是最后与长江交汇处。如果控制了涪州长江、乌江江面,那么从巴蜀盆地向东,向南的水路通道;盆地外向巴蜀盆地进入的水路通道都会被扼制。秦国时,大将司马错就是打下涪陵,然后通过乌江攻下楚国黔中郡,最后秦国统一了六国。

宋蒙、宋元时,蒙军就在涪州蔺****江段架过浮桥,一是方便到长江南岸的涪州城抄掠;二是阻断大江,让京湖战区上来的水陆大军不能通过。太平天国石达开也在乌江上架过浮桥,攻到涪陵城墙边。民国,元帅贺龙就是在涪陵江面截停过日本船只。还在龟龙关,就是天子殿一带,架过炮,严防与北洋军勾结的外国船只闯关。抗日时期,为了防止日军炮艇可能从长江进入巴蜀盆地,还在涪陵区韩家沱建立了7座炮台和一个指挥所。
有人要问,为何大宋巴蜀地区山城防御体系中川中八柱里面没有涪州龟陵城呢?因为当年蒙军主要在长江以北活动,而涪州的州城主要在长江以南。所以之前没有纳入。毕竟涪州的涪陵县和乐温县有大量地皮在江北。后来就诞生了涪州三台山龟陵城
蒙古国是由成吉思汗在北方创立的蒙古汗国。蒙国的大汗,就是皇帝的意思。成吉思汗突然驾崩后,窝阔台即位。下面进入正题。







作者: cqzxs888    时间: 2023-12-15 13:48
(一)窝阔台汗时期涪州战事。

大宋端平元年,即窝阔台六年,1234年秋,宋、蒙联手灭掉金国后不久,由于发生了端平入洛事件。蒙人此时还占据着原来北宋被金国占领的地盘,南宋动用武力意图收复开封、洛阳等首都国土。窝阔台就在蒙诸王大会上扬言进攻大宋,说大宋背弃盟约,要“躬行天讨”。大宋端平三年即窝阔台八年,1236年秋天,七月,蒙皇子阔端率领塔海、汪世显等将领纠合西夏、女真、回回、吐蕃、渤海等北方军队,号称五十万侵犯巴蜀,宋、蒙之战正式开始。宋军抗击失败主要是巴蜀盆地军事主官赵彦呐逃跑造成的。他是cd彭州人,他曾经还算是蜀地的高考状元。

蒙军于当年十月便南下攻破了cd府,随后蒙军分兵四出,抄掠其他州、郡,川东方向就包括涪州。蒙军“毒重庆,下涪陵,抄掠万、开、梁山等州、郡。夔州路之郡县只有四五个没有被攻击”,此为涪州初受兵燹之始。因蒙军尚未南渡长江,涪州被抄掠地区主要为长江以北一带,南岸和州城并未受灾。蒙军此次侵犯巴蜀并没有一统中国的想法,“惟利剽杀”也就是按北方游牧民族的惯例一到秋冬,就铁骑踏入富庶的南方农耕地区抢点值钱的东西,不久就撤军北返。

大宋嘉熙三年即窝阔台十一年,1239年秋天,蒙都元帅塔海率领军队侵犯巴蜀,部将汪世显经开州、达州,直入万州。蒙军在万州击败大宋水师,首次渡过长江,从万州劫掠至夔州,就是今天的奉节县,第二年春撤至涪州。蒙军回师沿长江西进,至涪州,当时长江处于枯水期,水流平缓,江面宽阔处流速极低,汪世显奉命于江面架浮桥以渡军队,由于没有宋军袭扰,两天就架好了。然后率领江南过江的军队对重庆城进行围攻,大宋守军顽强抗击,不能攻克。此时天气暑热,北方兵不耐湿热,不得已退去。

另有一种说法,说蒙军中的将领石抹按只和按竺迩实际是同一人,进攻万州时,按竺迩也是汪世显的部下。他从重庆城出发,带领特种部队乘巨筏并携带小型皮筏和万州水师战斗。有点像两栖登陆舰装载的气垫船。蒙军胜,此战,也俘获了宋军不少战船。蒙军向重庆城回撤时,在涪州长江蔺市江段搭建了浮桥,让南边的军队北返。从万州到涪州蔺市,必须通过乌江。想来按竺迩应该在乌江上也搭建过浮桥。灵活动用水师,搭建浮桥。要说是石抹按只的绝活,这两个名字还真有可能是一个人。

此次川东被攻,蒙军在万州、涪州两次突破长江天堑,表明川东防御过于薄弱。尤其是涪州,在蒙军未攻城情况下,任由其从容搭建浮桥横渡长江,无力加以拦截。鉴于此,大宋嘉熙四年,即1240年,宋廷任命南宋名将孟珙出任巴蜀宣抚使兼知夔州,重点布置涪州在内的川东防御。孟珙随即构筑了著名的“三层藩篱”防御体系,第一层便把涪州、万州纳为布防重心,在夔州设置制置副司并移关外一军驻扎,专门负责涪州及下游江面防务,又调遣部将张祥,驻扎涪州,使其防御力量得到加强。“三层藩篱”的第二层设在湘西北,第三层设在湘西南和广西桂州一带。

