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享受更多浏览权限哟~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入驻经典 
x
新华社重庆8月29日新媒体专电(记者周凯、张琴、王晓磊、赵宇航)抗日战争期间,尽管国家遭受灾难,但是生活仍要继续。在陪都重庆,逢重大节日,群众会举行各种体育、文化活动,对抗战胜利充满信心和乐观。 当时,西式婚礼在中国受到欢迎,重庆举行了多次集体婚礼,部分外国使节、军政要员参加,为几十对新人祝福,场面十分隆重。“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无数有志青年踊跃参军、奔赴前线,多少恋人就此一别,在战火硝烟中,上演了一幕幕感人悲壮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封70年前写于战地的情书。1944年,抗战老兵曹越华在收复密支那战役的战壕中,用英文向恋人王德懿倾诉思念、爱慕之情。 王德懿将这段话翻译成中文:亲爱的,答应我吧,回应我曾经苍白的青春。我将回报给你最倾心的微笑和任何风浪都无法剥落的温柔。我们将在黄土地上筑一座小小的城堡。守着炉火听杜鹃绽放的声音…… 如今,曹越华、王德懿夫妇已97岁高龄,住在草木葱茏的重庆南山上。尽管记忆力明显减退,但是回忆起艰苦的抗战和跌宕的爱情,两位老人记忆开始清晰: 1918年9月18日夜,曹越华出生在川东邻水县一个书香门第,父母为他取名“月华”。谁知13年后,他的生日却成了“九 歎”国耻日,他愤然把名字中的“月”改成了“越”,表示要像越王勾践一样卧薪尝胆洗雪国耻。 由于日寇入侵上海,复旦大学于1937年辗转西迁“陪都”重庆。1938年,曹越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成为复旦内迁后招收的第一届学生。在日军残暴的重庆大轰炸中,曹越华多位师友遇难。1943年夏季,中国军队急需大量懂英语的知识青年入伍,曹越华毅然投笔从戎,25岁的他随即飞抵昆明,分配到昆明西郊的炮兵学校担任翻译。 在一次西南联大的学生聚会中,曹越华与王德懿相识,两人一见钟情。“她妹妹是西南联大的,妹夫程礼君是我的同学,也在昆明当翻译。他妹夫喊我到那边去耍,然后我们就这么认识了。”曹越华回忆说。 1944年7月,曹越华被派往印度,参加驻印军反攻滇缅的战斗。由于任务紧急,曹越华来不及向王德懿告别。在攻克缅甸重镇密支那的前夜,倾盆大雨彻夜未停,四周枪炮齐鸣,头顶子弹横飞。曹越华百感交集,在战壕中写下了这封情书。 1945年8月,曹越华所在部队准备开赴华南,行至贵州便传来日本投降的消息,全师官兵欢声雷动,泪飞如雨。随后,曹越华赴昆明寻找王德懿,年底两人回到重庆结婚。 由于参加过滇缅抗战,在建国后的历次“运动”中,曹越华、王德懿历经磨难。但经历过战火洗礼的爱情坚如磐石,两人共同度过了那段艰难岁月。改革开放后,曹越华长期在重庆一家研究所从事科技信息、资料翻译工作,在专业刊物上发表的英、俄、法译文上百万字,并有专著出版。由于工作敬业,退休后曹越华还被单位返聘了15年,直到75岁才真正退休。晚年,二老坚持读书看报、生活充实、精神乐观,曹越华还坚持用足球锻炼身体。 70年相濡以沫、历经风雨,曹越华、王德懿夫妇曾被公选为“重庆最佳恩爱夫妻”。曹越华写给的王德懿情书至今依然保存完好,诠释着爱情的真谛。(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