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州畅晚 发表于 2024-7-22 12:01
重庆应该加强和北京各方面的合作
大鱼大肉 发表于 2024-7-22 12:37
实打实。国际消费中心,重庆接住,对标北上广,东京、巴黎、伦敦,逐条对标,给时间表。
cqpsp 发表于 2024-7-25 08:48
这龙真是大气 重庆缺乏这种大气的氛围 需要加强
cqpsp 发表于 2024-7-25 08:48
这龙真是大气 重庆缺乏这种大气的氛围 需要加强
小树小树 发表于 2024-7-25 10:01
市民结构完全不一样,重庆连本地中产都很难留得住,不可能既要又要。重庆消费主体还是讲实惠,讲便宜,注 ...
抗战后期的重庆想象,多数作家流露出与这座城市的疏离感,把重庆当作“他城”来书写。在吴视的诗歌《山城的侧面》(1944年)中,山城的许多青年人“常常失望地诉说:/‘这里摸不着希望’!”面对雾里的山城、混沌的山城、听不见远方炮声的山城,诗人怒目而视,向它瞪着“被冷风吹红了的眼睛”。[66]在诗人看来,“躺在两条江流中间的山城啦/你真像只损坏了机件的海船/舱底破漏了的海船/正迷失在雾海里/渐渐靠近雾海的险滩里”,诗人呼喊山城醒来,别做些什么荒唐的梦。[67]蒂克1945年发表的一首诗,诗名就叫《不是我们的城》,诗人并非开始就把重庆当作“他城”,“我”是怀着热望走向重庆的:“像一支停泊在寂寞里的小船,/拍击着希望的水花,/从远方,我低唱着水花似的歌,/来到这被人们称赞着的山城。”[68]但在随后三节诗中,重庆转向了“他城”形象。在山城,“我”原本“迢遥的视线”被“模糊”,这里不断上演着“使我不能不哭泣的事情”,“我”在重庆被玷污,在重庆摔倒,“山城的道越踏越不平”,重庆成了异化“我”、欺压“我”的所在,它“不是我们的城”,“我”最后选择了离开。诗歌沿着来到、离开的时间线索,书写了“我”与重庆的情感关系由“我城”到“他城”的转变。
重庆,既是抗战作家的收容之城,又是他们终将离开之地。重庆生活虽然留下了“值得留恋的印痕”[69],但总有物是人非之感,就如巴金《寒夜》的结尾,曾树生感到这里的一切都那么熟悉,但再熟悉她也不过是客人。重庆的时间、关系、财富、享乐甚至婚姻,都是暂时的。重庆构形的变化,从下江人对重庆的态度变化可见一斑。对之,钱歌川有过精辟的总结:重庆“毕竟是战时首都的所在地,所以人人都想来重庆,但到此住上几年,便没有人不想早日离开的。正所谓想来重庆,求天求地;到了重庆,怨天怨地;离开重庆,谢天谢地”[70]。
——《民国城市的文化意像与民族国家的观念》,李永东,国家哲学科学成果文库
山前有风 发表于 2024-7-25 16:52
有不有可能,正因为缺乏毕竟文化上形成的认同感,导致来重庆的人没有归属感很难留住?毕竟自明朝中后期的 ...
大鱼大肉 发表于 2024-7-22 12:37
实打实。国际消费中心,重庆接住,对标北上广,东京、巴黎、伦敦,逐条对标,给时间表。
小树小树 发表于 2024-7-25 17:58
跟移民文化没有啥关系,恰恰相反,移民文化一定程度上提携了重庆的城市档次和包容性。
重庆主要问题是 ...
山前有风 发表于 2024-7-26 15:35
如果你都没仔细看那段国家哲学文库的引文真没必要在这里找存在感——引文内容真的是在说包容性吗?
比如 ...
欢迎光临 经典重庆 (http://bbs.jdcq.net/)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