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美图库!!
查看: 36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千手观音缺失的手指到底是啥样?用3D成像技术问古人

[复制链接]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5-6-15 12: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重庆商务网,重庆电子商务第一网!

登陆享受更多浏览权限哟~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入驻经典 

x

千手观音修复后的手。 见习记者 谢智强 摄

修复后的千手观音造像。 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千手观音有多少只手?”

  在大足,答案几乎无人不晓:“1007只!”

  数字怎么来的?大足民间流传着一个故事: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千手观音重新贴金。一位僧人负责监工,工匠每贴完一只手臂的金箔,僧人就往桶里丢一根竹签。完工后,僧人把竹签倒出来一数,正好是1007根。

  然而,这个流传了上百年的说法,在实施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时,发现是错的。

  数手

  千手观音只有830只手?

  原来,佛教中的“千手”是虚数

  “经过科学测量,千手观音一共有830只单独的手臂。”

  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项目负责人,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詹长法告诉记者,这是他们运用考古探方原理得出的最终结果。

  所谓考古探方,是指将考古发掘现场划分为同样面积的若干个正方形,以保证对考古遗迹的清理更精确、更彻底。专家团队首先将立体的千手观音“平面化”,运用近景摄影,把529张千手观音的局部照片拼接起来,得到一张完整的千手观音正面图。然后再把这张图划分为9行11列共99个方格,并为每个格子里的手臂编号,最终数出830只单独手臂。

  这是不是说千手观音名不副实?詹长法表示并非如此。“佛教中的‘千手’只是虚数,表达观音手臂众多,佛法广大,并不是真的有1000只手。大足石刻千手观音所谓的1007只手,也并不是准确数字,而是民间传说。”

  他说,传统的观音造像只要雕出32只或48只手臂,就可以称“千手观音”。此外,在宝顶山千手观音的头冠和手持法器中,还有数十尊小佛像。加上他们的“手”数量,千手观音的“手”总数也超过了1000只。

  画手

  缺失的手指到底啥样?

  用3D成像技术问问古人

  830只手臂,3840根手指,这是专家团队数“手”数出的最终结果。可是这3840根手指中,却有3015处残缺,近半数指尖破损,三分之一的手指缺少1—2个指节。

  这些缺失的手指,原来到底啥样?专家团队决定:问问古人!

  他们问的载体是三维激光扫描图像。千手观音的三维激光扫描图像精确到50微米,记录了千手观音每一根手指的长度、每一件法器的形状,甚至每一片金箔翘起的角度。因此,三维激光扫描图像可以代替真正的千手观音进行模拟实验。

  在千手观音修复中,最重要的线索来自于千手观音的历史照片、佛教手印(即双手手指所结的各种姿势)规制,以及残余手指的几何参数(手指形态、粗细、弯曲角度等)。参照各种资料和千手观音造像主尊另一侧的对称手,专家团队制成3D虚拟图的手指样式,“嫁接”到千手观音的三维激光扫描图像上,观察效果。

  “如果虚拟的手指姿势优美,风格统一,就是古人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如果手指指节看起来很别扭,又找不到对称手,就意味着古人否定了我们的修复想法。”大足石刻研究院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陈卉丽说。作为千手观音石质修复组的组长,从2011年7月正式开始修复以来,她参与了近千次类似的“对话”,其中最长的一次超过1年。缺失最为严重的近400根手指形状都是这样一一“问”出来的。

  补手

  “内伤”太多怎么办?

  特制液体“补钙”,轻质材料当“骨架”

  千手观音缺失的手指形状确定后,就要进入补形阶段。这时,问题又出现了——X光照射的结果,表明千手观音的手大多有“内伤”,非常脆弱。由于金箔覆盖,部分石质内部的裂痕被遮挡。即使手指补形完成,手掌也随时有可能断裂。

  怎么办?专家团队决定,先想办法加固脆弱的石质部分,让“内伤”愈合,再进行修复。

  最初,专家团队选择了装修中用于防水的丙烯酸乳液对雕凿千手观音的岩石进行加固。但宝顶山地区的湿度很大,水溶性的丙烯酸乳液达不到预期效果,加固部分很快又开裂,一番辛苦付诸东流。

  此时,工程技术负责人敦煌研究院研究员段修业建议,用特殊配方的砂岩加固材料灌入石质裂隙,填补缺损空间,同时为石质“补钙”,起到加固作用。该方法曾用于敦煌石窟保护,取得较好效果。令人欣喜的是,这种“液体钙”在大足石刻同样表现出色。虽然千手观音因病害缠身,十分“虚弱”,仅加固一根手指就需要4-5天的反复作业,但通过这种方式,其“内伤”最终得以愈合。

  在修复时,为了尽量给石质手臂和手掌减轻负担,专家团队决定沿用古人的修复思路。“在文物修复中,聆听古人的声音非常重要。”詹长法说,古人的修复是在实践中摸索的结果,虽然由于技术限制,修复算不上完美,但方法往往最接近当地实际,值得参考。

  在千手观音以往的修复中,古人为了轻便且易塑形,多采用楠竹缠上黄麻当“骨架”,外部再用泥包裹。但当时因为条件限制,古人并不知道楠竹中含有盐分,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盐分会很快析出,结晶后极易导致泥塑破裂。于是,专家团队在沿用这一思路的同时,将楠竹去除盐分,再用作单个指节的“骨架”。而需要连接多个指节的,则用现代的轻便的碳纤维材料。塑形材料统一采用经过调配的石粉砂浆,既保证了粘合性,又比泥更防水。

发布商机信息及企业宣传推广--请移步注册重庆商务网!!
快捷入口:给经典重庆客服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驻经典  

本版积分规则

  • 欢迎关注重庆发展,多发帖多回帖才能持续保持帐号活力哟!请不要发表任何政 治,领 导,官 员,人 事及其它违法违规类言论,以免帐号被封禁。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经典重庆旗下网站 | 24小时客服:13424176859 308675020

爱重庆,爱上经典重庆! 爱重庆,就上经典重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