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享受更多浏览权限哟~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入驻经典 
x

新华网重庆5月15日电(韩梦霖)有一种人,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不管有身边多少人选择离开,这些人始终坚守着这份职业的初心,永远专注自己手上的活计,对细节精雕细琢,对手艺潜心钻研。他们虽不是什么世界级“大师”,却是拥有高超技能的一个群体,他们所传承的精神,在当下浮躁的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 这些人,我们称之为“匠人”。本期城市相册,带你走进重庆“匠人”的世界。 重庆市荣昌区,因安陶、夏布和折扇这三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闻名,无论是造型优美的陶器,还是做工精致的折扇,都让远道而来的游客驻足惊叹。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荣昌,有这样一群以传统手艺为生的守“艺”人,他们秉承着工匠精神,将传统文化代代传承下去。  在荣昌陶文化创意园,不少大师级工艺师入驻其中,并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荣昌安陶博物馆内,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市级传人梁先才的鸦屿陶瓷工作室就是其中之一。8岁学陶、16岁自立门户,一直到创立自己的公司、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荣昌安陶”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整整60年,梁先才都生活在陶器的世界里,从未离开。图为梁先才到学校义务教学,在学生面前演示陶艺制作方法。新华网 发 姚文慈 摄 
女儿梁洪萍一提起自己父亲对陶器的执着和对完美的苛求连连摇头,“他的眼睛可以当温度计使,更可以当尺量,几度温、一毫米的差别他都看得出来。”梁先才的三个子女中仅有梁洪萍一人继承父亲的手艺,孙子辈更是已经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从业方向。图为梁先才在自己的小厂房里做着手工大型陶器,他正用木印子敲击陶土,好让泥质松软。新华网 发 姚文慈 摄 
“我今年都67岁了,时间对我来说也很宝贵了,我就希望趁现在还能做,多带几个徒弟,好把这身手艺传下去。”梁先才当年的200多个徒弟到现在要么是年事渐高,要么是早已改行,留下做陶的实际已经所剩无几。即使随着荣昌陶近几年的知名度渐渐打开,陆续有很多年轻人慕名前来学习,但大多数人坚持不了多久就会离开。图为梁先才在手工制陶车间工作。新华社记者 唐奕 摄 
李绍荣,就是为数不多坚持下来的人之一。已近花甲之年的他是典型的传统手艺人,也是鸦屿陶瓷工作室中资历最老的一位师傅。一台手动的拉胚机、一把尺子、几片竹片刮和几只细细的铁皮小工具,这是李绍荣拉胚用的所有家当。“我一辈子能做好拉胚这件事就行。”李绍荣说。他从18岁开始学习制陶技艺,至今已37年。长年累月下弓背前倾、双肩耸起的拉胚姿势让李绍荣不可避免地患上了颈椎病。图为李绍荣正在作坊里打磨陶器。新华网 发 姚文慈 摄 
李绍荣最引以为傲的技艺就是手工拉胚,手工拉胚是一种传承性手工技艺,不但要求有高超的技艺,还需要恰到好处的手部力量,少则需要三五年的学习,多则需要十年以上的刻苦钻研。随着注浆胚大量出现,熟练掌握手工拉胚并坚守这项古法技艺,还能掌握从制泥开始到最后烧制全部工序的人少之又少,而李绍荣就是这其中之一。从制瓷泥、上凳头用铁铲子拍、揉泥,到拉胚、修胚,他从不允许自己因为赶时间、赶产量而忽略掉其中的任何细节。图为李绍荣用竹片打磨陶器。新华网 发 姚文慈 摄 
荣昌区武城制陶厂的朱忠文,生在一个做陶世家,爷爷在清朝官窑做陶,父亲对粗陶、细陶颇有研究,门下曾经收过十多个徒弟。传到朱忠文这里,他只继承了父亲手艺的一半——专做粗陶,且一做就是三十多年。“酒缸的体积太大,不容易一次性做好,要分别做好上下两部分的形状,用塑料薄膜包裹阴干,再把两部分相连。”用布条沾泥水,在缸的里外衔接处抹上一圈,再用方形木槌和圆形斗锤,从酒缸的里外同时敲打。在敲打过程中,敲击力度必须拿捏得当,厚薄几乎要求一致,这样的敲打,几乎要重复上千次,稍不小心,就可能敲出裂痕,甚至损坏做了好半天的成品。图为朱忠文(右一)与同事将做好的酒缸的上下两部分合拢。新华网发 陈亚男 摄 
荣昌区的盘龙镇素有“中国夏布之乡”的美誉,夏布是以苎麻为原料编织而成的麻布,其独特的编织工艺,已被评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在工业纺织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夏布这种传统手工技艺正濒临失传,愿意从事这一行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图为海棠夏布公司的织布工人正在织机上手工织布。新华网 发 包濛 摄 
李俭康,荣昌区盘龙镇海堂夏布公司的技术总监,夏布织造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精通打麻、绩纱、上浆、挽芋子、排布和织布等各种夏布织造技艺。他正在试图复原濒临失传的罗纹夏布生产技术。图为李俭康展示海堂夏布公司收藏馆内的印花夏布。新华网 发 李宛凝 摄 
“目前盘龙镇会织罗纹布的人已经不多了,今年我都五十七了,也不晓得还能干几年,我就想在我活着的时候将罗纹布复原出来,作为荣昌夏布非遗传承人,这是我应该尽的责任。”李俭康说。图为海棠夏布公司的织布工人正在织布。包濛 摄 新华网 发 
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匠人”里,也有年轻人的身影。重庆渝北区的两江艺术商业中心,有一家名为“感懒树”的夏布创意产品企业,创始人杨青并不是荣昌本地人,却在一次旅游中邂逅夏布后,就被夏布独特的肌理、色泽以及手感所吸引,从此便放弃以前的工作投入到夏布产品的研发中。杨青用夏布制作了服装、靠枕、围巾、手绢、桌布、及床上用品。她还组建了一个年轻的设计师团队,用创意体验传承古老技艺,在她看来年轻设计师有更多的创新灵感,更容易将时尚元素融入到夏布之中。图为杨青在制作手工夏布花。新华网 发 包濛 摄 
荣昌折扇始于宋代,至今已有800余年历史,它与苏扇、杭扇并称中国三大折扇,于2008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李开军一家都在从事折扇制作,现在荣昌经营一家折扇店,20年的工作实践中,继承掌握了荣昌折扇的传统制作工艺,并改进和创新了部分技艺。李开军透露,他们制作的荣昌折扇全部采用纯手工,制作费时,融入创作者大量心血。图为李开军正在制作荣昌折扇。新华网 发 李宛凝 摄 
李开军正在尝试用夏布来做折扇的扇面,在夏布扇面上进行作画,并将夏布扇定位在精益求精的工艺品上。他认为荣昌折扇与夏布同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如今这个社会环境中有着许多共同的特点,工艺要求高,市场需求不大,投入与回收不成正比,但把这两种“非遗”相结合,或许能略微改善这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处的困境。图为李开军用夏布做成的扇面。新华网 发 李宛凝 摄 (朱慧娟、李小林、王波对本文文字亦有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