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重庆

标题: 重庆市著名经济学家——李乾德——全面阐述涪陵未来! [打印本页]

作者: AK_47    时间: 2010-8-17 19:09
标题: 重庆市著名经济学家——李乾德——全面阐述涪陵未来!
重庆1小时经济圈对涪陵发展的新要求  
  
李乾德
摘要:
    重庆1小时经济圈,是指以主城为核心,以约1小时通勤距离为半径,4个大城市(涪陵、江津、合川、永川)为主要卫星城市,10个中小卫星城市(1+4+10模式)和众多卫星镇紧密连为一体的具有明显聚集效应、规模经济和竞争优势的圈层状城市群。构建重庆1小时经济圈对重庆市涪陵区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涪陵需要转变观念,明确角色,调整思路,重点推进,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重庆1小时经济圈;涪陵发展新要求;新对策  

    构建重庆1小时经济圈是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直辖战略目标、舞动长江巨龙的必然要求。本文拟分析构建1小时经济圈对涪陵区的新要求及涪陵区的应对之策。

    一、重庆1小时经济圈的范围及层次

    所谓重庆1小时经济圈,是指以主城为核心,以约1小时通勤距离为半径,4个大城市(涪陵、江津、合川、永川)为主要卫星城市,10个中小卫星城市(1+4+10模式)和众多卫星镇紧密连为一体的具有明显集聚效应、规模经济和竞争优势的圈层状城市群。
    1小时经济圈的形成一般需要具备以下条件:(1)中心性。区域内有一个经济发达并具有较强集聚辐射功能的中心城市,中心城市是城市群经济活动的集聚中心和扩散源,对整个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起着组织和主导作用。(2)群聚性。区域内有较高的城镇密集度,城镇等级规模体系相对合理。(3)联系性。区域内不同规模、不同等级的城市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并逐步向一体化方向发展。(4)通勤性。区域内具有发达的基础设施网络,中心城市与各卫星城镇之间的交通便捷、高效,保持着较高的通勤率。(5)趋圆性。区域内各类城镇环绕中心城市呈圈层状结构布局。通勤率是界定大都市区范围最常用的标准之一,同时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地理条件,其大都市区的规模大小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经济发达地区、平原地区的大都市区的地域范围要大于经济欠发达地区、非平原地区的大都市区。
    综合分析重庆的情况,在重庆中西部地区(涪陵、长寿以西),以重庆特大城市为核心、以约1小时通勤距离为半径的范围内,有条件形成1小时经济圈,范围涉及主城九区(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涪陵区、长寿区、万盛区、双桥区、合川区、永川区、江津区、南川区、綦江县、潼南县、铜梁县、大足县、荣昌县、璧山县等23个区县。重庆1小时经济圈目前有1个特大城市、4个中等城市、10个小城市、420个小城镇;幅员面积超过3万平方公里,占重庆全市总面积的34.8%;2005年年末常住人口1661.38万人,占重庆全市总人口的59.4%,其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69.64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8.4%;200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86.95亿元,占全市的77.77%。
    基于这样的条件,重庆市委市府已提出,利用5-10年时间,基本形成以重庆特大城市为核心,4个大城市(涪陵、江津、合川、永川)为主要卫星城市,10个中小卫星城市(1+4+10模式)和众多卫星镇众星捧月、烘云托月的1小时经济圈,2010年重庆1小时经济圈的地区生产总值超过4000亿元。到2020年,重庆大都市区常住人口接近2000万,其中城镇人口接近1500万,GDP总量占全市的82以上%;基本建成长江上游商贸中心、长江上游金融中心、长江上游科教文化信息中心,长江上游综合交通大枢纽、长江上游通信枢纽,长江上游现代产业基地。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并带动整个重庆及川东北、川东南、黔北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从这个设想可以看出,重庆1小时经济圈的城镇将形成四个等级:(1)核心城市,即主城区特大城市;(2)大型卫星城市,即涪陵、江津、合川、永川4个大城市;(3)中小卫星城市,包括万盛区、双桥区、长寿区、南川区、綦江县、潼南县、铜梁县、大足县、荣昌县、璧山县等10个中小城市;(4)卫星镇。以此构成级次分明、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城市群。