淳祐元年(公元1241年),蒙军再次入川,元军先锋汪世显,带领两万元兵先到cd。cd守将田世显,悄悄打开了北城门投降,cd城再次沦陷,再次屠城。历史上cd城三次被攻破,屠城。眼见城坚兵广的cd都顶不住,巴蜀盆地内稍微平顺一点的或者兵力不足的县、州、郡城池、城堡、山寨纷纷投降。好些大宋城堡反而成为了蒙军进攻和防守的根据地。能抵抗的只有合川钓鱼城、重庆城、泸州神臂城等城堡了。

(二)蒙哥汗时期涪州战事。

蒙哥继位大汗后也明确表示讨伐大宋,声称:“我父祖成大业而享盛名,我欲仿效之。”大宋宝祐六年(蒙哥八年,1258年),他亲自率领四万大军侵犯巴蜀,他以纽璘为先锋,命令他率领一万多甲士和2百多艘船只进入涪州阻援。大宋开庆元年(蒙哥九年,1259年)春,纽璘抵达涪州州城西边六十里的蔺市,利用船只大建浮桥,并驻兵蔺市浮桥的南北两岸,构筑营寨,搭建蒙古包,连绵数十里。割断了重庆府,当时为巴蜀军区所在地和省会、合川钓鱼城与下游宋军的联系,纽璘又亲率骑兵,自蔺市向南进行抄掠,他在南川龙岩城打了两仗,甚至还到了思州和播州一带即现在的贵州沿河务川和遵义一带,不久被宋军击败,沿乌江撤回。史书有:庚申,马光祖奏大元兵自乌江还北。为此思州和播州gy还得到皇上的嘉奖。


鉴于蒙军在涪州的危害性,大宋皇帝诏令巴蜀制司,也就是巴蜀军区对其“合行痛剿”、“速为驱逐”,并重金悬赏能袭破涪州蔺市浮桥之人。

三月,宋廷任命吕文德为巴蜀制置副使兼知重庆府,相当于巴蜀军区副司令,省会重庆****。他率领船只号称万艘逆流而上,浩浩荡荡前去支援重庆城和合川钓鱼城。吕文德兵至涪州后不能通过长江,与蒙军纽璘所部对峙。


七十天后,北方兵因“不耐其水土,多病死”,水土不服,疾病和疫情流行,纽璘在涪州,还四处搜刮,给在合川的蒙哥大军送去牛、猪、狗各万多头。但是军队还是陷入困境。此时蔺市的蒙军和蒙哥军队差不多,疫情,死人,人心涣散,士气低落。大宋京湖战区增援巴蜀战区的吕文德所部耐心等待江流和江风变化,时机一到就向涪州蔺市浮桥上和长江两岸的蒙军发动了总攻,主要就是观察到长江上风向变化,利用京湖战区舰大船稳,楼高,动力强劲,兵员众多,居高临下,兵种齐全等优势,扬帆逆流冲断了浮桥,水陆并进,加上有兵力上的优势,很快就击退了蒙军。




蒙军大将火尼赤陷入宋军重围,幸被速哥救出,以上是宋军的说法。而蒙军又是另一种说法,说浮桥就是水流冲断的。元史道:蒙哥九年,大宋以巨舰载甲士数万,停靠在蔺市浮桥边,和蒙军对峙七十日。水位暴涨,流速加快,冲断了浮桥,西岸很多军士没有防备,掉入水中淹死不少。蒙军石抹按只的军队驻扎在长江东岸,急忙拆散浮桥,把船移到岸边,保护了士卒的安全,石抹按只还救出了其他蒙军部队五百余人。先锋官奔察火鲁赤向蒙哥汇报,宪宗派遣使臣进行了慰问,赏赐很是丰厚。

关于蒙军石抹按只这一段描述,原文说的是清江涨水冲断浮桥一事。而且说了是清江东、西岸,有些人认为这件事是发生在涪陵区的乌江上。因为乌江江水绝大部分时间都是清澈的,经常被人叫做清江。长江春冬之日,江水还算清澈。但是在涨水时,江水混浊,应该不会被叫作清江。而且涪州蔺市一带长江只有南北两岸,当然不一定正南正北,但是应该不会出现东西两岸的说法。草原人以日出为向,东西南北他们应该分得很清楚。还有长江涨水,江面宽阔,一般没有乌江涨水那么急,不易冲断浮桥。从向士璧的描述看,宋军是用计策破坏了蒙军浮桥的。



