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美图库!!
查看: 8884|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身为重庆人 你还记得哪些消失的重庆味道

[复制链接]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6-6-20 21:1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重庆商务网,重庆电子商务第一网!

登陆享受更多浏览权限哟~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入驻经典 

x
晃眼之间,直辖后的重庆已走到了第19个年头。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19岁的重庆都是当下最具活力的中国城市之一。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重庆正变成我们熟悉又陌生的城市,一些具有浓厚重庆味道的城市符号也逐渐消逝。    码头文化

点击图片查看下一页


    重庆是一座山城,也是座水码头。朝天门码头、嘉陵码头、东水门码头等地船来人往,成群结队的搬运夫肩挑背扛,喊着响亮的号子。独特的自然环境以及千百年的风雨历程,重庆人塑造了属于自己的“码头文化”。
    如今,码头上的吆喝声和繁忙景象已然不在,取而代之的是新兴的现代化港口。那些由码头而产生的文化也逐渐淡去,但老码头与曾在码头上发生的事、工作的人却永远存在于历史长河中。这些珍贵的影像、珍藏的记忆不应只存在于博物馆中,而应进入每个重庆人的心里。
    十八梯
    梯坎是重庆特有的风景,爬坡上坎也成了老重庆人的生活方式,十八梯就是重庆的老记忆。
     十八梯位于重庆渝中半岛较场口,是一条连接重庆上半城和下半城的老街,把山顶的繁华商业区和山下江边的老城区连起来。通道全部由石阶铺成,这里的每一步梯子、每一方石块,都留着岁月碾过的痕迹,虽不是历史文化遗迹,但却是最具浓郁巴渝特色的城市符号。
    如今的十八梯两旁老旧房屋墙面上几乎都喷着“拆”字,有的已经被夷为平地,剩下仅有的住户和商户还在坚守着,很快,也将最终消失。
    山城棒棒军
    重庆城出门就爬坡的地形,孕育了一个特殊的行业——棒棒。这个在“黄金时代”一度达到40万人的群体,几乎挑起了半个重庆城的建设。早些时候方言电视剧《山城棒棒军》的播出,让“棒棒军”的故事流传开来。
     曾几何时,走在重庆的街头巷尾,成群结队的身着旧蓝衣裤、脚蹬军胶鞋、手提绑绳、肩挑扁担的人处处可见。他们在码头上挥汗如雨、肩挑背扛地为过往的船只装卸货物,或者走大街穿小巷,帮人提点东西,搬点重物,以此养家糊口。
    随着物流服务行业不断兴起,城市轨道交通越来越发达,孕育“棒棒”的土壤正在变得日益贫瘠,棒棒的人数在急剧减少。你是否许久都不曾看见过他们的身影?
    吊脚楼
    还有多少人还记得老重庆的吊脚楼呢?洪崖洞虽然还提醒着人们最初吊脚楼的模样,但却远不及当年的风味。  
    老重庆的吊脚楼,是用杉木、楠竹等最廉价的建筑材料,以穿逗结构和捆绑方式搭建,他们参差或并排地矗立在陡坡、峭壁、悬崖之上,大都一面临街,一面依山或傍水,窗外是最美的风景线。它们简单暴力的建筑方式看似简陋而弱不经风,却能牢牢地屹立数十年,长长久久地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当然在如今,很多新式的吊脚楼一一修建了起来,他们更加牢固更加华丽,却不及老式吊脚楼那一梁一柱上都刻满了故事。吊脚楼虽然无法逃避消失,但这浸透着劳苦百姓艰辛的捆绑式房子,不仅体现了人与自然抗争和人与自然的充分默契与配合的辩证关系,更体现了它是具有山城特色的民居建筑,它们是永恒的历史标志。
    轮渡
    1938年1月1日,重庆主城的轮渡开航,第一条航线是储奇门至海棠溪。从此,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轮渡成为了市民过江的首选交通工具。
    到上世纪80年代,重庆轮渡迎来最辉煌的时候:共有轮渡近40艘、过江航线多达19条。每天轮渡从早上5点多开航,大概10分钟发一班,直到晚上10点最后一班轮渡才收,平均每天乘客量超过10万人次。
    如今,重庆境内已建起近一万座大小桥梁,被誉为“中国桥都”。渐渐地重庆市民选择了从桥上过江渡水的捷径,习惯了坐着公交车从桥上到达对岸的生活方式,曾经人声鼎沸的轮渡码头冷清下来,很多轮渡航线几乎无人乘坐只得停航。轮渡——这条江上的路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
发布商机信息及企业宣传推广--请移步注册重庆商务网!!
快捷入口:给经典重庆客服留言
2
 楼主| 发表于 2016-6-20 21:14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查看全部内容 登录 | 入驻经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驻经典  

本版积分规则

  • 欢迎关注重庆发展,多发帖多回帖才能持续保持帐号活力哟!请不要发表任何政 治,领 导,官 员,人 事及其它违法违规类言论,以免帐号被封禁。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经典重庆旗下网站 | 24小时客服:13424176859 308675020

爱重庆,爱上经典重庆! 爱重庆,就上经典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