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重庆

标题: 他山之石:「场景」更新,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答卷 [打印本页]

作者: 山前有风    时间: 2024-7-22 12:00
标题: 他山之石:「场景」更新,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答卷
2021年,首批五个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出台——北京、上海、重庆、天津、广州担负起了推动消费经济转型升级、拉动高质量发展和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任。
作为首批5个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之一,北京,对于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这种意义就在于,北京作为大国首都,如何让国际消费中心的建设,在服务于社会民生的改善与优化的同时,更能助力兑现首都城市战略与国家新发展格局。
纵观全球,主要经济体的首都城市,几乎无一不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以时尚消费与产业链引领全球潮流风向的巴黎、以高质量的原创演艺消费与娱乐活动引领文化消费风向的伦敦、以传统和现代交织,并因二次元消费闻名世界的东京、以夜生活和偶像衍生消费著称的首尔等等。
这些超大规模的首都城市,都以自己的方式,引领着繁荣的消费市场,令自身成为国家经济的国际门户形象。
作为一座标准的超大规模城市,首都北京一直是全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强大的城市消费能力是全国消费市场的重要风向标。因此,北京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经验,在很大程度上也肩负着为全国大城市提供参考样板的责任。
从2021年出台《北京市消费中心城市2021-2025》以来,经过多年扎实的推进,北京已在这场席卷全国的「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大考」中,给出了一份精彩的「北京答卷」。
[attach]1416458[/attach]
(北京什刹海荷花市场以「蛟龙出海」巨型龙灯为核心,为国际消费城市建设点亮了希望)




作者: 渝州畅晚    时间: 2024-7-22 12:01
重庆应该加强和北京各方面的合作
作者: 山前有风    时间: 2024-7-22 12:06
(一)、必答题:为何要用好「场景力」
要答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北京答卷」,还是要找准题眼。而解好这道题的题眼就在于构建「场景力」!
什么是场景力?
我们都知道「场景」,即特定的环境和情境,而「场景力」是基于场景所形成的价值与效果。
如果说消费场景是静态的消费体验的容器的话,那么消费的场景力,就是一种动态的消费吸引力,以及由消费场景所激发的城市发展动力。
国际消费中心不只是一场「买买买」的「城市消费场景集合」,而是通过对消费场景的提升,从而牵动城市高质量发展这个「牛鼻子」,最终实现消费结构升级、城市经济结构升级、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目标。

1. 消费的场景力为何重要?
——人才至上的时代,定制化的需求需要场景来实现
当今的时代已经不再是「人力的时代」,而是「人才的时代」。各大城市早已进入了「抢人」的赛场,被争抢的,就是人才!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年轻人才!越来越宽松的落户门槛,以及对大学毕业生人口的各项补贴政策,恰恰说明了年轻人才对于城市发展、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那么城市又凭什么能够抢到年轻人才呢?
DT财经发布的《2019中国青年理想城报告》显示:在对理想城市的认知中,「城市发展能级」和「工作机会」只是年轻人选择城市的部分理由,年轻人更看重的是居住便利度、商业资源偏好、环境友好度、自我成长氛围、生活新鲜感、文化娱乐活力。
很明显,这指向了年轻人对于高品质生活的期待。
此外,DT研究院发布的《2024年一线城市青年消费趋势报告》则显示,传统的消费热点正在以极快的速度下滑,而满足人们体验性消费、情感价值和个人体会的消费方式正在到来,这一进一退之间,正在催生一场「新质消费力」的革命。
不难看出,所有这些指标都指向了更加注重体验与品质的城市生活!为年轻人「定制」他们所喜欢的消费场景,就是留住年轻人的最大利器。
事实上,不仅限于年轻消费者,在「人民城市」的宗旨下,用消费场景来满足人民群众当下急速成长的多元消费体验需求,本身就是「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精神体现。