为了阻拦京湖战区水陆援军,蒙军的营寨也拉得远,他们在乌江河口设置浮桥阻拦宋军步兵也是有可能。因为乌江是他们的必经之地。向重庆城、合川钓鱼城支援的宋军不光有吕文德的部队,还有驻扎在峡州、施州等地属于京湖战区向士璧的这支部队。他们都在长江南岸,要向涪州蔺市浮桥进发,必须要通过乌江天险。那么纽璘部下石抹按只在乌江布置浮桥,两岸驻扎军队,防守向士璧的军队通过也是有可能的。再有,纽璘大军有一万多兵骑,人数也是非常多的。占领涪州州城,不光便于补给,同时还能阻止向士璧的军队也是非常有可能的。



宋史记载:合州钓鱼城告急,制置使马光祖命令向士璧赴援,数立奇功,皇帝给群臣宣布,向士璧不待朝命,进师归州,还捐家资百万,以供军费。应该嘉奖。升职为秘阁修撰、枢密副都承旨,旧的职位仍然保留。

开庆元年,涪州危急,又命向士璧前往救援,蒙军沿江扎营,连绵几十里,阻止向士璧的舰只不能进至蒙军涪州蔺市浮桥。这时宋朝朝廷自扬州让贾似道以枢密使的身份掌管六路,即六省的行政军事,进驻峡州,贾似道下令向士璧把军权交给吕文德,向士璧不服从命令。他用计冲断了涪州蔺市浮桥,向朝廷报捷,捷报中详细说明了他的破桥计策。不久,吕文德也向朝廷报捷,说他破了涪州蔺市浮桥。

重点说说蒙军石抹按只,是个有名的工兵将领,惯带水师,一生建造了很多浮桥。在涪州长江首架蔺市浮桥作为防御阵地算是他一生的得意之作。而以前堵江计策一般是沉船,沉石,沉铁牛,两岸拉铁链等。

蔺市浮桥被冲破,看到蒙军向重庆方向退却,吕文德的堂弟,大宋战将吕文焕分水陆两路乘胜追击,蒙军一路溃退到了重庆东二十里长江铜锣峡边,蒙军此前建有阻止宋朝重庆以下水师的阵地,双方在铜锣峡再次发生水陆大战,白天黑夜都在进行,炮声隆隆,箭如雨下,火光冲天,喊杀声在峡江上空回荡,由于京湖战区来的宋军兵力占优,蒙军不敌,向合川钓鱼城蒙哥大汗的大本营退去。这次纽璘一万多名大军的涪州阻援任务彻底失败,大宋京湖战区援军进入重庆城。

后大宋吕文德水师又一路杀到了合川钓鱼城下意图增援,蒙军水陆增兵围攻,由于此地由蒙哥大汗驻扎,军力强大,宋军不是对手而撤退,蒙军在史天泽率领下,分为两翼,水陆并进,在嘉陵江上顺流追击到重庆,宋军被迫回撤重庆城。蒙军此时也是强弩之末,也只好撤军。涪州战事暂告结束。

京湖战区吕文德部在涪州完成冲破涪州蔺市浮桥的战事意义非常重大。间接使蒙哥大汗攻破钓鱼城、占领重庆城进而占领整个巴蜀盆地,然后顺长江而下,与北下的忽必烈军等汇合后向东灭掉南宋的战略落空,极大的鼓舞了重庆城和合川钓鱼城坚守城池的军民,加上大将汪德臣和蒙哥大汗在钓鱼城受伤不治而亡,蒙人大汗意外去世,各路大军需回国商量新君等传统,影响了世界战局的发展进程。

虽然记载向士璧用计攻破涪州蔺市浮桥,但是又记载了吕文德冲破涪州蔺市浮桥、打开京湖战区和巴蜀战区的水路通道,援助重庆城、合川钓鱼城立下奇功,受到皇帝重赏。向士璧捷报里写的是用何计攻克蔺市浮桥的?夜潜凿船?火攻?炮击?元军两岸驻兵,江中常有巡逻艇,潜水距离太远容易发现。凿船有声音,容易发现。火攻必须宋军水师靠近才行。我认为用大船多载水手,前面用船帆提速,后面多人划桨,近时先用弓、弩箭雨覆盖,驱走浮桥上护兵,然后用火箭火攻。

这样速度也慢。最好就是在大船上也装上抛石机,直接打断或者打沉浮桥中间的一两支船,这样浮桥就破了。抛石机不准时,就利用大船的惯性,直接冲断蔺市浮桥。另外宋军当年好像已经有了用抛石机或者床弩发射的霹雳炮、猛火油柜等火器等可以派上用场。当然大船也需要安装装甲,多装灰砂、水桶灭火。带油火箭必须用灰砂才能扑灭。从分析看,只有大船作战才有取胜的可能。都是小船,也容易被蒙军的船只截击。从史料记载看,这场战事的规模是相当的大。蒙军的兵力有1万多,船只200多艘,宋军的兵力号称10万,舰船上千上万,真的不得了。有专家称,世界历史由合川钓鱼城改变。钓鱼城历史由涪州蔺****江浮桥水陆大战改变。

=============

这里还补充一点。蔺市浮桥的位置到底在哪里?清江在哪里?

