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师傅工作细心手巧
丰都新闻网讯 (记者 孙樱芮)二三十年前,裁缝行业还炙手可热,掌握了这门手艺,在别人眼中就算得上是衣食无忧了。而缝纫机,成为老一代人最熟悉的物件之一,也是国人的“三大件”之一。现如今,做这项老行当的屈指可数。在沙湾路的小巷里,隆承柏已当了40多年的裁缝,今年他64岁,却仍旧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 坚韧不拔勤学缝补手艺 在沙湾路小巷的黄角树下,一架老式缝纫机和修补鞋子的机器紧挨着,两架机器的中间便是裁缝师傅的“工作间”,隆承柏的小裁缝店就在巷子路口。 走近便看到,隆师傅鼻梁上架着老花镜,正在缝纫机前卷裤边儿,两眼专注地盯着缝纫机上的针线,双脚快速地踩着踏板,轻松麻利的干着手中的活。 看到这位头发还黑黝黝的裁缝师傅,忍不住上前和他攀谈起来,得知这位裁缝师傅名叫隆承柏,18岁就跟亲戚学裁缝,当时这门手艺很“吃香”,在农村是个不错的门道。刚开始学习并不容易,通过勤学苦练他终于掌握了缝纫技术,做衣服、背带裤、制棉袄等都是他的拿手活儿。 在他的老式缝纫机右手边放着拆线刀、皮尺、剪刀等工具,左边放置着一台补鞋机器,缝补鞋子是后来自学的,隆师傅说道。 上个世纪,他在新城、镇江干过20多年,那会儿在镇江场上做衣服,还得拿布票,工资一块二一天,隆师傅说:“除了种近五亩的农田,在农闲时节就当裁缝。直到2005年,就在这个小巷子路口‘扎根’,一做又是十年。” 心地善良顾客眼中的好裁缝 做裁缝最讲究的是“心灵手巧”,隆承柏告诉记者,掌握这门技术不仅要靠天分,勤学苦练也很重要。以前做衣服没有这么多机器设备,针线活是最基本的本领。现在年纪大了,眼睛有些花,但“穿针引线”这样的手艺活儿是没有问题的。 谈话间,来了一位中老年顾客,“帮我把孙子的裤子补到啊!娃儿调皮玩耍的时候遭擦破了。”隆承柏微笑着接过周女士手中橙色的儿童裤子。“这个洞可以用花贴补哟,但是考虑到是男孩子,隆师傅剪了一小块颜色相近的布料拼接在了洞口底下。”他坐下来细心地开始翻转着手中的裤子,缝补起来。 天空飘起了小雨,隆承柏并未在意,他仍旧做着手中的活。 在一旁的吴婆婆夸赞道:“这个裁缝师傅很有耐心哟!不管天晴下雨都在这摆摊!”婆婆也是这里的常客了,经常来给衣服、裤子换拉链。 隆承柏每天早上8点就会准时上班,下午6点多下班,是标准的“八小时工作制”。他的收费也很“通情达理”,遇到老弱病残的顾客,他会主动少收别人的钱,小修小补的一般只收2-3元。 生活快乐利润微薄但很充实 “平时一天有20到30个顾客,虽然赚的钱不多,但总感觉日子过得很快,也很充实,冬天相对较忙一些,但都没有帮手,以前教过7、8个徒弟,现在都改行了,仍在做裁缝的也寥寥无几。”隆承柏告诉记者,两个孩子都在上班了,让他休息,但这个老手艺做久了还是舍不得放下。 隆师傅指着身后的一桌象棋说道:“这是自己带来的象棋,年轻的时候喜欢打乒乓球、篮球,现在上了年纪,就喜欢和退休老师、工人一起在空闲的时候下象棋”,既是一种小娱乐,日子过得很实在。“我不喜欢打麻将,坐久了会腰酸背痛的。下班后,我会和老伴一起逛街散步,老年生活不会太单调。”隆师傅满脸笑容地说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