2. 商业正从「大盒子时代」,走向「场景力时代」
曾经有不少人戏称北京的商业是「大盒子商业」。意指外形高度一致的「方盒子」状的mall,以及内部雷同的业态甚至布局,主打一个特色不鲜明,逛来逛去顿觉无趣。
这种「前工业时代」的重视标准化、重视供给、但忽略了个性化与体验感的商业格局,在今天「后工业化时代」下的年轻人群中,已经走进了死胡同。
今天的人们,更加重视体验感与个性化,在沉浸感盛行、多元跨界兴盛的潮流下,构建足够的「场景」极为重要。哪座城市的「场景力」更强,消费市场就更有活力!消费中心城市,正从「大盒子时代」,走向「场景力时代」!
近年来,北京市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引领下,极为重视商业中「场景」的营造。
早在2021年8月发布的《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商业服务业发展规划》中,就多次提及「场景」。
紧接着同月出台的《北京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2021—2025年)》中,以及此后陆续出台的《加快恢复和扩大消费持续发力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2023年行动方案》《打造「双枢纽」国际消费桥头堡实施方案(2021—2025年)》中,则更加频繁提及「新场景」。
在2024年出台的《北京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2024年工作要点》中,将「营造城市消费新场景」放在了第一条的位置,可见消费场景对消费市场的拉动作用。
并在接下来出台的《促进多元消费业态融合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的总体要求中,提出了「聚焦促进多元消费业态融合发展,提升供给质量,优化发展环境,形成新模式新场景,推动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
对于营造场景力载体空间的方法,北京市商务局也在2022年发布《北京市商圈改造提升行动计划(2022-2025年)》,按照国际级商圈、城市级商圈、地区级商圈和社区级商圈4级商圈体系明确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通过制定「一圈一策」工作方案,建设高品质商圈。
[attach]1416459[/attach]
这一系列的政策具有极强的逻辑连续性,并充分体现了北京市对「消费场景」愈加明确的重视度。可以说,北京作为重要的消费中心城市,正在由「大盒子时代」,全面向「场景力时代」升级!





作者: 山前有风    时间: 2024-7-22 12:09
(二)、选择题:因地制宜地营造场景力
场景力的建立,是作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北京答卷」的关键,答好这份试卷需要的不是千篇一律的照本宣科,而是需要基于北京自身的优势与特色,做出所谓「因地制宜」的思考。
北京适合作为消费场景的元素极为丰富。从具体层面来看,在《促进多元消费业态融合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中,就提出了要聚焦街区、近山、亲水、赛事、演艺、夜间、数字等七类消费场景、50个左右示范案例。
[attach]1416460[/attach]
而从宏观层面讲,则需要从北京的城市战略定位中寻找答案。
北京的「四个中心」定位下,全国****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定位是非常明确的。北京作为首都、国际化大都市,国家对外交往的门户,具有鲜明的国际化属性。
同时,2020年以来的北京「两区」建设,也加速了北京在科技创新、服务业开放、数字经济为主要特征的自由贸易等方面更加国际化、更能对接国际先进标准的进程,推动了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国际化程度。国际化,绝对算是北京的特色化「场景力」。
除了国际属性强以外,作为文化中心,北京的文化号召力与底蕴也得天独厚。六朝古都的历史所留下的丰富古迹与人文故事,让北京坐稳中华文化的「对外发声城市」。
无论是全国的年轻人来故宫和天坛拍照打卡,还是老外们成群结队地流连于二环里的小胡同,再加上数量众多的博物馆、剧院和非遗资源,都为北京消费提质升级提供了内在的文化动力。文化,也绝对是北京的特色化「场景力」。
北京还是我国引入绿化隔离理念最早、贯彻实施时间最长的城市。
自1958年版的《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首次提出城市发展的「分散集团式」布局结构以及在若干集团间采用绿化隔离的理念,此后经历数次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直至2017年北京新总规发布,始终坚定地延续了绿隔建设的理念并付诸实施。
在现今花园城市的建设理念下,包括首都绿隔、公园系统在内的生态空间们,不仅为首都带来了优美的人居环境,还在经济价值上促进了绿色发展的转型。随着北京商业消费环境越来越与生态有关,生态,也必然是北京的特色化「场景力」。
作为全国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最高的城市,北京的科技属性毋庸置疑。
在数字化经济盛行的今天,拥有丰富的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北京,也在消费端更多地打通科技与消费的共鸣,这为消费市场提供了创新驱动和高科技产品,促进了消费和供给之间的良性循环。科技,也应是北京的特色化「场景力」。
最后,作为全球唯一的「双奥之城」,北京是我国体育史上不可磨灭的伟大城市。在消费升级、体育经济越来越流行的当代,体育,也逐渐成为了北京特色化的「场景力」。




