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喂牛是汪习超最主要的工作
记者 邓青春
寒冬腊月,走在乡间小道上,一头头肉牛在路边悠闲吃草。2月10日,记者在善广乡庄子村四组见到了这幅景象。
“这些牛,是脱贫户巩固脱贫致富成果的希望。”善广乡党委****何国辉说,这些牛是贫困户汪习超利用惠普金融贴息贷款的支持养起来的。
汪习超的妻子身体多病,长期腰酸背痛、手脚麻木,无法干重体力活儿。儿子文化程度不高,在外打工收入低,两个孙子花销大,一家人日子过得很拮据。
2014年12月, 64岁的汪习超被确定为建卡贫困户,县畜牧兽医局的工作人员经常到他家,指导他发展养殖业。一开始,为了积累经验,汪习超只养了一头母牛,产下牛犊卖的钱,以及肥猪卖的钱,让他在2016年年底顺利脱贫。
为了巩固家庭脱贫成果,2017年6月,汪习超在善广乡zf的帮助下,利用惠普金融贴息贷款政策的支持,没有花一分钱,就将6头牛犊牵回了家。
汪习超说,养牛技术、销售、防疫等都由养牛场提供,他只需要出份人力,建起简易的牛棚,把牛喂大就可以了。
“养一头牛容易,一下增加到七八头牛就没那么轻松了。”汪习超说,为了满足牛的胃口,他专门到县城买回一辆三轮电动车,用于运草和饲料。
不分天晴下雨,汪习超夫妇俩每天都要到外面割草,最多时一天割草量达到250公斤。
去年7月,因连续干旱天气,牛的饮水困难,汪习超不得不到400多米外的山坪塘挑水喂牛。按每头牛每天饮水20公斤计算,他每天至少挑水150公斤左右,这一挑就是40多天。
除了付出苦力,汪习超还在牛的饲料方面下功夫。他每天将新鲜草料打碎,与全价饲料拌匀后再喂,这样能很好的保证牛对草料的消化吸收。
“如果为了节约成本,可以用酒糟作为主料,但这样牛会经常拉肚子,容易滋生各种疾病。”汪习超说,用草喂出的牛肉质紧实,口感好。
去年,汪习超还新建了牛粪堆积池,让牛粪慢慢发酵成为初级肥料,价格便宜,周边种植大户所需的肥料都由他提供。
“牛犊进价一头最多3000元,喂养到今年3月售出,算下来一头牛至少收入6000元。”汪习超说,他喂养的6头牛,可实现收入近4万元,效益比起种植粮食高出3倍多。
由于养牛有良好的经济效益,汪习超表示要继续扩大养殖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