关于石抹按只清江浮桥被冲断的描述,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这条江、河指的是涪州蔺市镇西边的梨香溪。它也有一定的宽度,一般人看起来很像是条江、河。要通过它,在清朝没有修建蔺市龙门桥前,一直都需要摆渡。梨香溪的河口正是从南向北注入长江,由于它经过的都是山区和坪上,平时水比较清澈。蒙人驻扎时,也可以经常从蔺市镇上获得给养,对这条江比较熟悉,他们把梨香溪叫做清江、清河也是可能的。暴雨时节,梨香溪洪水也非常大。认为蒙军主力驻扎在现在蔺市火车站这个地方,后方小山便于观察整个战事。在上坝1那个位置搭建长江浮桥,长江南北两岸坡度平缓,便于骑兵运动,长江南北两岸的东面分别有大河口和梨香溪这两条两北走向的河或者河沟切割形成天然的防御屏障,小河或者河沟平时可用浮桥联通。进能攻,退时,撤掉浮桥,对手就过不来,仅能通过水路进攻。所以有人认为,蒙军搭建长江蔺市浮桥,应该在上坝位置。这里长江江面开阔、冬春水流缓慢,中间有小岛,便于给养和存放武备、边上还有小坝,方便近距离对长江中的敌方船只展开攻击,在长江南北两岸的东面,有南北向的梨香溪和大河口形成屏障,便于对东面前来救援的南宋京湖战区的水师和陆军形成有效的阻援。在中坝2位置,假设南宋京湖战区陆军从长江两岸攻击,长江两岸没有防守屏障,离补给地蔺市镇还有段距离。一旦被岸上宋军攻破,浮桥没有什么用处。还得退到梨香溪和大河口以西防守。


仔细看蔺市火车站那一带,和涪陵城很像。连河道的角度都差不多。前有长江,右有梨香溪像是乌江,长江边有小坝,像不像白鹤梁?后有鸡公山像南门山,是不是?所以蔺市火车站一带作为防御要地还是很合适的。








作者: cqzxs888    时间: 2023-12-15 13:48
(三)忽必烈汗时涪州战事。



景定元年(1260年)春正月二十四日,大宋皇帝发布诏书:“涪州赵姓知州,粮草聚齐了不发运,军饷也不发给士兵,被元军抢走了,前面已经削夺一秩官职,现在考虑处罚还是太轻了。再削夺二秩官职。”



大宋景定元年(蒙中统元年,1260年)春三月,忽必烈继任蒙古大汗,继续对南宋征伐。景定二年(中统二年,1262),蒙人设置川东“四帅府”,具体掌管川东战事,其中阆州杨大渊、蓬州张大悦、广安军蒲元圭三帅府主持重庆下游战事,经常侵袭涪州等地,“拔栅垒、掠府库、戮其人民”,涪州守臣观察使阳立奉命巡视地形后,为规避蒙军侵害,于咸淳二年(至元三年,1266)按批准的申请,在涪州江北李渡长江边的三台山上构筑防守工程。次年三台山城筑就,阳立奏报巴蜀制司,将涪州治所,也就是涪州衙门和部分军民迁移于三台山龟陵城,以表抗蒙决心和为继续抗蒙提供安全保障。时间一长,有人申请回原地种田给官府纳粮,没有批准。原来三台山龟陵城山顶上有两座巨大石狮,传说就是涪州衙门前的保护神,近年进行考古发掘,发现旁边真的是宋代涪州战时衙门所在地同时还发现了不少文物。三台山龟陵城分外城和内城,目前内城城墙基本完整。有两座城门,还有放置抛石机的8座炮台,还遗存有抛石机用的部分礌石。山上有池塘和水井。便于军队和衙门长期驻守。由于有长江天险,宋蒙、宋元战事多发生在长江北岸,为了和其他城,寨相互呼应,保护涪州长江北岸辖区内涪陵县、乐温县的民众,方便支援其他城堡。所以这个三台城就修在了江北。涪州的州城原来是在江南的。这是涪州主动近敌防御。现在三台山龟陵城的筑城记刻还基本完好,文字刻于大石上,花边高、宽一米多,全文为:涪守臣阳立奉命相视三台申阃创筑,宋咸淳丙寅春记。由于阳立降敌,碑上他的名字被痛恨叛徒的人敲坏。





