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享受更多浏览权限哟~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入驻经典 
x

▲黄桷古道上有人占道经营,还使用明火。 幽幽南山下,黄桷古道来。南岸区上新街到黄桷垭有一条长2.5公里、宽2米的步道,这条青石板铺就的黄桷古道曾是历代川黔商贾的必经之地,历来被称为重庆的丝绸之道。最近,黄桷古道在重庆最美步道网络投票评选中名列第4,但网友吐槽称,走上黄桷古道,差点历史韵味。昨日,重庆晚报记者来到黄桷古道体验一番。 历史长 雕塑标牌没见着 昨日上午8时30分,重庆晚报记者来到黄桷古道上新街起点,走进古道,来到树荫下,一阵凉爽涌上来。虽不是周末,但前来登山的市民不少,大多携朋带友,三两人一组。 家住上新街的侯先生,每天会走一趟黄桷古道,这个习惯已延续了七八年。“前两年,古道路面重新修整过,走起来更平坦、更舒适,再加上沿途厕所等基础设施完备,它已经是一条非常棒的步道。”侯先生说,“唯一的遗憾是,有800多年历史的黄桷古道是川黔商贾的必经之地,商人牵马,马驮货物,伴着马脖上的铃铛声和马蹄声,在步道上慢慢走远。如今,这条路走起来,让人感觉不到那段醇厚的历史,非常可惜。” 侯先生建议,在古道两旁设立一些标语、标牌、雕塑等,展示古道的历史渊源,让走步道的市民知道,这不仅是通往南山的一条健身道,更是一条有着历史韵味的古道。 路人多 石凳只有十多个 家住南岸区海棠湾的黎宗先是黄桷古道的忠实粉丝,她告诉重庆晚报记者,自然状态下的黄桷古道别有一番滋味,但基础设施还有待改进,比如,路上供人休息的石桌石凳少了一些。记者注意到一路走下来,路边只有十多个宽约1米的石凳,难以满足日益增多的路人。 黎宗先还建议,在黄桷垭的空地上,增添一些健身器材,供人娱乐。 此外,重庆晚报记者发现,黄桷古道共有3个公共卫生间,但其中部分抽水设备已经损坏。 游客来 垃圾随手扔一地 79岁的王婆婆在南山上买了房子,一直居住在此,她对这条古道有着不一样的情感。“古道重新修理后,变得更好走了,清洁工每天要扫落叶和垃圾,路面也更清洁了。但是,每天古道来往的游客非常多,还是能看见随地乱扔的垃圾,即使一旁就有垃圾桶也是如此。” 王婆婆告诉重庆晚报记者,古道中有一段路设有几家路边摊,始终不美观。“有一家摊位还在路边使用煤气罐用来油炸食品,这可是安全隐患,周围都是参天树木,连抽烟都不允许,何况还用明火。” 重庆晚报记者随后找到了这家路边摊,将情况反映给南山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表示会前去查看情况,再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