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陆享受更多浏览权限哟~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入驻经典 
x
在到达重庆城以前,嘉陵江与长江的流向,一个是从北向南,一个是从南向北。奔流过北纬29度3这个刻度,两条江遇到同一座山脊的阻挡,便都向东折转了方向,此时两条大江虽已尽在咫尺,但在汇流前也只能沿着那条山脊的走势在低丘间继续切出各自的河道。山脊长25里有余,西高东低,在其低缓之处,长江已终于能够将其剖开,于是在山脊的最东端,两江汇流。
两江包夹那条山脊所形成的狭长半岛,便是重庆母城筑造之地。之后重庆的扩城步伐,也是沿着那条山脊向半岛的腹地逐渐纵深。可以说,这条山脊含两江奔流之神韵,合先辈筑城之毅力,是巴人的脊梁,是城市的龙脉。其他城市的东西中轴线,多是一条宽阔的干道,而重庆城的中轴,则是这条山城龙脊,这条山脉使重庆城具有着丰富的地貌形态,这种独特的地理个性,深入存在于重庆城的每一个基因之中,影响着这里的一切。
山城龙脊自西向东,端头可溯至华岩。华岩湖四周的小山丘,就像是龙脉的胚芽。华岩因华岩寺而为人所知,这座川东名刹经清朝年间的扩建逐渐发华岩展,现已声誉远播,规模恢弘。山城龙脊从这里发端,可谓龙脉甚灵。山脊的轮廓从华岩萌发,蛰行6里,逐渐隆起,人称凤鸣山,至此这条龙脊开始正式以山为名。
自凤鸣山后,山脊以一段北北东走势经马家岩,在平顶山开始便一路往东,平顶山是山脊西端的制高点,海拔420M,也是城区里最高的地方,山顶平坦无尖顶,因此得名。嘉陵江自北向南流到这里,正是遇到了平顶山才不得沿着其山势往东折转。平顶山山顶与嘉陵江江面的距离仅为数百米,而高差却达250米之巨,这样的地势使得平顶山突兀于沿江地带,与4公里之外的歌乐山东西对峙。这两山之间,正好夹着一块相对平坦开阔的地方——沙坪坝。
沙坪坝的得名,同样与其依靠的这方山水息息相关。嘉陵江遇到了平顶山在此折转,久而久之冲刷出一片较为平坦开阔的沙坝地带,“沙坪坝”因此得名,其形成历史已数百万年。沙坪坝背山靠水,风水上佳,为热闹繁盛之地已久。由于东有平顶山这个天然屏障,沙坪坝通往母城的两条陆路,都是顺着山城龙脊延伸:一条是从山脊北侧沿江而行,一条是从山脊南端翻山越岭。出入城区的两条路在平顶山脚下分岔,这个分岔的地方,叫做小龙坎。明清时期,人们逐渐对那条山梁有了龙脊之称,由于山势高差自平顶山向西南方向逐渐趋缓,山脊在这里被叫做“小龙”,山势开始转折的这个地方也因此得名“小龙坎”。小龙坎因其地理条件,成为沙坪坝的交通咽喉,从小龙坎上到平顶山顶,可以俯瞰整个沙坪坝,也可以看到嘉陵江一路东去。
山城龙脊在嘉陵江一侧多为峭壁,高差悬殊,从江北对岸看来,整条山脊就像一幅巨大的屏风竖立在嘉陵江边。由于陡岩耸立,这一段山脊沿线的地名也反映出这一点:红岩嘴、虎头岩等等,并且独特的地势也让这些地方成为历史的落脚点。
上个世纪的一场风云际会,使红岩村蜚声中外,红岩村便是坐落在红岩嘴。山城龙脊在这个地方以近乎垂直的角度高耸形成岩壁,由于其红色页岩成分,得名红岩嘴。跟其地质构成一样,红岩随那段中国革命史鲜明地保持着红的本色,成为山城龙脊最为有名的一段。
虎头岩是山脊中另一个陡峭的地方,由于山体在这里形如虎头探出得名。虎头岩也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由于地势雄峻不易察觉,加之偏于母城之外可避敌机,抗战时期这里成为很多内迁机构的驻地,如新华日报、交通银行、农业银行等等。虎头岩是主要的人防警报中心之一,每年6月5日,这里都会拉响防空警报,提醒后人勿忘日机空袭的市难国耻。
(待续)
[ 本帖最后由 cquxiefei 于 2008-11-20 08:54 编辑 ]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