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享受更多浏览权限哟~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入驻经典 
x
“名家看黔江”采风团走进濯水古镇。新华网发(汪学金摄) 新华网重庆9月28日电 9月21日至23日,由黔江区旅游局主办、区文联协办,由中国作协党组原副****、中国散文学会会长王巨才先生带领的来自北京、重庆、江西等地的“名家看黔江”采风团一行20余人相约走进黔江进行集体采风,与黔江开启一场甜蜜相约。 在为期三天的走访中,“名家看黔江”采风团一行先后辗转于黔江“芭拉胡”景区,蒲花暗河、濯水古镇、小南海景区、板夹溪十三寨以及武陵仙山等地观山戏水,为文学创作采集素材,蹙眉深思间,诸多散文、诗歌作品在心中得以酝酿、成型,大有喷薄而出之势。 山水相依 移步易景 看原始森林,逛百年老街,吹秋日凉风,品美味山珍,听“廪君与盐水女神”的美丽传说……连日来,“名家看黔江”采风团一行晨出暮归,遍访黔江山水,用散文和诗歌的方式,一个新黔江形象依稀出现在采风团成员的脑海中。 21日上午,在金冠酒店二号厅内,《散文家》黔江创作基地授牌仪式在此隆重举行。当天下午,“名家看黔江”采风团一行头顶烈日骄阳,前往芭拉胡景区探秘,纷纷沉醉于回音坪、石林广场和惊险刺激的玻璃栈道中。 “水清鱼读月,林静鸟谈天”,曾几何时,这种只能在电视里领略的意境,在黔江却随处可见,令“名家看黔江”采风团成员唏嘘不已。在蒲花暗河景区,采风团一行体验了一场“三天两夜”的时空穿越之旅。暗河内,天生三桥、天眼、精美的石壁……天然奇观、世所罕见,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人啧啧称奇。 青石街道曲径通幽,民俗风情直抵眼眸。22日上午,采风团一行穿梭于古镇中,浓郁的徽派风格土家吊脚楼完美融合,古典中更显独特。“茂生园”、“宜宾栈”、“光顺号”、“同顺治”等商号与多个染房、酿房、刺绣坊等手工业作坊,仍保持着最初的风貌,古镇山水相依、移步异景,令人叹为观止。 夜幕降临时分,漫步在古镇风雨廊桥上,行人、游客三五成群,两岸青山倒映,身后和风徐徐,身临其境、浮想联翩。廊桥横跨于滔滔不绝的阿蓬江上,长303米、宽5米,分为桥、塔、亭三部分,回廊斗拱、气势非凡,高大雄伟的建筑风格让其“亚洲第一风雨廊桥”之谓名副其实。 提笔挥墨、欣留墨宝。新华网发(汪学金摄) 条分缕析 言简意赅 对外地朋友而言,秘境黔江不仅能让你近距离与水亲密接触,而且能让你感受一年四季不一样的美景。尤其是春天摇曳的绿柳、夏天盛开的荷花、秋天纷飞的落叶,冬日扑鼻的梅香等,别有一番风味。 “漂流一江春水,欣赏百里花篮,畅游千年古镇,穿越一寨峡谷。”22日下午,“名家看黔江”座谈交流会在濯水古镇芭茅岛酒店二楼会议室内隆重举行。会议之初,工作人员就以此为脉络,向采风团一行详细介绍了濯水古镇争创5A的规划和思路,并请求采风团不吝赐教,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回应。 “濯水古镇创5A有总体规划,有方案设想,虽然起步较晚,但起点较高,而且区委、区zf的决心和推进力度都很大,其发展潜力无穷。”座谈会上,首次来黔的散文巨匠王巨才先生对濯水旅游规划予以了充分肯定。 同时,王巨才也提出了中肯的建议。他认为,芭拉胡景区因之野生腊梅众多,可对其面积及株数进行统计,并于冬春时节策划“踏雪赏梅、兰亭集会”等主题系列活动,变旅游淡季为旅游旺季。 “黔江有青山绿水,有美好人民,如何对古镇进行精准定位,并留住区内外的过夜游客,在宣传营销方面显得尤为重要。”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邱华栋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道。 短短两个小时的座谈会,与会采风团成员纷纷表示:濯水古镇在对外宣传时必须突出自己的特色,发挥资源优势,着力打造唯一性和不可比性的产品,留住过夜游客,唯有如此,濯水旅游方能大有可为。 笔耕不辍 大美黔江 座谈会结束后,应主办方工作人员的盛情邀请,与会的部分作家纷纷放下了手中的铅笔,转而拿起了会议中并不常见的毛笔,待宣纸一字铺开后,王巨才和陈世旭(江西省作协zx)提笔挥墨,留下了一幅幅墨宝。 “天理良心存古道,廊桥老巷锁乡愁。”年逾古稀的王巨才老先生兴之所至,留下了一袭正楷毛笔字,博得了众人的阵阵掌声。随后,蒲花水乡、上善若水、道德文章、春华秋实、景贤仰德等名句纷纷见诸于他的笔端。 另一侧,陈世旭的作品——“大美黔江”则如同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引得众人艳羡不已。无论是现场工作人员、亦或是当天的导游,都纷纷向其求字,也得到了他的欣然题赠。 而在三天的跟踪参与中,部分采风团成员也向笔者透露了自己的创作题材和方向。譬如《民族文学》副主编赵晏彪就对巴寡妇清有着极大的兴趣,北京市作协副zx则对小南海题材念念不忘,并构想了一篇“灾难性的后果”的题材,《散文家》编辑黄兴邦老师则独自探秘赤穴,深深为廪君和盐水女神的故事所感动,将其作为近期的文学创作方向。 三天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可以预见的是,不久的将来,在采风团全体成员的笔耕不辍下,“神秘芭拉胡”,魅力阿蓬江”的黔江旅游品牌将进一步入脑入心,提升对外知名度,为其走出重庆、走向全国、拥抱世界奠定坚实的基础。 文旅融合 前景可期 文化“活”起来,旅游“动”起来。让文化走出历史,激“活”旅游,让旅游更加“生动”,今年以来,黔江旅游界相关人士齐心距离、开拓思路,着力打造“外向型”文化,让土家文化、诚信文化、地震遗址文化纷纷活起来,让黔江旅游文化变得可观、可品、可闻、可触。 “濯水古镇旧城老街、街巷完整,码头文化、商贾文化相互交织,有大江、有暗河、有湿地、有赤穴,景区品质高、种类全,发展旅游有明显的后发优势。”经过短暂的采风之旅,陈世旭对黔江建设“旅游大区”赞赏有加。 区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文化与旅游一体化发展是黔江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回首此前的成都,就曾因一篇《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的散文而广为大众所知,并长时间穏占头条。 短暂的采风之旅,“名家看黔江”采风团一行无不为山水田园之幽美,历史文化之厚重,风土人情之纯朴所感动,认为黔江区“清心清凉峡谷城”实至名归,纷纷表示要尽心竭力创作出好的作品,为黔江旅游品牌建设出力。 我们期待,在“名家看黔江”采风团一行的笔耕不辍和持续宣传效应下,未来三至五年内,黔江旅游将会随着对外知名度的提升风生水起,并走出一条“文旅融合”的新型旅游发展之路。(汪学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