涪州战时的衙门或者军分区司令部都搬到了三台山龟陵城。

元军在归降的宋将建议下,也学会了在巴蜀盆地内筑城实施进攻、防御和屯田的套路。由于有了这些需要。他们屠城的步伐稍有放缓。他们经常还俘获青壮年回去,从事农耕、搬运、筑城等劳作。他们也通过新修建或者占领原来宋朝的城、寨作为进攻和防守的大本营。这个时候,巴蜀盆地实际上成为了两国的边疆。同时还战火不断。一边是元军,一边是宋军。每当收割季节,双方都出兵抢粮,战事时有发生。这样,宋营驻守边疆前线的官兵经常缺粮。有时不得不向周边宋城求援。

咸淳三年(1267年)七月,赴实、杨立,这个杨立,可能就是涪州守臣阳立,奉命率领水师护送粮草通过渠江到渠州、达州,支援抗元军民,一路无阻。此时元军痛失现在广安的大良平和虎啸城后,一面赶筑其他城寨以逼宋营,一面派兵骚扰和出击宋军运粮的水师。



咸淳四年(1268年),杨立再次率领水师护粮至广安三重山,也叫三台寨一带。与元军相遇,双方发生大战,阳立所部被斩杀五十余人,被生擒四十余人,阳立只得落荒而逃,元军缴获粮粟三千余石,还把阳立所部的盔甲、仪仗、旗帜全部缴获,得胜而归。阳立的儿子阳嗣荣是否这次被俘,有待考证。



大宋咸淳七年(至元八年,1271年)初,忽必烈采纳投降将领刘整建议,将军事重点移往襄樊,巴蜀成为辅助性战场,涪州战事规模降低。五月,为进攻襄樊,忽必烈命各道进兵牵制,其中蒙军左丞曲力吉思进攻涪州。宋廷任命马堃知咸淳府,即今天的忠县。节制涪州、万州两州军事,将其击败。这个刘整真能整,传说就是他,凭一己之力把南宋整个灭亡了的。

他本是金国的投降宋朝将领。屡有建树,后来与巴蜀盆地内军政高官俞兴、吕文德有了矛盾,传说两人借“打算法”,即治理军中贪污之机要整死他,他见向士璧等被贾似道等逼死,就带着泸州十五个郡,户籍30万投降了大元军。他出主意放弃主攻巴蜀,转而猛攻襄阳,还设计大兴水师。而且还把吕文德的堂弟吕文焕整投降了。

十一月,忽必烈建国号为“大元”,明确要灭亡南宋,实现统一,此后的宋蒙战争变为宋元战争。

元朝至元九年(宋咸淳八年,1272年),东川青居元帅汪惟正继续对忠州、涪州进行牵制性攻击,攻陷两州城寨七座,擒获守将六人、县令,主簿各一人,俘虏宋军三百,招降宋民一千六百余户,满载而归。青居城在现在的南充市。原来是抗元的城堡,后来成了元军的堡垒。

元至元十年(1273年),忽必烈改置东、西两川行枢密院总领巴蜀战事,涪州战事归东川行枢密院管辖。至元十二年(德祐元年,1275)春,大宋京湖制置使,相当于现在的京湖战区司令,朱祀孙率诸郡投降大元,致使涪州在内的川东地区同下游联系中断,处境孤危。

同年,大元东川行院总帅汪良臣进攻忠州,命拜延领兵三千往涪州地区接应。涪州宋军乘汪良臣所部返回,以舟师加以拦截。拜延急忙率军救援,击败涪州州将李春等十七人,并焚毁部分宋船,汪良臣所部方得以逃离涪州。

还有一事说明重庆城,巴蜀盆地及涪州城战事之惨烈。赵立,字德修,重庆人。进士及第,以上书迕贾似道被谪。宋恭帝德佑初(1275年),起为太社令、湖北提刑。使蜀趣诸将入卫,至重庆则昝万寿已降,张珏方城守为后图。赵立无以复命,还至涪州,沉水死。后面一段话的意思是:鼓励巴蜀的将士回去保家卫国,赵立到了重庆城,发现巴蜀高官昝万寿已经投降,而张珏坚守城池观察战事的进展,赵立无以复命,回到涪州,自觉无力报国,投河自裁。

德佑元年(1275年)元军西川副统军刘思敬率兵攻占涪州,三台寨一度陷落,南宋巴蜀制置副使兼重庆知府张珏随即遣军收复。

大元至元十三年(大宋德祐二年,1276年)春,大元军伯颜兵入临安,也就是南宋的首都,现在的杭州。大宋朝廷皇太后抱着小皇帝献出玉玺投降大元,并下达诏书命令没有投降的州府“全部归顺元朝”。涪州等地抗命,仍然坚守,拒不向大元投降。闰三月,东川行院总帅汪惟正进攻涪州,攻破涪州城寨、溪洞共二十三所。宋史专家称,涪陵守臣观察使、安抚使阳立的儿子阳嗣荣可能就是这次被俘虏的。