    二、建设重庆1小时经济圈对涪陵区的新要求

    第一,“城市经济性质”对涪陵区的新要求。重庆1小时经济圈,属于大都市城市圈、群、区的范畴,即以一个大型或特大城市为中心,以约1小时通勤距离为半径范围,与众多卫星城市紧密连为一体的圈层状城市群。其经济实质就是城市经济,其经济内容就是工业经济、服务业经济及都市农业。从城镇体系结构看,涪陵是重庆1小时经济圈中的大卫星城市,从圈层结构看,涪陵是重庆1小时经济圈的第二圈层,如果将第一圈层即主城称为核心区的话,那么,涪陵所在的第二圈层又可称为主城扩散层。这就要求涪陵必须摒弃涪陵区只是1小时经济圈的“边缘区”的偏见,转变经济发展理念,即从发展县域经济理念转变为发展城市经济理念,从发展农业经济为主转变为发展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和都市农业为主。在方式方法上,要承接主城的产业转移,加强与主城和其他卫星城市的经济联系和互动,做到扩大开放,兼收并蓄,发展自己,服务主城,带动两翼。
    第二,“大马拉大车”对涪陵区的新要求。重庆虽然有600多万人口的特大城市的主城,但全市总面积却有8.2万平方公里,人口3100万,且三分之二是农村人口,在40多个区县中,有近一半是贫困县,二元经济结构突出,传统农业在全市GDP中所占比重大,农业劳动力转移缓慢,城乡收入差距大大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直辖后,重庆积极探索大城市带大农村发展道路,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主城与周边区县仍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经济链和一个较为科学的城市群,对农村的带动效应不强,对农村的拉动力犹如“小马拉大车”,对农村的资源整合能力太弱。建设1小时经济圈,就是要在以主城为核心、1小时车程为半径的范围内,打造一个具有明显聚集效应、规模经济和竞争优势的城市群。这一区域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目前常住人口达1600万人,接近全市的60%,其中城镇人口接近1000万人,城镇化率接近60%,200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000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70%左右。预计通过10年至15年的建设,地区生产总值超过全市生产总值的80%,集聚城镇人口超过2000万,城镇化率达到75%左右,形成“大马拉大车”的格局,促进大城市带大农村战略目标的实现。涪陵是1小时经济圈中的大卫星城市,在把整个1小时经济圈培育成“大马”的过程中,负有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而要担负起这一重要责任,涪陵区就必须将自己过去的发展作为参照系转变为把1小时经济圈中的主城各区及其他大卫星城市作为参照系,将库区区县作为竞争对手转变为把1小时经济圈中的主城各区及其他大卫星城市作为竞争对手,调整自己的发展思路,以更大的勇气、更快的步伐、更好的方法和更高的效率实现跨越式发展,在把自身做大做强的同时,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作者: AK_47    时间: 2010-8-17 19:10
第三,“经济中心的主要承载地和核心增长极”对涪陵区的新要求。重庆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发挥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带头作用,是****设立重庆直辖市战略目标之一。经济中心是一个城市经济的概念,把整个重庆行政区打造成为城市经济不现实,现在的主城功能又显然难以承担,只有通过重庆1小时经济圈建设,加快该区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特别是城市群建设,增强城市经济功能,聚集经济要素,成为主要的经济增长极,才能服务渝、川、黔,乃至整个西部,发挥经济中心的作用,而1小时经济圈则是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主要承载地和核心增长极。涪陵既是1小时经济圈中的大卫星城市,又是重庆市中部的大中心城市和三峡库区的大城市。这种集三重身份于一体的角色,决定了涪陵客观上已成为重庆市乃至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重点发展区之一。这就要求涪陵区必须走出一般区县的思维定势,从这一新的角色和新的高度来思考、规划和推进自己的发展,使自己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主要承载地和核心增长极中的重要极点,在增强1小时经济圈整体实力、促进库区繁荣与稳定、助推西三角经济发展、舞动长江巨龙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涪陵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对策

