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楼
发表于 2009-7-15 16:55
|
|阅读模式

登陆享受更多浏览权限哟~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入驻经典 
x
永川耗巨资挖史上最牛人工湖为****商务区制造“生态景观” 永川筑坝掘地开建人工湖泊
观点交锋:湖光潋滟会不会变死水围城?
■信报记者 彭光灿 实习生 安萌
一个月后,渝西永川,在这座距离重庆主城仅有一小时左右车程的区域中心城市,将发生一件大事,此事关系到永川新城未来发展的战略布局、以及其周边环境的生态改变———两座总面积超过400亩的人工湖将同时在永川新城规划区内开挖。两湖一旦建成蓄水,加上当地****此前利用一座老水库改建的神女湖,并称“永川三湖”。从此后,位于水资源严重匮乏地区的渝西重镇永川,将被一片水波浩淼的湖泊所环绕。如今,当地官员和商界人士已经开始频繁使用一个新词:永川的“三湖时代”。
对于永川的这一大手笔公共工程,有关心当地水资源现状的人士提前发出了担忧,浩淼“三湖”该从哪里去引来源头活水?如果没有活水引入,明天,永川新城会不会被一泓不会呼吸的“死水”所窒息?如果未来只能采用人工手段来保持“三湖”水质,会不会给当地造成沉重的财政负担?两年前,永川为了改变城市生态环境,曾经发起过一场声势浩大的“碧水行动”,试图全面整治城区周边污染严重的临江河、小安溪、壁南河,但时至今日,似乎收效不大。在此背景下,永川欲再人工挖出3个没有源头活水的大湖,其可能造成的生态改变,有否环保专家进行过严格的论证?
2005年,一次由“圆明园湖水防渗漏工程”引爆的观点交锋,曾在国内掀起了一场舆论风暴;2007年,因为无锡太湖、昆明滇池大面积爆发蓝藻污染,关于湖泊污染治理的话题,又一次吸引了全国人民的目光;而这一次,永川试图以提升城市“生态形象”来改善投资环境的举动,会否给专注于环境生态话题的国内媒体一次巨大的惊喜呢?
丘陵地带挖湖
拱卫“永川CBD”
6月15日,一个天晴气朗的日子。从成渝高速公路永川站下道,便可以看到沐浴在日光中的永川新城。宽阔的广场、高耸的大厦、簇新的市政设施,除了人气欠旺、商家入驻不多之外,其已经和重庆主城闹市没有什么区别。
永川新城兴龙大道东侧,是一片荒芜的土地。土地上,隐约还可以看到曾经耕作的痕迹,宽阔的兴龙大道使之与新城泾渭分明。荒芜与繁华,仅仅一路之隔。
若干年前,谁也不会料到这片叫瓦子铺的土地将成为永川新城的核心,并被赋予了“CBD”这样洋气的新名。根据永川区的规划,这片荒芜的土地,才是未来永川都市的核心———兴龙湖CBD。
瓦子铺原本是没有湖的,这只是一片四川盆地随处可见的丘陵之地。永川区关于兴龙湖的规划是,依靠人工筑坝与开挖,形成一个占地165亩的人工湖。湖岸边,除了种植800亩森林外,还将建起7幢超高层建筑。这些建筑以“七星拱月”之势环绕兴龙湖畔。这便是未来永川CBD的雏形。
兴龙湖,这个投资1.3亿元的人工大湖,只是永川为开创“三湖时代”而着力打造的3个湖泊之一。所谓“三湖”,即神女湖、兴龙湖、凤凰湖。这是去年8月,永川为自身发展制定的总体目标之一。其中,紧邻茶山竹海的神女湖片区被规划为以特色旅游业为核心的旅游服务产业聚集区;位于永川新城核心的兴龙湖片区被规划为现代商务、服务外包为核心的****商务区、现代服务业基地;新城东南部的凤凰湖片区则形成以现代工业为核心的永川地域、工业文化展示区。永川欲凭借“三湖绕城”的环境、生态优势,提升城市品质,拉动整个永川经济发展,进而巩固自己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地位。
为向三湖注水
必须征调居民生活水源
“根据规划进度,三座湖将在今年年底前见雏形。”据永川区规划局用地规划管理科科长张静介绍,永川三湖中,神女湖为原勤俭水库改造而成;兴龙、凤凰两湖主要由人工开挖和筑坝而成,两湖面积分别为165亩和288亩。
永川是一个水资源匮乏的城市。依据来自权威部门的数据,永川目前人均可利用水资源仅占全国平均水资源的1/4、重庆人均可利用水资源的1/2。要形成湖泊,首先必须解决水源的问题。三湖之水哪里来?张静说,神女湖是在原本成熟的水库基础上改建,因此水源基本不成问题;兴龙湖截断红旗河筑坝拦水,并可以通过上游的七一水库和孙家口水库获得水源补充;而凤凰湖水源则基本依靠集雨。两个新建的人工湖,均有渠道通过下游的临江河向长江排水。
张静所说的红旗河,发源于永川区天子店王家坡,在永川化工厂附近汇入临江河。这条河属于季节性河流,水量变化无常。时常是汛期水多为患,非汛期干旱成灾,且存在多年没有治愈的工业排污问题。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重庆渝西水利电力勘测院曾受命对兴龙湖水源作了可行性报告,其结论是“汛期洪水资源利用困难,缺乏以丰补枯的措施,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不高”。该院的研究结论同时也否定了由七一水库和孙家口水库向兴龙湖调水的可行性。在缺水的永川,两水库早已经被确定为永川城区居民生活用水水源,****不可能满足兴龙湖的景观需要而至居民生活用水于不顾。并且,两水库除汛期降暴雨之外,平时根本不会有余水下泄。这意味着,拦河筑坝的兴龙湖实际上和凤凰湖一样,水源基本只能依靠自然集雨。
