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享受更多浏览权限哟~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入驻经典 
x
在美国本土获得巨大盈利、估值超过八十亿美元的Uber在中国市场并不好过。与强劲对手滴滴陷入价格战一年,损高达十亿美元。Uber方面表示,暂时不会退出这场融资战,否则可能会被挤出市场,但将通过更有效的支出部署打败滴滴。但是,连续的亏损Uber又怎样支撑呢?滴滴作为本土化厂商自然有着一定的优势。 
就产品自身而言,滴滴出行则由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在2015年情人节合并而来,从打车起步,目前已经发展成出租车、专车、快车、顺风车、代驾、巴士、试驾等七条产品线,覆盖全国超过400个城市。而Uber在内容上却比较单一,仅有的打车功能已经不能够适应所有用户群体。 就地域而言,与Uber相比,滴滴更加本地化。滴滴从打出租车业务起家,最初只能作为出租车司机的辅助工具存在,所以采用了抢单机制、鼓励预约、手动加价等做法,而随着长时间的完善,使滴滴打车发展至多个领域。而且,滴滴的界面和交互更符合中国用户的操作习惯,支付方式更多样,业务线多、能够满足用户各类需求等等。 在运营方面,滴滴目前已经与市面上大多数的汽车租赁公司达成合作,甚至由滴滴统一招聘和派遣司机,从而提高供给总量和供给的服务质量。而且,滴滴企业客户的表现也要优于优步;此外,滴滴的平台效应,也对吸引用户和留存用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就政策而言,作为土生土长的滴滴而言,自然有着一定的优势,当官方在选择阵营的时候,肯定会选择土生土长的滴滴快的,而不是从外国归化的Uber,政策上受到的阻碍往往不是一些改变所能撼动的。不管特拉维斯多么希望Uber中国能本土化,但Uber始终来自国外,这是永远无法被改变的事实。 综合来看,中国人多,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中国的打车行业是块巨大的馅饼,各类打车软件的火拼力度只增不减。而就目前打车行业中的两个龙头老大滴滴打车、Uber而言,滴滴打车作为本土的产业,自然有着一定的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