    根据构建重庆1小时经济圈对涪陵的新要求,我们提出如下新对策:转变观念,明确角色,调整思路,重点推进,跨越式发展。

    转变观念,是涪陵区面对构建重庆1小时经济圈谋求新发展的首要任务。一是要克服区县经济的思维定势,树立城市经济理念,把握城市经济内涵,确立城市经济主导产业,运用发展、管理城市经济的方法来筹划、指导和推进涪陵区的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二是要克服只把涪陵作为重庆市的一般区县、以及只站在重庆市中部区域来思考涪陵发展的思维方式,转而站在重庆1小时经济圈是重庆市的“大马”、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主要承载地”和“核心增长极”的特殊地位,以及完成大城市带大农村、西部大开发、舞动长江巨龙等战略高度来思考、筹划和推进涪陵的经济社会发展。
    构建重庆1小时经济圈赋予了涪陵以新的角色,这就是新型工业经济的主要承载者,现代服务业经济的主要承担者,优质绿色农产品的主要生产者,绿色休闲、疗养、度假的主要服务者。根据这一角色定位,其发展方向就是服务主城,辐射两翼,放眼西部、长江、全国和全球。
    《重庆市涪陵区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关于“两基地(新兴工业基地和优质特色农产品基地)、一枢纽(重庆市交通副枢纽)、两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和科教文卫服务中心)”的总体目标定位,是符合涪陵实际的,也是可行的。根据构建重庆1小时经济圈的新要求,我们应该深化对它的认识、适当调整和补充为“三基地(新型工业基地、优质绿色农产品基地和休闲、疗养、度假基地)、一枢纽(重庆市交通副枢纽)、两中心(重庆市商贸物流副中心和科教文卫服务副中心。)”
    重庆1小时经济圈的首要条件是1小时通勤。那么,交通建设就是第一个重点。《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已经将涪陵定位为“重庆市交通副枢纽”,而且,随着重庆1小时经济圈战略构想的提出,随着《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的出台,涪陵区作为重庆市交通副枢纽的地位也将更加凸显。因此,那种认为涪陵区是重庆市的交通“死角”、“孤岛”的看法,就是十分错误的,也是十分有害的。对“重庆市交通副枢纽的定位”,我们既不可动摇,也没有争论的必要。因为现在的问题,已经是全国范围的新的东-西干道、南-北干道建设催促涪陵枢纽的形成,涪陵枢纽建设的滞后(如涪陵火车站站大道未能及时贯通,火车站配套设施建设滞后等),已经制约了这些新的干道的建设和畅通。因此,摆到涪陵面前的迫切问题,一是动员一切力量,加快规划项目的开工建设与投入运营。二是根据1小时经济圈和《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提出、争取新项目的立项和实施。
    工业化是1小时经济圈形成的前提条件和动力,工业经济是1小时经济圈的主导经济。《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已将涪陵确定为“重庆市新兴工业基地”。构建重庆一小时经济圈战略的提出,《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的出台,不仅使涪陵新兴工业基地建设更加重要,而且要求在新型工业基地上下功夫,加快建设步伐,发挥更大作用。为此,我们一方面要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搞好工业园区建设,另一方面要有更开阔的视野,在承接主城产业转移和产业合作的同时,吸引全国的大集团和国际跨国公司投资涪陵,推动涪陵的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作者: AK_47    时间: 2010-8-17 19:10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1小时经济圈建设的基础。在1小时经济圈范畴下发展涪陵农业,关键是要树立起都市农业的理念,根据大都市对农产品的需求和涪陵实际,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在巩固发展榨菜、畜牧、蚕桑、苎麻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优质稻米、无公害蔬菜、花卉、观光农业等。要改变农业经营方式,实行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订单式生产,与主城和其他大城市建立稳定的供货关系。要大力发展农产品营销队伍,加强营销力度,把涪陵的优质绿色农产品及时销售到重庆主城和国内外的大城市中去。
    1小时经济圈也就是1小时城市圈或城市群,城市化是1小时经济圈发展的又一前提条件和动力。到2010年把涪陵建成50万人口大城市已是既定目标,1小时经济圈建设必然要求提速涪陵城镇化。推进涪陵城镇化,不仅要加大主城的建设力度,而且还要加大重点镇的建设力度,以便形成与主城相呼应的卫星镇,提高涪陵整体城市化水平。在注重老城改造的同时,加快李渡新区的发展。李渡新区的发展,一靠工业,二靠第三产业。因此,要把李渡新区定位为新兴工业区、新兴商贸区和科教文卫新区。要有意识地把工业、商贸、科研、教育、卫生、医疗项目引向李渡,以便加速李渡新区的建设和人口集聚。卫星镇建设,重点要摆在几大工业园区和交通干线上。为了与长寿形成在1小时经济圈中的互补关系,要特别重视涪长沿线的城镇群建设。为了带动长江南岸大部分区域的城镇化,建议开辟重庆主城-涪陵新庙-堡子-涪陵主城的新的快速通道,并向东南延伸到武隆白马与渝湘高速公路相连接;向东延伸到丰都与渝汉高速公路相连接,以促进沿线城镇群的形成和经济发展。
