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重庆

标题: 那些认为上海房价会下降的人 究竟是有多傻 [打印本页]

作者: 津石人    时间: 2016-9-7 10:20
标题: 那些认为上海房价会下降的人 究竟是有多傻
本帖最后由 津石人 于 2016-9-7 10:22 编辑

转个文章大家看看

些认为上海房价会下降的人 究竟是有多傻
凯胜解盘 09-06 09:28 跟贴(3090)条

在中国“数字”不会带来任何真相,更说明不了任何本质问题!中国的真相既不像愤青眼里那么极端,也不像新闻联播里那么堂皇。

我每天也在看央视的“新闻联播”和“新闻频道”,但不是用“眼”看,而是用“心”看。你只要用“心”,那些虚荣的信息都会被

过滤,入不了你的法眼,剥去一层层外皮,真相就自然呈现。OK,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中国城市格局的问题!

首先,zf如果真正想降房价,就得退到2003年状态:

没有限购,没有限贷,没有房产税,没有利率歧视,没有信贷限制,没有期房限转,没有营业税,没有所得税,没有土地增值税,没有任何交易税费,彻底废止经济适用房,彻底废止保障房;

没有非普通住房,没有7090,没有规划限制,允许开发商自由发债,允许信托计划,允许房地产企业上市融资,允许境内外资本投资房地产,清算造谣媒体;

允许一个人买6-7套房,允许REITS上市,允许倒按揭,允许加按揭,允许转按揭,取消抵押贷款用途限制,房贷利率打5折,优质客户房贷利率打3折。

但是从****上讲,我对“利国利民”的可能性,是极度悲观的。

“动力”永远存在。但zf采取“杀死信使”的方式,不听不闻不看。限购限贷,头埋在沙里,谎称天下太平。

2016的今年,深圳、上海的事实,和2009年、2011年相似。水面下暗潮涌动,“因为宏观调控,所以房价飞涨”,因为zf违反宪法推行二限房产税,供应端一减再减。而另一头,滥发纸币丝毫没有收敛,社会总纸币购买力屡创新高。

超发的货币,去哪里最安全?一线大城市核心区域的房子里存着去啊。

1)2001-2016过去16年中,上海楼市一直在涨。累计涨幅大约9~12倍。

2)多军(房产持有者)的报价“永远”上升。仅空军(潜在的买房者)心理才有“楼市涨跌”。

3)当多军和空军心理价位接近时,产生成交。

4)空军有三大特点:

a)空军的心理价位,永远低于多军

b)空军常常落后一个Season

3)空军最终会屈服于多军报价。

2009-2014年,上海办理居住证有登记的常住人口,净增加500多万人,流动人口净增加720万人,达到2430万常住人口和3200万净人口的规模,2025-2030年,上海人口将达到4000万左右(持平东京城市圈的规模),你说房价会继续涨还是跌?

zf人为限制土地供应是房价上涨的第一要因

土地供应全部在zf手里,慢慢放地,慢慢开盘,新房开盘8-10万,拉动周边二手房价到6-7万很正常。

第二要因:通货膨胀

每年24%的货币增发,9%是增加的物产,实际创造的价值部分。

另外14%是超发部分(冲淡社会整体财富),这部分货币首先从北京、上海和深圳三个地方热线快钱流出,流入地呢?

自然这些城市的核心区、宜居区的房产增值部分。

2011-2015最近5年,上海外环内房产平均月涨幅在0.87%-0.94%之间,复利计算就是每年9%-13%的涨幅,雷打不动。

2008年,一个四万亿政策,让2009年初到2013年底这四年间的房价彻底飞天。

只要上面一直增印钱,凭空创造财富,间接剥削全体人民的财富,每年1.5-2万亿的人民币分发给维持zy政权的党卫军、党政机关和各种类型的事业单位,并且人民币一直在国内循环,不进行国际化(国际化了,ZF也会印更多的钱),那么京沪深的核心区房产,就是全国最能保值增值的资产。