至元十三年(大宋德祐二年,1276年),元将石抹按只的儿子石抹不老夜袭宋军,直抵重庆城下,攻千斯门。宋军对其没有防备,惊惶失措,五中溃逃,淹死了多人,生擒三十余人,缴获宋军旗帜甲仗。涪州守将得到消息,率领水师前去增援,在广阳坝一带,被元军将领石抹不老所部击败,被俘六十余人,船只十艘被缴获。涪州守臣阳立之子阳嗣荣是否这次被俘,有待考证。

另有记载。至元十三年,宋涪州安抚使阳立亲率领宋军再次增援重庆,被元军将领汪良臣击败。

观察使职位相当于现在的军分区司令员。安抚使相当于现在的地区专员。从后来大元对阳嗣荣的任命来看,他本来应该就是个军官,经常奉命执行任务也太正常不过。也可能在向广安运粮时被俘,也可能在水师支援重庆时在广阳坝被俘或者被元军攻城后被俘。阳嗣荣被俘后,请求下诏让他去招降他父亲阳立。秋七月,大元朝廷批准让被俘的阳嗣荣入涪州持诏书招降其父,阳立遂于次年六月向大元军递交了投降书,此时父子正式投降。西川行院派大将速哥率千余骑兵前去察看真伪,见阳立真心归降,便入城纳其降,涪州首次沦陷。阳立归降后,后来还被任命为夔路安抚使,阳立的儿子阳嗣荣被任命为管军总管,并佩虎符,还赐钞百锭。



阳立以涪州投降元军后,巴蜀制置使,相当于战区司令官张珏听到消息后非常气愤,派遣部将张万率重庆兵前去收复。张万在涪州三台山龟陵城击败阳立,俘虏其僚属冯异午等人,阳立败走。不久,阳立又会同速哥骑兵重回涪州争夺,速哥一昼夜和涪州宋军交战达十八次之多,宋军损失三百余人,大宋将领史进、张世杰战死。张万终因寡不敌众,带着俘获的阳立老婆和儿子、涪州安抚李瑞等撤回重庆,涪州第二次沦陷。有人论证阳立这个被张万俘虏的儿子可能是金庸小说《神雕侠侣》中明教教主阳顶天,有兴趣的可以查查史料,论证论证。

经过一番整顿后,重庆将领张万又率三千宋军前来攻打涪州三台山龟陵城,成功击败阳立与速哥联军,再次收复涪州三台山龟陵城,并奉命将涪州三台山龟陵城交与大将程聪镇守。重庆兵士退回重庆。



大宋将领后来张万又带了些忠州、涪州的军队进入夔州,攻克石门及巴巫寨,俘获元军将士一百多人。



景炎二年(至元十四年,1277年)秋六月,元东川副都元帅张德润攻打涪州三台山龟陵城,守将程聪、陈广因疏于防备,致使城破被擒。张德润以“肩舆载聪归”,涪州第三次沦陷。肩舆就是轿子。程聪战败另有原因,程聪一直主张集中优势兵力死守重庆城,但是主帅张珏在吕文德的支援之后,冲出钓鱼城来到重庆城主政,和程聪的意见不和。张珏就让都统程聪出城去守涪州。程聪认为是张珏在修理他,心情不好,所以防备不积极导致战败。但是程聪的气节也是非常令人敬佩的。大元将领张德润用轿子抬着俘获的程聪回去,,笑脸告诉他说:“你儿子程鹏飞现在在我们这边已经任参政了,你可以日夜与他相聚。”程聪说“:我是被捉,他是投降,他不是我的儿子。”后来张德润看到程聪拒不投降,只得把他杀了。后来可以看到,张珏不仅死守重庆城,还经常派兵去收复其他城池,其中就包括涪州三台山城、泸州神臂城等。

