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美图库!!
查看: 391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城口县] 【我的扶贫故事】从城市再回农村 只为撑起这个“家”

[复制链接]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6-7-1 17: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重庆商务网,重庆电子商务第一网!

登陆享受更多浏览权限哟~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入驻经典

x
【我的扶贫故事】从城市再回农村 只为撑起这个“家”
2016-07-01 09:21                                                                                                 来源:新华网                                                                                                                         我要评论0                                                 扫描到手持设备



                        
字号:                                                                                                       
                                         

作者:滕世雄
工作单位:城口县民政局
推送单位:zg城口县委宣传部
分享到

带头整治居住环境
分享到

慰问困难群众
分享到

走访贫困户
分享到

深入田间地头与贫困户交谈
我在大巴山里的农村长大,2000年参军入伍,退伍后组织安排我在一个乡镇做农村工作,2009年调到县民政局,我的工作和生活从农村走到了城市。
去年8月,我被组织选派到河鱼乡高洪村担任第一****及驻村工作队长,让我的工作生活又回到了农村,注定要与高洪村这个“家”结下不解之缘。
“白+黑”探访群众,初识这个“家”
一个艳阳天的清晨,我背上行囊,离开熟悉的地方,踏上扶贫征程,来到这个陌生而又熟悉的“家”。走进高洪村,映入眼帘的是大山沟壑、土地贫瘠、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然而,这个自然条件极端恶劣的小村庄,如今却成了我耕耘的沃土、心灵的牵挂、新“家”的归宿。
面对这样的现实,我没有退缩。及时调整心态,转变角色,多少个日日夜夜,无数次忍饥挨饿,如今历历在目。无数次的入户走访,现熟知“家”中的4个村民小组,耕地767亩,人口134户、470人,对“家”中32户、135人的贫困原因及产业情况更是“了如指掌”。
伍伦学,是我“家”贫困成员中的一员,现年60岁,身患残疾,两年前,他唯一的孙子伍自垚检查患有白血病,治疗花光了他家的所有积蓄,并且债台高筑,他的儿子伍应秋因借钱为儿治病被洪水吞噬,意外死亡,更让这个贫穷的家庭雪上加霜。伍老一家居住在海拔1000米的高寒山区,一家人靠“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传统农业生活。为了“不让一个贫困户掉队”,那天,我和驻村工作队员一道,沿着蜿蜒崎岖的山路,走到伍老家,一探究竟,拉拉家常,让他融入“脱贫大军”。
走进屋,太阳光通过屋顶的漏洞散洒在内室,繁星点点;土木结构的屋内灰尘在阳光的照射下,放肆飞溅;伍老坐在墙角,我心里知道他的痛和苦,用什么话题能让他把我当“家人”呢?我在他身旁座下,介绍了到他家来的目的,随后开始与他拉家常,倾听他的痛苦,同时,请他把想发展的产业,房屋怎么改造都说出来,我详细记在笔记本上。此刻,让我感受到“只有真正把群众当成家人,坐在同一条板凳上,缩短心与心的距离,才会赢得群众的支持和信任。”
当天,我下山回到宿舍天已黑,吃了一桶泡面后,将伍老家的“明白卡”、“作战计划”等资料进行完善,不知不觉夜已深,夜虽深,但我深知,作为第一****要与“家人”打成一片,建立彼此间的信任和深厚感情。
如今,伍老的新家在村委会旁集中安置点开工建设,每次遇到时,他都面带微笑的说到:“滕****,为了我们这个‘大家庭’你辛苦了”。
“上+下”协调联系,改变这个“家”
“老尤,下街赶场的吗?”
“不是,到大店村去买洗衣粉的。”
进村那天,老尤的回答让我吃惊,难道村里基础条件这么差,买包洗粉都要去别的村买?
通过实地走访,我发现,村里不仅网络信息闭塞,而且就连一个便民商店,村医疗卫生室都没有,村民生病感冒还得走2个小时的山路去别的地方。同时,全村经济产业落后,还是以传统的种养业为主,主要经济来源靠劳务输出。此外,村容村貌、群众精神面貌、卫生环境急差,人畜混居,露天厕所,污水横流,家什、柴火乱堆乱放,村庄“差、乱、脏、臭”现象较为严重等等问题。
面对这些下情,我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一方面,向派出单位求援。积极协调电信公司、移动公司,新建了基站和发射架,解决了通讯信号覆盖、无宽带网络的问题,为发展 “互联网+”电子商务及村民网上学习提供必备的网络环境支持;同时,还设立了“民政慈善爱心超市”和便民服务店,为爱心人士和爱心企业为本村困难群众捐款捐物搭建了一个服务平台。“现在需要点酒水、佐料和日常生活用品不再跑到几公里外去买了,买东西方便多了。”村扶贫义务监督员曹会祥说。另一方面,争取其他部门支持。落实了公路、退耕还林、村级阵地、村卫生室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施了山地鸡3000只、中蜂400桶、前胡150亩、党参500亩、猪苓60亩等“短平快”项目和长期增收项目。
“内+外”转变观念,发展这个“家”
这个“家”,许多人听天由命,消极悲观,缺乏信心和勇气,把希望寄托于“老天爷”风调雨顺;依靠国家支持,救济的“等靠要”思想严重,存在“红眼病”,视吃救济、拿补贴为理所当然;观念保守,不愿接受新技术,甘愿受穷。由于劳动力素质低,只能从事简单或者低收入的生产活动,收入水平低,自身难以脱贫。
比我大三岁的贫困户黎成祥就是一个例子,妻子生下一儿一女两个孩子后跑了,他拖着一家三口挤在不足20平方米的土墙屋子里,典型的“你急他不急”的“家人”,没有文化、没有一技之长,并且懒惰思想非常严重,加之两个孩子在本村上幼儿园,无法外出务工,这些都是摆在眼前的现实问题。我从解决住房入手,引导、督促他自己投工投劳修建房屋,从房屋面貌改善到室内物品摆放,起床叠被子等都是我到他家的必“查”项目。“滕****,你太细心,人家铺盖折没折你都要去看一下,像家中的主妇。”老支书杨兴怀妻子说。
我通过树立贫困户李福全自立更生、脱贫致富的先进典型,利用榜样的力量为他引路,激发他主动脱贫的内生动力,实现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如今,黎成祥已住上三室一堂的砖混结构新房,室内外卫生也较以前有很大的改变,新发展中蜂8箱,退耕地里也栽上了干果,将以前撂荒的土地种上了中药材。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锁定目标,一如既往地与高洪村这个“家”里的人们一起不等不靠、坚定信心,积极向贫困宣战、向脱贫进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发布商机信息及企业宣传推广--请移步注册重庆商务网!!
快捷入口:给经典重庆客服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驻经典

本版积分规则

连接招租|手机版| ( 苏ICP备13006526号-1 )

GMT+8, 2024-6-16 19:40

  • 欢迎关注重庆发展,多发帖多回帖才能持续保持帐号活力哟!请不要发表任何政 治,领 导,官 员,人 事及其它违法违规类言论,以免帐号被封禁。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经典重庆旗下网站 | 24小时客服:13424176859 308675020

爱重庆,爱上经典重庆! 爱重庆,就上经典重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