印钞机里面的热钱、快钱,首先从北京、上海、深圳这三个地方冒出来(各种央企,银行,大型创新型企业,ZF直接发钱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所以这些地方对通胀的的情况最敏感,人们发财了,有了钱,都首先去买这些地方的房产,因为这些区域的医疗,教育,文化活动资源和各类高净值人际资源水平而言,是全国顶级水平)。

这三个地方的市中心区域的房产,是最能抗通货膨胀的东西。

像上海市中心的一些洋房区,就是这个价格,爱买不买,不买还涨,并且永远不缺买家,因为没有对手盘啊。

第三要因,是持续的人口导入

现在上海每年60-70万的外地人口涌入,30-40万在上海永久定居,20-30万盲流,10-20万回乡。

定居的人口购买上海市区屌丝房,郊区新房,有了这笔卖房款的上海土著,向上置换好房子。

你问问在上海毕业的外地大学生,有几个想离开上海的?

年复一年,来一线城市工作的外地二三线小城市的大学生的家长,把100-200万的积蓄(包括没用完的公积金),全给在北京、上海、深圳工作的儿子、女儿拿来买房。造成大城市的输入型通货膨胀。

地产商有了钱,继续买地盖房子。本地二手房的房东拿了这笔钱,置换新房子,大房子。二三线小城市越来越穷,当地的银行存款越来越少,一线大城市银行存款越来越多。

这个是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了。

上海新房房价只和上海最有钱的1%居民有关

最近虹口某常青树楼盘开盘,328套当天内一抢而空,20楼以上的价格实际逼近8万,总价700万-1345万,不可谓不贵。

但是仔细想想,虹口区常住人口超过80万,328套房子最多住1000个人,不到1000个人和超过80万人比起来,这个新增供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或者换句话说,这328套房子,只和整个虹口区最有钱的1000个人有关,这328套是卖8万/ 还是卖18万/ ,是由这1000个人决定的,和其他的80万人毫无关系。

而1000÷80万 1

虹口区的新房价格,是由整个虹口区最有钱的1 居民决定的,和剩下的99.9%无关。 新房的数字比较耀眼,那么像样一点的二手房呢?