作者: 山前有风    时间: 2024-7-22 12:18
本帖最后由 山前有风 于 2024-7-22 12:27 编辑

(三)、问答题:北京如何构建特色场景
当前时代下的消费趋势已经出现了重大变化,场景力的构建,要求城市为特定的消费人群与消费内容定制消费场景。

而基于人们对消费体验多元化的要求,消费场景也呈现出专业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这在《促进多元消费业态融合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中阐释得很明确,不仅要「充分发挥北京资源禀赋优势」,也要「构建商文旅体农林水等多元消费业态融合发展生态格局」,最终形成「形成以多元消费业态高质量融合,引领和创造新需求的良性循环」的局面。
可见,场景力的营造,一方面会高效利用既有载体等城市资源,另一方面也会呈现出「XX+」的多元融合格局。
[attach]1416461[/attach]
(北京华熙LIVE五棵松,是多元业态融合的代表,构建了体育+文化+娱乐的多元消费体验场景)
1. 国际化场景
选定国际化窗口区域作为「场景力代表」。在《北京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2024年工作要点》中,将王府井×西单×前门、CBD×三里屯、环球影城×大运河、丽泽×首都商务新区4个区域定为国际消费体验区。
再加上《打造「双枢纽」国际消费桥头堡实施方案(2021—2025年)》中重点提及的双枢纽——首都国际机场和大兴国际机场,都是北京打造国际化消费场景的最佳区域。
促进首店经济。首店经济即指一个区域利用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国内外品牌在区域首次开设门店,使品牌价值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耦合,以及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
首店经济是当下各大城市都在花大力气建设的领域,不仅能丰富本地消费市场的国际化元素,也能提升消费市场的能级。
北京在2021年-2023年期间,累计新增引入品牌首店、旗舰店、创新概念店2659家。其中全球首店13家、亚洲首店11家、中国(内地)首店171家,北京首店2464家。
这些新入驻的首店们,大多是符合新消费趋势的前沿品牌,是国际品牌们对北京消费市场近年来涌现的户外运动、生活美学、健康饮食等一系列消费趋势洞察的结果,不仅丰富了北京市民的新消费需求,也拉动了本土消费市场的升级。
文化首店正成为城市「首店经济」新生代,其中的底层逻辑就是历史底蕴深厚的庭院老街契合了高价值品牌的文化诉求,首店的内涵正在不断升级。
2024年5月初,伊索北京首店进驻王府中环项目,其门店选址于一处四合院,并结合院落构造划分了不同的功能空间。
这是伊索对于在地文化的探索,也说明如今首店的打造不仅是品牌布局地域的突破,更是线下首发平台、体验空间的塑造。与此同时,首店发展与商圈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培育息息相关。随着消费市场的变化,首店的内涵也正在进阶。
发展临空经济。依托双枢纽机场,作为「国门」的两大机场临近区域,就成为了临空经济的最佳场景。
目前,首都国际机场与大兴国际机场都具有高品质的临港保税区,作为重要的国际资源要素流通的大平台,集聚了大量的客流、货流、信息流、资金流,是链接国际、畅通双循环的重要支点。

2. 文化场景
北京的文化消费场景本身就已具备一定基础。从游客必到打卡并cos明清装扮的故宫,到遍布老城中心的连片胡同肌理,都将商业与文化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结合。
而近年来,北京更进一步地挖掘了自身文化消费场景的潜力,结合时下消费趋势,营造更加吸引人的消费场景。
特色街区城市更新。老城街区经过城市更新后,往往成为城市文化消费的最佳承载地。我们熟知的南锣鼓巷、后海、烟袋斜街、灵境胡同等都是代表。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前门大栅栏商圈。
前门大栅栏商圈以前门大街为主轴,不仅是北京的4大国际消费体验区之一,也在《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商业服务业发展规划》中定义为 「中华历史文化体验街区」,并提出推进前门大栅栏商圈打造以「老字号+国潮」为特色的传统文化消费圈。
这里有着悠久的老北京商业历史和文化氛围。但改造前,日益衰败的前门有超过50%的建筑被认定为危房,1600家****认证的「中华老字号」中,有90%面临经营困境。
如今以「绣花式」的点状更新思路,经过持续不断的改造提升后,前门大栅栏商圈的商业活力重新被激活:文青们最爱的杨梅竹斜街、汇集前沿生活体验的北京坊、非遗老字号云集的前门大街……
文化消费的场景随处可见,是「国潮北京」的主要商业承载地。
演艺活动持续丰富。伟大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都会有一批优秀的演艺空间聚集地。如伦敦西区、纽约百老汇、东京的有乐町等。伦敦西区正是因为超强的剧场经济,成为了全球化的文化消费标签。
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过程中,北京也在加速建设「演艺之都」,未来将继续打造王府井戏剧谷、前门京味文化体验区、天桥现代演艺群落等3个剧场群,以及三里屯、南部、副中心等3个特色演艺区。
[attach]1416462[/attach]
(「新工体」建设了中国爱乐乐团音乐厅,与三里屯各类小剧场形成特色演艺区)
北京已经具备了从西二环至东三环的演艺空间聚集带,目前,北京约有艺术团体超800家,演艺经纪机构超2000家,近5年举办各类艺术节展135个持续不断地提供着演艺活动文化消费品。