关于如何充盈三湖的问题,曾引起永川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永川区政协委员张朝华建议,可以把污水处理厂处理过的污水排入三湖,充实三湖水源。永川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为6万立方米,实际污水处理量2-3万立方米。每日叠加,就是一笔不小的水资源。
水利专家观点
三湖只能“靠天等雨”
另一位永川区政协委员张天彦建议,可以仿造北京“水立方”、“鸟巢”的水资源利用模式,对三湖水资源进行循环利用。“水立方”、“鸟巢”的水资源利用模式是,建设雨洪收集系统,把场馆及周边的雨水充分集中于场馆下预建的蓄水池中,然后通过一种叫“纳滤膜”的方式,对这些水实施净化利用。
不过,永川水务局副局长王香智直言,上述两位委员的建议不具操作性。他说,目前,经永川污水处理厂处理过后的污水尚达不到人工湖需要的Ⅳ类水质标准。将这种水排入人工湖,无异于直接污染水体。如果要让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城市生活污水达到Ⅳ类水质标准,就必须对污水处理设备进行更新改造,资金问题难以解决。
而要为三湖建造像“鸟巢”、“水立方”修建的水循环利用系统以达到节水净水的目的更不可行。相关资料显示,“鸟巢”、“水立方”是在北京奥运的大背景下,举全国之力而建,其水资源循环利用工程耗资颇大。并且,两场馆的用水量根本无法与三湖用水量相比。永川没有能力承担耗资如此巨大的节水工程。
“三湖之水肯定只能从天上来!”王香智给出了最终答案。根据永川相关部门测算,神女、兴龙、凤凰三湖集雨面积分别为0.87、10.7、10.28平方公里。三湖依靠自然集雨,基本能够满足三湖用水量。不过,这个“满足”还只是从理论上来说。因为人工测算出的自然集雨量会因为地形流失、反常气候等客观原因大打折扣,这要求三湖必须最大限度做到节水。
如果永川“三湖”真的依靠自然集雨而维持了充沛蓄水,其当之无愧可夺得“史上最牛人工湖”的桂冠了。
水质保持成难题
要警惕南湖悲剧重演
在水资源匮乏的永川人工造湖,即便水源问题解决之后,更大的问题将接踵而至———如何保证三湖的水质?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对于缺乏流动性的三湖来说,节水与保持水质很容易成为一对冤家。
根据分工,永川新城管委会负责在兴龙湖建成后对其进行管理。该管委会建管分局局长黄遂表示,兴龙湖上游红旗河污染严重,特别是富营养化严重,对兴龙湖水源造成了一定威胁。但随着永川城市污水厂的建设和小城镇污水处理工程的实施,以及永川环境保护措施力度的加大,红旗河水质将得到逐步改善。预计到2010年,红旗河水质可望恢复到IV类水质标准。
在兴龙湖建成后,也并非完全是死水一潭,它可以利用汛期从红旗河涨水实现一到两次换水。兴龙湖周边800亩森林也将促进湖水与周边的生态交换,对净化湖水质起到一定作用。此外,永川新城管委会还将汇同永川相关部门,在兴龙湖上游按照兴龙湖集雨面积划定水资源保护范围,禁止污染型企业进驻。对兴龙湖周边加强的取水遵循合理开发、节约使用和有效保护的原则,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
重庆市绿色志愿者联合会会长吴登明说,城市人工湖最大的环保问题便是水质保持。这不仅因为人工湖大都是一潭死水,更重要的是,人工湖周边经过硬化的土地失去了原有的过滤功能。雨水冲刷地面后变成了污水,然后直接流入湖中,加速了水质污染。远至清代修建的北京圆明园,近至80年代建于重庆南岸的南湖,都长期遭受水质问题困扰。2005年,北京为圆明园防渗换水,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去年底,水质长期恶化的重庆南岸南湖最终没有逃脱被填埋处理的命运。
那究竟该采取怎样措施,才能在相对较小的投入下,保证人工湖水质不变呢?重庆绿和环保有限公司法人代表段前龙认为,生物治理不失为一种较好的解决。绿和公司曾承揽国内多项水域治理工程,前正在制定江北区龙头寺公园水体治理方案。
段前龙说,人工湖最容易形成的污染就是富营养化。新建人工湖通常在半年左右,便开始富营养化。要避免这一点,最好是湖一建成,就对水体环境进行治理。在多种水污染治理中,生物治理投入最低,效果却很明显。
水体的生物治理主要是通过在水体中种植美人蕉、香根草等水生植物,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段前龙估算,如果对像兴龙湖一样大的人工湖实施生物治理,投资约为1000万左右,凤凰湖约需1500万左右。
段前龙与吴登明二人并不反对在城市中心区域建立人工湖,但他们认为,这种建设必须是建立在对人工湖后期的严格管理之上。否则一不留神,人工湖很可能变成臭水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