作者: 津石人    时间: 2016-9-7 10:20
我们把好房子的标准定义为:上海外环线内2006年後上市的商品住宅,统计结果是:
2006年1月1日至2015年10月19日 ,一共9年多
上海内环内共售出1手商品住宅7万套
内中环间共售出9万套
中外环间共售出15万套
合计32万套
套均123 ,按套均3人计算,共可居住96万人
为上海外环内常住人口的7%
全市常住人口的4%
以上数字表明,
如果你有1套上海外环线内2006年後上市的商品房,你就已经是上海滩稳稳的TOP2%了。
如果你有1套上海中环线内2006年後上市的商品房,你就已经是上海滩稳稳的TOP1%了。
内环我们就不算了~
数字是不会骗人的。
对这座城市超过99%的居民来说,市中心的好房子是一件与自己完全无关的超级奢侈品。 这些超级奢侈品的价格是由这座城市最有钱的TOP1%的人来决定的。
而上海是江浙沪皖的绝对中心城市,江浙沪皖总人口达到2.3亿,是上海的10倍,这2.3亿人谁不想在上海的市中心有套房?
上海市中心的房价是由这2.3亿人中最有钱的0.1%的人来决定的,与其他99.9%的人无关。
放眼全国,核心城市只有三个 —— 北京、上海、香港+深圳。
这三座核心城市的核心地段,只能容纳这个国家0.1%的人口,想要进去,只有成为这个国家最有钱的0.1%。
天朝上国
中国是14亿人口的在本届zf任内就能晋身世界第1大经济体的天朝上国。
最有钱的5%人口就是7000万人,西方世界根本无力接纳7000万人移民,这7000万人的归宿只能是定居京沪港三城。
经济不断增长,财富不断积累,人口不断聚集,这就是这个国家每分每秒都在演绎着的故事,和各能级核心城市地段概念不断被颠覆的源泉。
中国经济素描
权贵阶层设立无数路障,收买路钱,稳赚不赔。小老板被搜刮的皮包骨头,就想移民。
有钱无权阶层,炒房炒地,或低调隐居。小知识分子,无力买房,集中火力炮轰房价。专业人士(医疗卫生)吃拿卡要。外地和本地屌丝和大学生打工仔,无力致富,但希望公务员和小老板倒霉。乡下人进城摆摊。城市贫民跳广场舞黄昏恋。
现在上海最惨的人是有30~80万存款的人。算是有那么点小钱,但是买房不够,存钱亏本。现在,不买房的人,是钱不够,而不是等降价。
现在,正常思维的人,已经不相信房价会下降了。这就是zf多年宏观调控的结果。 十年多宏观调控,最后变成了一堂语文课:“调控的意思其实就是涨价(避免大起大落,其实就是永远稳定上涨)”,我服了,你服吗?
买北京上海深圳的房产,必赚钱。权贵恼怒,权贵们不想让老百姓享受资产泡沫带来的巨大收益,从而削弱老百姓劳动积极性,所以限购。
有几个亿的企业家现在也不创业了,搞股权投资;有几百万、上千万的企业家都想买房子;有几十万的小老板,守个小厂或小铺子,赚生活费。只有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拿着爹妈一辈子打工收入和养老钱,被ZF忽悠的去创业,交了一大堆的税费当交学费,不断烧钱,高额的房租、人力支出花光预算,最后也不过是在菜市场卖煎饼果子。
经常看到大学生千奇百怪的表白方式,最直接的一大捧玫瑰,最搞大的是,整栋楼进行灯光控制,画出一个心型之类的,还有步行千里去提亲的。我只能说,最好不要搞这种愚蠢的东西。
女人看重的不是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女人看重的是实力:你的实力,或者你家的实力。其他都是浮云。
我周边100%的婚嫁情况都门当户对。权贵联姻,高官儿对上市董事长女。高官女对省十大杰出青年。屌丝对屌丝,上海大专男对外地本科女。拆迁户内搭,外地美女对上海两套房,上海屌丝女对外地凤凰男。
我这么多年,就没有看到过一起灰姑娘的故事。只有一个例外是,结婚的时候,是门当户对,后来一方发迹,目前和美。
在婚姻赛场上,财富和美貌是硬通货。像令人尊敬的博士,其实只算是略微加分一点。她丈母娘其实并不介意他是博士还是研究生,关键是几套房和相貌好。有个我认识的外地美女,拖到26岁了,二选一,优质硕士男+一套宝山区2室户老公房; 大专学历男+ 3套内环房。后来选了优质男,现在过得苦哈哈的,一脸郁闷。