3、生态场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北京的生态系统持续扩大、完善中。截至2023年底,已经拥有了1279万亩森林,森林覆盖率达到44.9%,并建成了40多条绿道。这对于一个超过两千万人口的超大城市来说,是极为难得的成果。更难得的是,北京将生态作为场景促进经济,并拉动新消费。
[attach]1416463[/attach]
生态空间打通,激活沿线消费活力。生态空间很多时候会造成城市空间的割裂与肢解,但如果用好,也可以起到打通、串联城市功能区,进而激活商业的人气通道作用。这个典型就是亮马河沿线的改造。
亮马河原本是北京市区内从东直门至东坝汇入坝河的近10公里的普通河流,但因其是流经使馆区、三里屯等北京市核心商业区的稀缺自然河流资源,就具备了生态改造的必要性与潜力。
自「十三五」时期以来,北京市朝阳区实施6大工程(河流整治工程、桥梁改造工程、慢行连通工程、景观亮化工程、河湖贯通工程、旅游通航工程),以3个典范(以河道复兴引领城市更新的典范、文化旅游消费融合发展的典范、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典范)为目标改造亮马河沿线生态空间。
如今,这条原本不起眼的小河,成为了「北京的塞纳河」,首都的新形象门面。
[attach]1416464[/attach]
(作为北京市著名的河流改造工程,亮马河已是北京生态与商业活力的代名词)
事实上,今天的亮马河风情水岸,比地球另一端的塞纳河,要更cool更city!
生态廊道,串联商圈。从东直门开始,亮马河沿线重整了两侧人行步道与休闲空间,成为了不受交通阻隔的沿河通路。这也为亮马河沿线成为一条任意输送人流的通路成为可能,而人流即意味着人气,是商圈最需要的「肥料」!
这样一来,东直门、燕莎、蓝港与朝阳公园这原本互相割裂并各具特色的经典商圈链接为了一体,实现了人气的互通。
社会共建,商业提质。亮马河沿线的改造其实更应该说是一场艰巨的城市更新。
面对产权归属纷繁复杂的沿线空间权属,****牵头一家一家谈是常事,围绕环境如何改造整治的主题下,寻找共识与最大共赢,逐渐形成沿线全线合作,甚至愿意开放自有空间转为公共空间,可以说是一场社会共建,而非****单方面强推的宝贵经验。
绿水金山,人民共享。亮马河改造成为一条生态绿色廊道,成为了市民可以重新拥抱的河流。如果平日走在亮马河沿线,可以见到最混搭的河上漂流装置,也可以看到岸上最国际化的休闲人群。
在这样一个「为人民而修整,并归还于人民」的过程中,「绿水」真正变为了「金山」——2021-2023年沿线重点商业项目销售额增幅超40%,商业活跃度增幅超32%。
生态场景激发新生活,创造新消费。越来越多的生态空间为市民提供了大量休闲场地,这恰好迎合了近年来暴发式成长的露营经济。
据《文化科技蓝皮书:北京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报告(2022—2023)》指出,露营经济成为北京旅游休闲产业新亮点,有规模的露营地已从2021年的不足30家增至如今的140多家,预计露营地市场规模将达354.6亿元。