涪州的水陆防守地位太重要了,主帅张珏又命令部将王明收复涪州,吸取教训,加强城防,使涪州再次成为抗元的重要堡垒。

大元至元十六年(大宋祥兴二年,1279年)正月,大臣陆秀夫抱重新拥立的又一个赵姓小皇帝跳海自尽,元军消灭南宋残存陆军和海军势力于广东厓山,南宋彻底灭亡。

同月,合川钓鱼城在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情况,有条件投降。但是不少死节之士誓不投降,自刎或者跳城殉国。涪州最后陷落时间,《宋史.王仙传》明言“宋亡之二年,城始破”。而宋亡时间,按大元人观点当在厓山决战后,即至元十六年(1279)。厓山决战标志着历时三百二十年的大宋最后灭亡。重庆城已经沦陷,在合川钓鱼城有条件投降沦陷后,涪州俨然成为众矢之的,“北兵围攻无虚日”,也就是元军每天都在围攻龟陵城,守将王仙设策百般抵御,终因“势孤援绝”而城破。城破之日,王仙自刎,断其喉未死,乃“以两手自摘其首从龟陵城头坠下而死”,死状惨烈。宋史中原文为:王仙,蜀都统也。守涪州,北兵攻围无虚日,势孤援绝。宋亡之二年,城始破,仙自刎,断其亢不殊,以两手自摘其首坠死。至此,南宋全境方为元军占领,元朝真正统一全国。也就是涪州三台山龟陵城直到最后一刻,都没有放弃抵抗。顽不顽强?厓山位于广东省江门。传说有和尚在大战几日后在海边捡到一个身着龙袍的小孩尸体,和尚把他隆重安葬,这个陵墓就成了广东省唯一的皇帝陵了。

让我们记住在涪州为国捐躯者的名字吧,他们是:史进、张世杰,程聪、王明、王忠训、、韩文广、张遇春、王仙等。

让我们也记住在涪州变节的人名吧,他们是:阳嗣荣、阳立、程鹏飞。

古人视死如归气节,让人心潮澎湃!在危机时刻,无数军民不畏强敌,挺身而出,为了家国大义不惜牺牲,英勇无畏。他们的精神,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小结涪州龟陵城战事,可以看出龟陵城的战略地位有多重要:

1,蒙军刘思敬攻城,宋军张珏派兵夺回。

2,宋军阳立投降,宋军张万夺回。

3,蒙军速哥夺回,宋军张万夺回。

4,元军张德润夺回,宋军王明夺回。

5,元军派兵夺回,王仙夺回。

6,元军最后攻破龟陵城。

写作时,参考了大量文献资料图片,在此对原作者表示感谢。



主要参考文献:

宋蒙涪州战事述论,作者:裴一璞

宋末川江涪陵蔺市浮桥争夺战研究,作者:罗美洁,黄权生

元史

宋史

涪陵辞典

涪陵市志

夏贵神道碑铭



资料收集不易,请多传播和点赞。不对之处在评论区大家共同研讨、今后加以更正。
作者: cqzxs888    时间: 2023-12-15 13:49
图片怎么上传不起?

作者: 浴火重生    时间: 2023-12-15 16:11
非常详实且宝贵的史料!从文字表述风格看,作者非常注重依据史料,逻辑分析,小心求证,所以内容所述十分客观,具有极高可信度。

过去因为钓鱼城之战,蒙哥和汪德臣皆死于城下,所以宣传较多,而重庆城、涪陵龟陵城、泸州神臂城的宣传极少。

重庆真应该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将抗蒙战争的山城抗蒙体系进行归纳总结,并且应该打包进行申遗!
作者: cqzxs888    时间: 2023-12-15 16:26
浴火重生 发表于 2023-12-15 16:11
非常详实且宝贵的史料!从文字表述风格看,作者非常注重依据史料,逻辑分析,小心求证,所以内容所述十分客 ...

已经在打包申遗了,遗憾的是,大量的是和四川的投降派城堡一起申遗。申遗时绝对应该将涪州蔺市浮桥水陆大战遗址一并申遗。兵力可能上十万,规模千万只船舶。冷兵器时代,规模相当大了。水军陆军都参与,加上铜锣峡一战。应该可以拍部片子了。
所以涪陵蔺市,长江江段,铜锣峡江段,还可以弄点潜水员下去,看能捞起些宋代战争文物不。好确定浮桥位置。

作者: 浴火重生    时间: 2023-12-15 20:55
cqzxs888 发表于 2023-12-15 16:26
已经在打包申遗了,遗憾的是,大量的是和四川的投降派城堡一起申遗。申遗时绝对应该将涪州蔺市浮桥水陆大 ...

四川的投降派城堡坚决不能列入,最多把泸州神臂城列入,蒙哥1258年伤于钓鱼城下,死于北碚温泉寺,,在这之前投降的城堡都不应该纳入。。

作者: cqzxs888    时间: 2023-12-16 08:00
最早是钓鱼城申遗。四川看到,加上双圈建设,就舔着脸凑进来了。就联合申遗了。不过这样的确胜算更大。回头想想,也是。历史的确不能阉割,让糯弱、投降、追求享乐、没有荣辱的加入进来,更显得重庆区域城堡抗敌的光辉。不是更好吗?
只不过那边讲述历史,估计介绍都是阉割版。
作者: showmove    时间: 2023-12-16 17:57
投降的进来一起才能凸显抵抗的英勇和悲壮
作者: dcy9709    时间: 2023-12-17 00:18
致敬先烈!!!
作者: wangking    时间: 2023-12-18 16:46

作者: 山前有风    时间: 2023-12-18 16:53
cqzxs888 发表于 2023-12-16 08:00
最早是钓鱼城申遗。四川看到,加上双圈建设,就舔着脸凑进来了。就联合申遗了。不过这样的确胜算更大。回头 ...

