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享受更多浏览权限哟~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入驻经典 
x
核心提示:当志愿军老战士再度跨越鸭绿江,重回那血染的异国战场会是何等激荡?三千里河山,如今又是以何种面貌迎接他们,他们寻找亲密战友或亲人的梦想是否能够实现? 凤凰卫视5月17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姜楠:大家好,欢迎收看《凤凰大视野》。上世纪五十年代朝鲜战争之后,朝鲜半岛曾出现短暂的和平,这一时期也是朝鲜与韩国国力恢复和发展的宝贵时期。特别是朝鲜,从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经济一直稳步增长,人均GDP在1985年就达到836美元,而中国人均GDP直到1995年才突破600美元。不过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国际形势的影响和自身经济结构的缺陷,朝鲜迅速从“黄金发展”坠入到了“苦难行军”,多次的核试验更是令半岛局势剑拔弩张,至今阴云笼罩。一位曾经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志愿军老人,在半世纪后重返朝鲜时说他很痛心,60多年前解放了朝鲜,但60多年后,他们的民众却仍旧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或许,对于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这些跨过鸭绿江抛头颅洒热血的老兵,才是最能感同身受的一群人。 曲英奎:作为一名志愿军 看到如今朝鲜人民的生活深感痛心 解说:重返朝鲜的寥寥数日,对这群志愿军老兵来说一切既熟悉又陌生,百感交集。即便是一顿朝鲜特色的午饭,也能唤起许多当年的回忆和段子。 男:美国人当初一开始来的时候就是把这些铜碗当成了金碗,来了以后就大量的装装装,装进他们的挎包,偷偷的装走了。要没这个,美国人都不来朝鲜侵略,动员的时候说叫他们来弄金碗来,所以美国兵傻乎乎的来了,金碗没弄到,命也没了。老战友,来来来,举杯,举杯,举杯。 曲英奎(原直运军后勤三分部辎重营通讯员):这次赴朝说实在的,我是以一个胜利者的信念过去的,也就是说我们通过了三年的朝鲜战争,那么以胜利者的姿态我们回国,现在以胜利的姿态去再看一看朝鲜的国土,朝鲜的城市,朝鲜的人民和军队,他们是怎么生存的,怎么生活的,这次看了以后朝鲜呢这60多年来将近70年吧,仍然维持在它原来的我们(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那么一个阶段,很痛心。作为一个老兵来讲很痛心,解放了他们,但是他们的生活仍然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有工业,有工业,无非是绝大部分。我当兵的出身,说话可能有点不介意,绝大部分是在搞国防建设的工厂,因为它的工厂绝大部分都在山洞里头,平壤市有几个工厂,我看了,冒着大烟,那绝大部分都是发电厂,化工厂几乎看不到,机械厂绝大部分都在山洞里,这些山洞都是志愿军,当时抗美援朝的时候我们帮助给它挖的和打的。 解说:(时年)72岁的曲英奎当年是志愿军钢铁运输线上的一员,回国后曾经是解放军第一批空降兵,从部队复员,他安家在河南开封,前些年从国营化肥厂退休后,把家对面的两块空地改造成小农田,种些果树和蔬菜,乐在其中。年轻时的戎马生涯,加上这晚年农耕爱好,让他对在朝鲜的见闻别有一番滋味。 曲英奎:我看到了,我看到了。它的庄稼苗长得发黄,而我们地里的庄稼苗是发绿的,幽深绿的。而且我也听到了朝鲜的导游说,就是说种地的化肥问题,基本没有,进口也很困难。它的汽油,整个国内的汽车也好,机动车、拖拉机也好,这些东西在农村来讲,很少运作。而进口的这些物资的话,绝大部分都局限于生活必需品,或者是军用品,那么这些个日常生活物资这方面能往后搁的它就往后搁了。 朝鲜人民很勤劳,美国是造成如今这种局面的罪魁祸首 解说:和许多志愿军老战士一样,曲英奎对朝鲜的感情六十多年来未曾改变,意识中牢牢记住的是四个字——抗美援朝。 曲英奎:不是他们不勤奋,而是美国在经济封锁这块给他们造成了这样一个环境,老百姓的话就靠自己很粗糙的劳作全部手工劳作,它的整个地,土地,我看了一下,是井井有条,这证实了他们是勤劳的。 解说:抗美援朝战争留给志愿军战士的记忆烙印,不仅仅是无情的炮火和厮杀,还有朝鲜人民对中国军人的真挚情感。 曲英奎:志愿军在朝鲜作战的时候,他们也是积极地人拉肩扛的,用头顶,给志愿军往前线送物资、抬担架、运伤员,所以和他们有很深的感情。他们酿的土酒,他们腌的泡菜,那是我最爱吃的,最爱喝的。所以老百姓的话,经常给我们送去了,你客气也不行,你不收也不行,但是我们部队的回赠,就是在这种环境情况下老百姓家里粮食很紧张,很缺,这样的情况下部队就发放救济粮。 解说:这一次重返朝鲜,志愿军老兵们趁着乘坐平壤地铁,得以近距离接触朝鲜老百姓,曲英奎还特地换了个座位,靠依稀记忆中的朝鲜语加上手势和两位本地乘客攀谈起来。 曲英奎:他们最最敬重的是勋章、奖章,就是金日成发的那个战斗胜利勋章,就说你这个战士能得到这么一枚勋章或者奖章的话,那在朝鲜人民来讲,心目中你是个至高无上的英雄。 解说:对老一辈朝鲜人而言,见到从远道而来的中国老志愿军,感觉更加亲切。 女:谢谢。我中国革命参加过。 男:谢谢谢谢。 女:喔,三等功。 女:我八十,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八十。 男:我也八十。 女:送给您。 女:这个吗?送给我。 女:对对对。 女:谢谢。 女:走走走,走吧。 女:再见,再见,阿姨再见。 解说:(时年)82岁的胡忠堂老人是1950年10月20日首批入朝参战的老兵,当年他跨过鸭绿江时,给自己许下三个念想,立功、入党、平安回家。朝鲜战场的两年多,经历过四次大战役,九死一生,终于实现了全部愿望。但这次去完朝鲜,回到河南中牟县的家,他却病倒了,在朝鲜的发现对这位本来就感情丰富的老人来说,实在是难以承受。 男:敬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