4. 科技场景
北京作为全国、乃至全球重要的科技中心,也在大力发展「科技+」的消费场景。
科技+文化。在《北京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2021—2025年)》中明确提出「鼓励市场主体拓展‘文旅+科技’场景应用」。作为融合了5G、VR、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而被看作是未来热门产业高地的元宇宙,已经通过消费端逐渐走入了人们的生活。
北京首钢园利用首钢工业遗址改造后的空间载体,投入使用了全国首个元宇宙数字体验综合体。再加上2023年服贸会期间,首钢园的一高炉SoReal元宇宙乐园就已经为人们带来了极致的科幻互动体验。
至此,首钢园已经成为了元宇宙主题下的「场景力中心」,引领着数字经济消费的前沿潮流。
[attach]1416465[/attach]
用科技的手段促进消费场景的创新,从而提升消费者体验,已经深切融入了北京各领域文旅消费场景中。如亮马河游线,沿河经过的绚烂灯光秀,通过使用了光影技术与机器人科技,将原本平凡的亮马河,渲染成为一幅生动的光影画卷。
科技+产业。随着「两区」的建设,在市级的高精尖产业基金等引导资金的政策支持下,北京逐渐涌现出了一批商业航天领域的民营优秀企业,连续创造出中国第一枚民营运载火箭、第一颗走通商业全流程的民用卫星等一批纪录,逐渐形成了「南箭北星」的卫星网络产业格局。

5. 体育场景
冰雪运动消费。作为我国首个举办冬奥会的城市,北京及周边地区拥有全国最为顶级的冰雪运动消费场景,激发着冰雪消费的快速增长。
2023年北京市出台了《北京市进一步促进冰雪消费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这是为后冬奥时代做好冰雪经济所做的铺垫。
方案中明确提出「充分运用冬奥遗产,推动冬奥遗产利用效益最大化」。其中的典型自然就是首钢大跳台和「冰丝带」这样的冬奥专业设施。
利用这些专业设施,北京以「冰雪赛事」带动冰雪消费,实现了后冬奥时期的场馆有效利用。冰丝带自2022年7月开放后至2023年11月,接待游客达50万人次,不仅承办了国际滑联速度滑冰世界杯北京站的比赛,还进行了多项全国、全市的专业和业余赛事,并举办了花样滑冰演出等商业表演。
这些赛事所带动的门票、周边、餐饮、住宿、装备等一系列消费,有力助推了北京消费中心城市的内涵丰富度。
同时,全市通过发放冰雪体验券和开展课程,鼓励更多市民走向冰雪消费领域。通过高德地图技术化呈现的「北京市冰雪消费地图」更是为市民寻找了解冰雪消费场景提供了便利。
户外运动消费。骑行与跑步是目前流行度最高的户外运动领域,这两者也恰恰是需要特定的运动场景才能实现。北京在对跑步道与骑行道路的建设上,一直在快速进步。比如奥森公园和朝阳公园,都以专业的跑步道设施而闻名,甚至吸引了很多名人在此跑步。
至于骑行专用道的建设,更是迅速推进中。自从2019年回龙观至上地的第一条「自行车高速公路」开通以来,这条专业骑行道路不断拓展,现在最远已经连通十三陵水库,成为了著名的「昌平42公里骑行绿道」。
笔者就有朋友家庭近年来陆续添置了价值数万的公路自行车与装备,家庭人均「专业骑士」,每周末约着数位同兴趣的朋友保持着从回龙观骑行到十三陵的习惯,可见此领域对体育消费的带动力。
以上的户外运动场景,都极大推动了跑步装备与骑行装备领域的消费市场成长。



作者: 山前有风    时间: 2024-7-22 12:28
(四)、结语
作为首都的北京,定会有着与其他城市不具备的资源优势,但也与其他城市一样面临着同样的时代趋势。
在中国式现代化全力推进的当下,每个城市结合自身特点,因地制宜地推进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国际、文化、生态、科技、体育等等方面,是每个城市都要面对的共性时代主题。
无论城市自身的资源基础如何,通用的破题之道都是「场景力」!善用场景、善造场景,从而带动城市的消费活力,乃至新经济的产生,是北京基于自身做出的「北京答卷」,也是每个正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的城市的参考答案。
作者: 山前有风    时间: 2024-7-22 12:34
本帖最后由 山前有风 于 2024-7-22 12:42 编辑
渝州畅晚 发表于 2024-7-22 12:01
重庆应该加强和北京各方面的合作

是的,北京在建设国际消费城市方面有很多文件侧面说明是在系统打造所以能提出新理念。
某种程度上,北京提到的文化、科技、体育、绿色等场景是可以套用在重庆两江四岸升级和商圈改造的,而且本论坛上这方面的建议还不少,越看越似曾相识越看越有意思,所以转过来了。有点怀疑,重庆版的国家消费城市建设的答卷写得怎么样了?