近十年,社会财富加速分化,上班族越来越穷,富人越来越富。我仔细想了一下,区别在于“贷款”。用银行的钱生钱,是倍数效应。富人敢于贷款200万,300万,500万,1千万,而穷人根本不愿意贷款。由于印钞厂日夜加班,5年后,借助贷款的杠杆效应,财富差距就是几百万、几千万了。这个差距就是永远的鸿沟,你这一生绝无可能再次逾越。祝你好运
近五年的上海房价。中环内,不管你在那里买,到现在的涨幅完全一样,所以,买房只要看是否方便生活工作,其他不要在意了。新盘价,房产商已经给你精确计算好了,你根本谈不下来的;涨价幅度,有关部门已经给你精确计算好了,你也不用操心。你要思考的就一件事,有无机会入场?
某友,上海人1999年做准备,2002年出国留学(经济学),2006年毕业回国,正规大学,从本科开始读完硕士开销大,父母卖掉了房子,37万,全给他做留学开销费用,在沪租房,靠着其可能飞黄腾达的幻想,苦苦坚持了7年。回上海后第一天,父母就把家里最后的6万元给他,让他炒股兴家。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全家一蹶不振。现在在上海的某小型P2P理财公司混日子。十分消极。其经济学文凭,在上海毫无用处。
大部分上海原住民和北京原住民居然认为“房价调控”是降价,十年啊,害三代。我现在回忆起来,实在无法解释,为啥我会有这种错觉。你能够解释吗?确实没有任何人说,要降房价。任志强还反复提醒我们,是涨价。但是我们就是不相信。自己蠢,不怨人。
2009年,房价稍微降低了一点,到处是砸售楼处,闹事打骂,乱哄哄的。房价一涨,风平浪静,皆大欢喜,大家拍手高兴。倒霉的是,没买的人。你说,什么叫“顺应民意”?你就认了吧。要降房价,就要出现大失业,银行大坏账。任志强是看准了软肋,所以胆敢肆无忌惮的嘲笑某人。这在五十年代,足够进牛棚了。
前段时间和很多技术型农民工聊天。一般夫妻年薪合计15万左右,包吃包住,最少能够存下10万。最大的希望是,子女长大后坐办公室,最好当公务员。所以这些农民工从小培养孩子贵族气质,钢琴,外语,演讲,旅游,名牌鞋帽等等。我实在不知道,这么做,对不对?其实,上海人20年前就走了这条路,死路一条。
沪二代话题沉重。多数沪二代月入只有6千到1万元,够生活,少积蓄,买内环新公寓绝望,买车困难。小沪面对新上海时代,站在儿时放学回家的马路旁,环望四周,遍地豪车豪宅,而自己已悄然出局,买个房子,很多人首付还要啃老,这种沮丧绝望心情,外地人是无法理解的。民工二代可去合肥买三房一厅,但沪二代无路可走,无力改变。成天上网骂!
楼市中最坑爹的”暗示宣传“。CCTV主持人,每次播报高房价消息时,一脸严肃,忧心忡忡,给人感觉好像是,上面并不喜欢高房价,可能会抑制高房价。
专家天天在说楼市泡沫论,要调结构,挤泡沫,忧心忡忡。有关部门视察座谈会,忧心忡忡,要大力建设保障房的语气,抑制高房价。
这些暗示,让三代人的积蓄,在上面日夜加班的印钞机下慢慢蒸发了。目前国内这种高速通货膨胀时期,没有各类保值资产托底的人,最终被剥皮,有保值资产托底的人,享受资产泡沫带来的财富保值与增值,就是这么简单。、
我对充斥在北京、上海、深圳街头的几百万外地大学生感到担忧。他们在市区,绝大部分是跑腿动嘴的工作,很难有技术积累。现在吃青春饭,没有家庭负担,谈个恋爱,喝喝小酒,群租侃大山,5年很快就过去了。再往后,真要命了。买房没钱,工作无前途,转行没技术,经验无积累,很快就会愤青。这时候有关部门发愁了。
大部分80后90后,走入社会后,直接摸到了一手烂牌,工资不够用,物价高,房价高,存不下钱,人生游戏根本赢不了。
希望掀翻桌子,重新发牌,心情可以理解。
我其实也说不出个什么,人生,就是如此。
看运气吧。
作者: 总督    时间: 2016-9-7 10:26
大量的高端人口推高了房价
作者: 津石人    时间: 2016-9-7 10:26
上海的房子,和全国99%的人无关。

