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生容请专家到养殖场指导。
实习记者 牟樱杰
“在自家的土地干活,刘老板还要给我们结工钱,比自己种玉米划算。”近日,在金鸡镇桂林村一组的种草基地,说起务工的事,陶婆婆很开心。
陶婆婆说,刘老板要把土地流转用于种草,一开始很多村民是反对的。后来大家算了一笔账,流转1亩土地有100多元的收入,每天就近务工整理土地、种草、割草,有70元工资。相对于土地在自己手里,收入更多,大家态度就变得很积极了。
今年41岁的刘生容是忠县金博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目前,刘生容在桂林村一组流转了200亩土地种植高粱草、玉米草、皇竹草等牧草,养牛场则建在2公里外的桂林村七组,现存栏有150多头肉牛,平均每年能卖出200多头牛,年利润40余万元。
“2009年开始养牛,我身上随时都是臭的,但我梦想是香的。”刘生容笑称,自己高中毕业后一直在广州、深圳的屠宰场当验货员,别人身上是香水味,而自己一直跟猪、羊、牛肉打交道,直到2008年公婆病重,夫妻俩决定留在家乡发展,便于照顾。
因为有屠宰场的工作经验,也看到养牛的“钱景”,夫妻俩达成共识——养牛。2009年年初开始,刘生容就没日没夜在牛圈里忙碌,并先后到四川省成都市、达州市等地学校养牛技术和经验。
“建完牛场后,就没钱买牛了。”刘生容说,当时,当地社保所了解到难处后,马上帮她申请到8万元无息贷款,买了50多头牛。由于没有经验,也不懂牛的习性,第一批从外地运回的牛,还没到桂林村就出现水土不服等症状,刘生容急得好几个晚上都睡不着觉。
尽管如此,夫妻俩还是咬牙坚持,三番五次地跑到周边村镇找兽医请教,还到县城书店买养牛书籍,一边学理论,一边实践,终于保住了牛群。时间久了,夫妻俩不仅和牛交上了朋友,还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养牛经验。如今,刘生容家的肉牛不仅在县内畅销,还远销广东、武汉、成都等地。
“要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安心,关键是管好肉牛的舌头。”刘生容说,养殖良种肉牛,主要是要把糟渣类饲料和草料搭配好,喂酒糟的牛肉质好、纤维细、色泽鲜、有韧性,草料也需要均衡搭配。在2010年,想到荒地没人种粮食,刘生容就流转过来种牧草,既可以保持水土,也能饲养绿色生态肉牛,还为村民增加收入。
刘生容介绍,她准备把能出栏的牛先卖掉,再引进一批种牛,发展规模养殖,多流转土地规模种植牧草,实行半牧半圈的养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