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美图库!!
查看: 49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儿歌唱响中国梦——巴南区争创“中国儿歌之乡”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2013-5-28 08:53 | |阅读模式
重庆商务网,重庆电子商务第一网!
5月26日,巴南区渝南田家炳中学,孩子们挥舞着印有儿歌的小扇子为儿歌艺术及欢呼。
不同年代的人拥有不同的儿时记忆,在5月26日的“重庆市儿歌传唱活动暨第五届巴南界石儿歌节”上,主办方为观众“打造”出一条“时光隧道”,荟萃了上世纪50、60、70、80、90年代及00年代的儿歌,让不同年代的人们感受到了不同的童年记忆。
不同年代的人,拥有不同的儿歌记忆
“从上世纪50年代一直传唱至今的《劳动最光荣》是这样唱的:‘小喜鹊造新房,小蜜蜂采蜜忙,幸福的生活从哪里来,要靠劳动来创造’。”受现场欢乐氛围感染,生于上个世纪50年代的巴南区委****李建春情不自禁,朗朗唱出《劳动最光荣》这首儿歌。他说,这首儿歌,在他人生的第一个阶段,就提醒他不要图轻松、走捷径,一定要靠辛勤劳动创造幸福生活。
让巴南区“80后”大学生村官李洁印象最深刻的一首儿歌,是《两只小象》:“两只小象河边走,扬起鼻子勾一勾,就像一对好朋友,见面摆摆手。”“小时候与好朋友老爱唱这首儿歌,小手小脚还跟着比划动作,儿歌为童年增加好多美好元素。”
如今,儿歌变得更贴近时代、更富有教育意义。一个多月前的四川芦山地震后,巴南儿歌班教师向孩子们专题介绍了各地抗震救灾情况,孩子们把对灾区群众的情感和爱国之心化为动力,创作了一大批儿歌。
“妈妈抱回个小妹妹,一笑两个小酒窝,哦哦哦哦想说话,像在喊我亲哥哥。”巴南区界石小学的卢文雯小朋友特别记住了这首《地震孤儿》儿歌。她说,在儿歌的熏陶下,她养成了把身边事、感r事写成儿歌的习惯。“以前我比较内向,不爱说话。学习儿歌创作以后,开朗自信多了,不怕表达想法。”说到儿歌学习对自己的改变,卢文雯乐呵呵地说。
巴南在全区中小学推广“儿歌育人”教育模式
记者了解到,在巴南区,像卢文雯这样的小作者还有很多,仅在界石小学,参与儿歌创作的学生就达到90%以上,儿歌教育的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通过儿歌创作活动,学生的思想品德发生了明显变化,提高了知荣明耻、辨别是非的能力,自我管理水平明显提高。”界石小学一名老师欣喜地看到了孩子们的变化。
巴南素有“全国儿歌看重庆,重庆儿歌看巴南,巴南儿歌看界石”之说,作为重庆唯一的儿歌创作基地和儿歌艺术之乡,巴南正在全区中小学深入推广“儿歌育人”的教育模式。
李建春说,目前,巴南区正深度挖掘巴文化的内涵,壮大创作队伍,创新传唱载体,加快打造创作、比赛、教育“三大特色基地”,努力争创“中国儿歌之乡”。
目前,巴南区委、区zf已将巴南儿歌特色文化品牌打造写入了区委、区zf工作报告,并成立了区、镇创建“儿歌之乡”ld小组,设立了宣传文化发展资金,组织专家编写了《巴南儿歌》乡土教材,在全区中小学校课堂普及。
市内外1300多名师生和儿歌创作爱好者加入儿歌推广“大家庭”
zf搭好了舞台,协会和学校便成了儿歌推广的主力军。据悉,巴南区成立了区文联、区作协、儿童文学研讨会及界石儿歌学会,创立了全国首份儿歌月报《巴南儿歌》和《巴渝儿歌》。此外,学校还将《巴南儿歌》教材纳入学校“2+1”教学计划,在教学传唱的同时,重点确定了13所中小学为儿歌创作基地。
从界石小学这个儿歌教育“坐标”起航,巴南区的“儿歌育人”教育模式已由原界石一个镇拓展到区内十多个镇街、26所中小学。此外,还有市内外的永川、渝北以及上海、天津、江苏、浙江、河南、江西、湖北等地的1300多名师生和成人儿歌创作爱好者,加入到了这个儿歌推广“大家庭”。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巴南区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儿歌作品5000余首,出版儿歌集50多部。最近,在中宣部等国家五部委主办的全国优秀童谣评选中,巴南区连续三届获二、三等奖8首,创全国区县获奖之最。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入驻经典 

x
发布商机信息及企业宣传推广--请移步注册重庆商务网!!
快捷入口:给经典重庆客服留言
2
 楼主| 发表于 2013-5-28 10:09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查看全部内容 登录 | 入驻经典

  • 欢迎关注重庆发展,多发帖多回帖才能持续保持帐号活力哟!请不要发表任何政 治,领 导,官 员,人 事及其它违法违规类言论,以免帐号被封禁。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经典重庆旗下网站 | 24小时客服:13424176859 308675020

爱重庆,爱上经典重庆! 爱重庆,就上经典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