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汉灰陶房
汉代(特别是东汉)庄园经济发展迅速,楼居风气兴盛,某些较大的墓葬中陪葬有模拟生活的陶制建筑物模型,属明器,为古人敬献逝者的“房产”。陶房的种类有简单的井亭、畜圈、碓磨、仓廪,复杂的住宅、塔楼,以及坞壁等,形式也富于变化。其意蕴与现在丧葬用的四合院、小洋楼和别墅等纸品一样。
考古调查显示,忠县境内存有大量汉代墓葬,宣公墓为其中规模较大的一处。该墓位于长江南岸的翠屏山上,与忠州城隔江相望,考古出土了完整器物49件。
忠州博物馆所陈列的这件东汉灰陶房于2000年从宣公墓出土。该陶房材质为泥质灰砂陶,分上下两层。顶层两端分置一望楼,各具围栏,围栏内侧分置一人凭栏远望,瓦面施筒瓦,简洁明快;下层设两间房屋,前面正中置一立柱,上承斗拱,挑出三升斗拱。左边建独立厕所,形制特殊。
东汉灰陶房,是汉代民居建筑的真实缩影,反映了当时人们思想中期望人死后也能像生前一样享用的观念,是在当时的灵魂信仰、社会风气和丧葬习俗影响下,人们“视死如生”的意识形态和丧葬民俗的体现。东汉灰陶房历经2000余年,在为我们展现社会民间精神信仰的同时,为我们展现了古代建筑形态、特点及发展规律,同时也是研究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实物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