作者: 大鱼大肉    时间: 2024-7-22 12:37
实打实。国际消费中心,重庆接住,对标北上广,东京、巴黎、伦敦,逐条对标,给时间表。
作者: 小树小树    时间: 2024-7-22 12:41
大鱼大肉 发表于 2024-7-22 12:37
实打实。国际消费中心,重庆接住,对标北上广,东京、巴黎、伦敦,逐条对标,给时间表。

要有实体项目支撑才行
作者: 还是举棋不定    时间: 2024-7-22 14:52
可以引导思维,但没必要照搬。
作者: mywj618    时间: 2024-7-24 18:07

作者: cqpsp    时间: 2024-7-25 08:48
这龙真是大气  重庆缺乏这种大气的氛围  需要加强
作者: 小树小树    时间: 2024-7-25 10:01
cqpsp 发表于 2024-7-25 08:48
这龙真是大气  重庆缺乏这种大气的氛围  需要加强

市民结构完全不一样,重庆连本地中产都很难留得住,不可能既要又要。重庆消费主体还是讲实惠,讲便宜,注重性价比阶段。
作者: 千里广大    时间: 2024-7-25 10:10
先把国际航线搞多点再来谈这些
作者: wangking    时间: 2024-7-25 13:59

作者: 山前有风    时间: 2024-7-25 16:49
cqpsp 发表于 2024-7-25 08:48
这龙真是大气  重庆缺乏这种大气的氛围  需要加强

就场景来说,因为重庆市区有长江嘉陵江、再加上山和森林这些元素,搞这种灯会的体验感很独特,甚至结合舞龙舞狮秀纳入都市游吸引眼球也是可能的。

作者: 山前有风    时间: 2024-7-25 16:52
本帖最后由 山前有风 于 2024-7-25 17:06 编辑
小树小树 发表于 2024-7-25 10:01
市民结构完全不一样,重庆连本地中产都很难留得住,不可能既要又要。重庆消费主体还是讲实惠,讲便宜,注 ...

有不有可能,正因为缺乏毕竟文化上形成的认同感,导致来重庆的人没有归属感很难留住?毕竟自明朝中后期的小冰期直到三线建设包括现在的直辖以来,重庆地区一直处于大规模移民这种状态而文化比较散?

城市的足球队篮球队这些本身也有凝聚人心的作用,哪重庆缺席国内顶级体育联赛或者缺席中国文化盛宴多久了呢?
抗战后期的重庆想象,多数作家流露出与这座城市的疏离感,把重庆当作“他城”来书写。在吴视的诗歌《山城的侧面》(1944年)中,山城的许多青年人“常常失望地诉说:/‘这里摸不着希望’!”面对雾里的山城、混沌的山城、听不见远方炮声的山城,诗人怒目而视,向它瞪着“被冷风吹红了的眼睛”。[66]在诗人看来,“躺在两条江流中间的山城啦/你真像只损坏了机件的海船/舱底破漏了的海船/正迷失在雾海里/渐渐靠近雾海的险滩里”,诗人呼喊山城醒来,别做些什么荒唐的梦。[67]蒂克1945年发表的一首诗,诗名就叫《不是我们的城》,诗人并非开始就把重庆当作“他城”,“我”是怀着热望走向重庆的:“像一支停泊在寂寞里的小船,/拍击着希望的水花,/从远方,我低唱着水花似的歌,/来到这被人们称赞着的山城。”[68]但在随后三节诗中,重庆转向了“他城”形象。在山城,“我”原本“迢遥的视线”被“模糊”,这里不断上演着“使我不能不哭泣的事情”,“我”在重庆被玷污,在重庆摔倒,“山城的道越踏越不平”,重庆成了异化“我”、欺压“我”的所在,它“不是我们的城”,“我”最后选择了离开。诗歌沿着来到、离开的时间线索,书写了“我”与重庆的情感关系由“我城”到“他城”的转变。
重庆,既是抗战作家的收容之城,又是他们终将离开之地。重庆生活虽然留下了“值得留恋的印痕”[69],但总有物是人非之感,就如巴金《寒夜》的结尾,曾树生感到这里的一切都那么熟悉,但再熟悉她也不过是客人。重庆的时间、关系、财富、享乐甚至婚姻,都是暂时的。重庆构形的变化,从下江人对重庆的态度变化可见一斑。对之,钱歌川有过精辟的总结:重庆“毕竟是战时首都的所在地,所以人人都想来重庆,但到此住上几年,便没有人不想早日离开的。正所谓想来重庆,求天求地;到了重庆,怨天怨地;离开重庆,谢天谢地”[70]。
——《民国城市的文化意像与民族国家的观念》,李永东,国家哲学科学成果文库




