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登陆享受更多浏览权限哟~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入驻经典 
x
本帖最后由 chj123 于 2012-9-13 09:47 编辑
中新重庆网9月11日电(通讯
员 何锐忠 袁启芳)“建设村穷山窝,出
门尽是爬坡坡,种棵包谷野猪抢,卖
个肥猪全村送……”这句顺口溜,真实
地反映了以前重庆黔江区沙坝乡建设
村的生活情况。2004年,黔江区委、
区****施行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居住
在大山沟里的村民开始告别出门无公
路、饮水下山挑的日子,“安居梦”变
成了现实。
近日,笔者走进建设村民新的集中居住点万庆村了解他们的新生活情况。
平坦的国道319线旁,一幢漂亮的新楼里传出阵阵笑声。笔者循声屋,只见几位40来岁的妇女正坐围坐在桌子边绣鞋垫。
笔者了解到,房屋的主人叫张孝明,原住在对面大山深处的建设村。“那时候,村里连公路都没有,一
年种的粮食卖不到2000元;养大一头
肥猪想卖,得请五、六个人抬到山下
来,日子过得捉襟见肘。”张孝明
说:“现在把家安在公路边,做什么都
方便。”
“老伴儿在村里的刺绣专业合作社上班,我用新房一楼的门面开了个便民超市,两个孩子在外打工,现在全家一年收入将近十万元。”张孝明坐在自家三层的“小洋楼”里,脸上充满了喜悦。
村民李清梦是第一位从山上搬到公路边的。他家原先的房子在山上,先后两次被洪水冲垮,最后只剩下半间破屋。
“山上实在没法住了,一年到头收六七百斤包谷,两三百斤谷子,年初就开始到外面亲戚家借粮。”李青梦回忆,2003年,他和妻子东拼西凑了
些钱,主动到万庆村联系,把家搬到
公路边,修了幢150平方米的房子。
这次搬迁,让李清梦一家过上了新生活。迁到公路边后,李清梦在外做点小生意,妻子在家开了一个小副食店,两人每月有1000多元的纯收入,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去年,他们
又花5万多块钱买了20头牛在老家的山上喂养,每头牛一年能纯赚1300元左右。
李清梦一家过上了富裕的生活,让100多户建设村村民看到了希望。区上出台易地扶贫搬迁政后,村民们纷纷响应。沙坝乡****决定在国道319线边的万庆村统一为村民协调建房用地,把建设村107户村民全部搬迁下来,建一个新村。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由****统一进行,房屋由村民按统一的图纸自建,每户村民还获得****补贴1万元。
走出深山的村民没了土地,靠什么生活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沙坝乡****把易地扶贫与当地生猪产业发展、枇杷种植、烤烟种植等有机结
合,在易地扶贫安置区建立生猪养殖
场、发展烤烟种植大户,带动就业。
真正做到实施一个项目,解决一方脱
贫,让易地扶贫搬迁搬出新生活,真
正让村民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
富”。
“后续发展是确保搬迁户稳得住、能致富的关键。” 沙坝乡负责人说,村民搬下山后,山上的地全部退耕还林。村还民通过打工、转包山下其
他村民的地种、做点小生意等保证生
活。村里的两个致富带头人,每年带
着村里的年轻人在外面做工,每人一
年能收入几万块。
据了解,结合小城镇建设、农民新村建设和户籍制度改革,2004年以来,沙坝乡建设村107户村民与原万庆村20余户村民已于2010年全部通过易地扶贫移民搬迁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现在住这里比以前方便多了,以前出去买包肥料,来回上下坡要走近4个小时,现在用摩托车拉,脚一点就到了;以前孩子上学早上拿着电筒出门,晚上拿着电筒回家,现在幼儿
园都有专车接送了;以前卖一头肥猪
得请四、五个壮劳力抬,至少得花两
个小时才能抬到坝上装车,现在车子
可以停在猪圈门口了……”村民张纯飞
说起现在舒适的生活环境,笑得合不
拢嘴。
“这是苹果、这是肉、这是米……”中午12点,笔者走进84岁的谭友碧的家,看到一家人正乐呵呵的围坐在电视机前清点今天上街买回来的东西。
谭友碧是最后一位从山上搬下来的。当了解到笔者的来意后,他的儿
子冯义信热情的带着笔者参观他们的
新家。“看,这大电视是我们搬下来后
****送给我们的,现在没事就在家看
看电视,天气好的时候吃了晚饭还可
以到街上转转。以前在山上是吃了上
顿没下顿,真是做梦也没想到这么大
岁数还能过上今天的好日子。”
“以前由于住的地方路太远,一年到头没赶过几次场,现在吃了晚饭就可以上街去逛。”谭友碧感慨地说:“能有今天的好日子真是多亏了党的好政策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