作为重庆人,大家应该感恩祈福!
作者: ningyuan    时间: 2016-9-7 10:34
本帖最后由 ningyuan 于 2016-9-7 10:39 编辑

上海不降是因为上海本身有这么多积累

不过像深圳这些地方,那可就说不清楚咯

其实很简单,上海的房子肯定很大部分是贷款买的,一旦风吹草动,工资可能降,按揭没有降的道理。到时候你就知道了

上海的房价现在都已经和东京差不多了。等继续这么涨下去,经济必然达到无法支撑的一天,就这么简单。

作者: woda023    时间: 2016-9-7 13:10
精华很精彩
作者: woda023    时间: 2016-9-7 13:17
房地产最大的金融风险已经出现! 原创 2016-09-07 公号搜索 齐俊杰 齐俊杰  这两天一个危险的恐怖分子出现在各大财经媒体,他的名字叫做房抵贷,据财新网消息,至少包括农行、建行、民生、中信等多家银行均推出了“房抵贷”产品,额度大部分在300万,有的银行甚至没有上限。  什么是房抵贷,就是把你的房子抵押了,然后向银行申请一次性或循环使用的消费或经营用途的人民币贷款。这其实不是什么新鲜事,很早银行就已经这么干了,有的甚至一抵二抵都能做,而利率要高30%,银行一直认为,房子是最安全的风控手段,拿着房子再给一定的折价,比如1000万的一线城市房子打个7折,给你700万贷款,有30%的安全边际,小地方的房子5折抵押,跌一半也不怕。所以银行干起这个事来就越来越没底线,一些城商行更加激进,甚至不给房抵贷设置上限。那意思你想贷多少都行,只要有足够的抵押物就可以。    这么操作有问题吗?当然有,因为抵押物的价值已经严重泡沫化,也就是说房子早就已经不值这么多钱了。而聪明人太多,也都在钻各种各样金融的空子,有的房产中介告诉客户,你把合同价格做高,700万的房子,你做到1000万,在通过关系花钱(通常是银行的信贷员合谋)把评估价搞上去,这样你原来能贷款490万,自己要先出210万,现在价格到1000万了,你直接就能贷款700万。所以相当于0首付了,然后你把原来的210万拿来每月还贷款,3年内房价涨了,你把房子一卖,就能狠狠的赚一笔。还美其名曰这是无风险套利!    有人问了,银行傻吗?跟着中介这么干?银行当然不傻,只是银行有漏洞,信贷员也跟中介一样,是放一笔贷款赚一笔钱。所以他们极力在促成每一笔贷款的发放,以至于他们会帮助客户包装,蒙混过银行风控这道关。风控很少去实地考察,更多是在办公室看材料,这就给包装带来了极大的空间。而中介和开发商当然乐于做高房价,因为这样他们的佣金也会提升,而银行的风控也是如此,既然手续齐全,又有 房子这么优质的抵押物在这,自然也是一个章就盖下去了。炒房客自然就更美了,因为他只花了700万,就买了一个标价已经1000万的房子。账面价值已经上涨了50%,所以,你看看,整个房抵贷的链条上,没有一个是输家,而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打开房产网站肠子都悔青了,刚看好的700万的房产,尼玛怎么没几天就涨到1000万了!竟然还成交卖出去了,感觉身体心灵都被掏空,错过了好几个亿。  你炒一笔我炒一笔,在开发商、房产中介、信贷员的共同努力下,在银行风控的懒惰下,房抵债的最大风险在于,根本不清楚这是个多大的雷,不知道这个资金杠杆已经放了多大。比如700万的房子,按照1000万抵押,放大了50%,但你能说700万就是真实估值吗?很有可能这个700万也是通过这种手段炒起来的,真实估值也许只有500万,那么也就是说杠杆放大了一倍。又或者经过了10几年的房地产牛市,特别是08年之后的暴涨,房地产已经把杠杆放大了不知道多少倍。  搞风控的其实心里都知道,这块已经是天雷滚滚。但由于事不关己,则高高挂起。反正我是按流程操作,信贷员弄虚作假,关我屁事!而信贷员则是做一笔生意拿一笔钱,以后收不收的回来贷款,那是你风控的事,自然也不关我鸟事。打不了不干了,换一家金融机构而已。至于银行,他们说做过压力测试了,房价跌30-40%银行没事,主要是这么算的,房子我打了7折抵押的,所以房价跌3-4成,我把房子卖了自然银行不受损失。但银行也天真了,你真以为购房人出了3成首付?未必,他们可能一分钱都没掏,可能首付都是东拼西凑的,也可能压根这个房子的真实价值就是5-7成,只是给你的合同数字更高而已。  




欢迎光临 经典重庆 (http://bbs.jdcq.net/) Powered by Discuz! X3.1
收藏本站吧
(收藏后不再显示此按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