作者: 小树小树    时间: 2024-7-25 17:58
本帖最后由 小树小树 于 2024-7-25 18:09 编辑
山前有风 发表于 2024-7-25 16:52
有不有可能,正因为缺乏毕竟文化上形成的认同感,导致来重庆的人没有归属感很难留住?毕竟自明朝中后期的 ...


跟移民文化没有啥关系,恰恰相反,移民文化一定程度上提携了重庆的城市档次和包容性。
重庆主要问题是直辖前长期工业城市烙印很深,传统工业城市市民消费观都是偏保守的,另一个就是重庆直辖后前十几年政策导向并没有往都市化方向引导,走的是平民草根路线,给常住人口和外来人口提供了目前国内最充分的基本生活兜底,但这样也造成本地土著基本没有吃到城市化红利,大部分土著一直靠死工资,没有像外地的一二线省会和直辖市土著通过吃城市化红利富裕起来,个体的平均购买力偏低,而且有钱人和中产外流情况较严重,所以你能够看到,重庆社销总量还不错,大众餐饮也很繁荣,但中高端消费始终不能匹配城市地位。既要又要是不可能的,市场经济下,没有廉价或免费的逼格高大上,甘蔗没有两头甜。
作者: 小树小树    时间: 2024-7-26 08:46
大鱼大肉 发表于 2024-7-22 12:37
实打实。国际消费中心,重庆接住,对标北上广,东京、巴黎、伦敦,逐条对标,给时间表。

别想太多。。。。。
作者: 山前有风    时间: 2024-7-26 15:35
小树小树 发表于 2024-7-25 17:58
跟移民文化没有啥关系,恰恰相反,移民文化一定程度上提携了重庆的城市档次和包容性。
重庆主要问题是 ...

如果你都没仔细看那段国家哲学文库的引文真没必要在这里找存在感——引文内容真的是在说包容性吗?
比如知道当年还都南京时候,蒋委 员长想留一所大学在重庆(第一候选是当年最大规模的同济大学含医学院)而且还要导入若干资源,然后同济不从还发生了罢课潮。这段研究就影射你提到的重庆留不住人。

作者: 小树小树    时间: 2024-7-26 16:22
本帖最后由 小树小树 于 2024-7-26 16:47 编辑
山前有风 发表于 2024-7-26 15:35
如果你都没仔细看那段国家哲学文库的引文真没必要在这里找存在感——引文内容真的是在说包容性吗?
比如 ...


重庆留不住那些人,其根源当然并非是包容性问题,我也纳闷你怎么会把我前面那个回帖给脑补成包容性不足导致留不住人。
事实上,重庆在很多人落难和落魄时候提供了便宜实惠的庇护所,这充分体现了重庆的包容性,而且抗战后和三线建设结束后虽然走了很多人,但也仍然有一部分人留了下来,这部分人给重庆注入了多样化元素,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重庆的人文包容度和吸引力。不过尽管包容性提高对于吸引人留住人有微弱的正面意义,但按照人天性幕强爱富,人往高处走的本能,能否留住人的决定性因素仍然是资源聚集度带来的吸引力和城市逼格感品质感产生的强大感召力。

话转回来,你所说的重庆留不住人真正问题在哪里?重庆城市吸引力虽然相比以前有进步,但横向对比仍然显得不足,缺少高阶城市应有的中高端资源。城市逼格感,品质感也还没立起来。来重庆猎奇打卡的游客很多,愿意留下来定居发展扎根的比例不高。不就这么回事么,有什么好回避的。
至于你前面说的因为文化认同不足影响了留住人能力,那也是扯淡,人往高处走才是人的天性,人跟着高端资源走。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文化认同值几毛钱一斤,能把我一辈子筐在一个地方?




欢迎光临 经典重庆 (http://bbs.jdcq.net/) Powered by Discuz! X3.1
收藏本站吧
(收藏后不再显示此按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