    1小时经济圈是经济高速发展区和人口迅速聚集区,当然就是消费需求的高速增长区。商贸物流发展是否与之相适应,将极大地促进或制约1小时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涪陵集1小时经济圈中的大卫星城市、重庆市中部的大中心城市、三峡库区大城市于一体,不仅在依托“一圈,带动两翼”中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在全国新的东-西、南-北交通干道体系中,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涪陵必须从这一新的坐标体系中来筹划其商贸物流发展。在商贸方面,要主动承接主城商贸业的扩散与合作,引进现代先进商贸企业和先进管理,将南门山-高笋塘商圈和滨江路商业带建设成为涪陵区的中心商贸区和商贸名牌。随着李渡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快速聚集,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迫切要求商贸业有相应的发展。对此,我们应有足够的认识,及早筹划,加快实施,尽早建成与李渡新区功能相配套的新兴商贸区。在物流方面,一要加快涪陵铁、公水立体交通体系建设,形成对内对外的快捷通达能力,二要加快涪陵火车站、汽车客运站、港口及其配套工程建设,形成快速的吞吐能力。三要引进、培育现代先进物流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形成高效的运营能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关键,教育是基础。在1小时经济圈中,主城是科、教、文、卫资源的密集区,涪陵等卫星城市则是其第一扩散区。构建1小时经济圈为涪陵等卫星城市科、教、文、卫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涪陵要抓住机遇,承接主城的扩散,加强与主城的资源共享与合作,发展科教文卫事业。
    科学技术方面,要根据涪陵在食品加工、化工、机电、农业、畜牧、制药、社会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优势,增加投入,完善机构、健全机制,与主城及其他大城市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重点企业等,进行人员交流、项目合作,联合攻关,多出成果。要主动为主城及其他大城市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提供实验推广基地,将其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加强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涪陵李渡科技园区建设,引进高新科技企业和先进管理经验,使之成为涪陵的科学技术孵化器。
    教育方面,在抓好基础教育的同时,要特别关注职业技术教育,这不仅是目前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要求,也是重庆市教育分工的要求。既然《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已明确将涪陵定位为“重庆市职业技术教育基地”,那么,我们的职业技术学院和学校就要加强对教师的选拔和培养,加强教学实验室建设和实验基地建设,加强科学研究,以名师、名专业、名科研、名学生、高就业率把涪陵打造成重庆市著名的职业技术教育基地。
    文化建设方面,要立足涪陵,依托长江师范学院乌江文化研究所,联合主城及其他研究力量,加强对涪陵特色文化的研究,以多种文化艺术形式和载体,打造涪陵文化名牌,更好地为现实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卫生医疗方面,要利用现有卫生医疗资源,加强与1小时经济圈中的著名卫生医疗机构、科研院所的联合与合作,培育名医生、名专科,名医院,提高卫生医疗水平,把涪陵打造成为重庆市著名的卫生医疗副中心。
    涪陵区立体气候明显,森林覆盖率高,历史特色文化厚重,是休闲、疗养、度假的最佳选择。2006年高温酷暑期间,到大木林乡休闲、度假、疗养者络绎不绝,客房暴满;要求到大木林乡投资建设休闲、疗养、度假设施者与日俱增。随着1小时经济圈建设的推进,这种情况还将进一步加剧。这实际上已经给予了我们的决策者以重大信息:应该把涪陵区建设成为重庆市的休闲、疗养、度假基地。因此,对于适合建设休闲、疗养、度假基地的大木林乡、武陵山乡等,应该及早明确其发展方向,高起点规划、高起点建设,以避免自发的低起点的建设对资源的浪费和破坏。
作者: AK_47    时间: 2010-8-17 19:10
参考文献:
    1. 孙黎明 ****提出:15年打造重庆“1小时经济圈” 重庆商报2006年12月20日06:57  
    作者简介:李乾德(1946-),四川武胜人,1970年毕业于四川财经学院,现为重庆市委党校经济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经济学
作者: canghai    时间: 2010-8-17 19:48
没啥新意!!!!!!!!!
作者: 武陵妹    时间: 2010-9-13 14:40
据偶所知,楼主的文章发表于2007年4月,是第一篇阐述一小时经济圈对区县的影响及其对策的原创文章。后来涪陵区社科联课题组、涪陵区政协调研组、及其他人的文章都是以它为母本的哈!




欢迎光临 经典重庆 (http://bbs.jdcq.net/)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