这种牵强附会是不对的。

这种利用喀斯特地貌修城寨的影响不止抗元,近代史上以重庆为核心的抗日也参考了这个经验——以点然后连起防线,也从侧面证明重庆的战略地位;反过来也说明投降的成 都不靠谱。近代史上,另外一个借鉴了这个经验的就是发轫于广西的太平天国运动。从这个角度看,单独切割出来沆瀣一气,说明对历史研究不透彻。

作者: 山前有风    时间: 2023-12-18 16:54
showmove 发表于 2023-12-16 17:57
投降的进来一起才能凸显抵抗的英勇和悲壮

然后把成 都屠城史也纳入申遗?

作者: 浴火重生    时间: 2023-12-19 02:22
山前有风 发表于 2023-12-18 16:53
这种牵强附会是不对的。

这种利用喀斯特地貌修城寨的影响不止抗元,近代史上以重庆为核心的抗日也参考 ...

我记得以前有个说法是“川东抗蒙山城体系”,地域限定了是“川东”的,联合申遗不能突破这个范围。。。

作者: 山前有风    时间: 2023-12-19 10:19
浴火重生 发表于 2023-12-19 02:22
我记得以前有个说法是“川东抗蒙山城体系”,地域限定了是“川东”的,联合申遗不能突破这个范围。。。

这个限定导致了主题先行——先射箭再画靶,所以其它地方(如广西、湖南)不满也正常,最后真要能以川东名义申遗早成功了,湖南那边的抗蒙虽不及重庆的几十年也有16年只是不拔尖而已。

作者: cqzxs888    时间: 2023-12-21 10:14
涪陵区白鹤梁上目前仅存有一段蒙古文字的题刻。专家认为该文字为八思巴文字(蒙古新字)大意是:生命的意义在于荣誉。虽然文字不多,但字里行间朝气蓬勃,充满骄傲。这应该是有一定官位的蒙古人在攻破重庆府后,追击到涪陵,俘获了四川制置使张珏后,正赶上涪陵白鹤梁石鱼出水,也在参观难得一见的胜景后,发出的胜利者的宣言。还有一种说法是元代西川副统军刘思敬攻占涪州时,正好赶上白鹤梁石鱼出水所刻。但是刘思敬是汉人,尽管生长在北方,原来是金国地盘,原来蒙古没有文字,这个蒙古文字是新造的,刘思敬使用蒙古文应该没有那么娴熟,也不会达到蒙古人那么骄傲的境界。


作者: cqzxs888    时间: 2023-12-21 10:15
本帖最后由 cqzxs888 于 2023-12-21 10:16 编辑

图片上传不起,遗憾。、


作者: cqzxs888    时间: 2023-12-21 10:20
山前有风 发表于 2023-12-19 10:19
这个限定导致了主题先行——先射箭再画靶,所以其它地方(如广西、湖南)不满也正常,最后真要能以川东名 ...

也许湖南、广西的体系化不够。
把四川那些纷纷不战而降或者一触即溃的城、寨、堡纳入进来也是好事。这样方显得川东区域抗战的英勇、不屈、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就怕那些地方人的宣传,能把黑的说成白的。
说不定吹得比合川、重庆、涪陵还要英勇

作者: 山前有风    时间: 2023-12-21 11:58
cqzxs888 发表于 2023-12-21 10:14
涪陵区白鹤梁上目前仅存有一段蒙古文字的题刻。专家认为该文字为八思巴文字(蒙古新字)大意是:生命的意义 ...

有可能新造的蒙文语法还不稳定,民国白话文复习初期也有很多语法问题。

作者: 山前有风    时间: 2023-12-21 12:11
本帖最后由 山前有风 于 2023-12-21 12:24 编辑
cqzxs888 发表于 2023-12-21 10:20
也许湖南、广西的体系化不够。
把四川那些纷纷不战而降或者一触即溃的城、寨、堡纳入进来也是好事。这样 ...

国内对这种喀斯特地貌影响战争进程的研究本身就不体系而且深度不够,很多城市史都是老外版的写得好研究得深。
按美国人写的《洪业:清朝开国史》介绍,当年清朝平定陕西的时候,安康的森林里常有滋扰西安的力量。
另外一个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实际上也有这种喀斯特地貌影响进程的影子。
至于对于后面的近代史有不有因果关系或者影响,《洪业:清朝开国史》引用了一段汉族幕僚说服多尔衮的话反正很有意思。
不屠人民,不焚庐舍,不掠财物。
——洪承畴







欢迎光临 经典重庆 (http://bbs.jdcq.net/) Powered by Discuz! X3.1
收藏本站吧
(收藏后不再显示此按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