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登陆享受更多浏览权限哟~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入驻经典 
x
重庆市2017年第一季度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开年以来,在国家工信部的支持、指导下,我们全力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市场导向,抓问题化解、抓责任落实、抓政策落地、抓项目推进,全市工业经济实现良好开局。
一、前两月工业运行情况及主要特点
前两月,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0%。完成工业投资410亿元,增长20.6%。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工业运行开局平稳。1-2月,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0%,高于全国3.7个百分点,工业增速仍处于双位数区间,延续了近四年来的良好增势。分行业看,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2.2%,高于全市2.2个百分点,是推动工业增长的主动力,明显好于预期;采矿业、电力燃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则分别下降22.3%、3.7%。
(二)民营工业活力较足。民营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919亿元,增长23.2%,对全市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为77%。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产值890亿元,增幅为3.3%,外资及港澳台企业产值825亿元,增长10.6%。此外,全市完成民间工业投资361亿元,增长22.6%。民营工业保持良好活力,形成有力支撑。
(三)支柱行业接续发力。一是笔记本电脑、手机、显示器等智能终端持续放量,助推电子产业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前两月产值800亿元,增长32.9%,对全市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达42.3%,是全市工业增长核心“助推器”。二是在需求和价格回升等利好下,全市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行业较上年同期实现恢复性增长,合计对全市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为18%,高于上年同期15.3个百分点。三是汽车产业完成产值867亿元,增长7%;汽车产量55.4万辆,增长4.3%。总体看,支柱产业实现相互补位、接续发力、多点支撑,有力助推了全市工业持续平稳增长。
(四)战新产业表现出色。电子核心部件领域京东方、SK海力士等一批企业持续放量,全市液晶显示屏产量1366万片,增长3.8倍;集成电路4810万块,增长1.7倍;印制电路板244万平方米,增长22.7%。智能装备及工业机器人发展向纵深推进,工业机器人产量221套,增长21.4倍。生物医药规模较快提升,产值98亿元,增长16.6%,智睿生物、惠源制药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快推进。MDI产量2.6万吨,MDI及化工新材料完成产值25.1亿元。
(五)重点项目有序推进。全市447个新开工、续建、投产和达产重点项目中,前两月京东方智慧电子、兰黛变速器等28个项目顺利开工,完成投资15亿元;北京现代、vivo手机等118个续建项目完成投资48亿元;康宁玻璃基板、惠科液晶面板8.5+代线等14个项目实现投产,实现产值5亿元;华晨鑫源一期、东风小康风光580技改等14个项目顺利达产,完成产值42亿元。
(六)生产要素保障良好。1-2月重庆全社会用电量144.2亿千瓦时,增长2.6%,其中工业用电量82.3亿千瓦时,增长3.1%,增幅较上年同期和全年分别提高8.4和5.6个百分点,反映出全市工业经济的向好运行态势。天然气用气总量17.2亿方,增长15.5%,其中工业用气10.5亿方,增长26.2%。1-2月全市铁路货运量258万吨,增长5.1%,港口集装箱吞吐量20万标箱,增长20.6%。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面上看,工业稳增长调结构依然面临内外需疲软、产能利用率不高、新品支撑不足、企业负债率较高等问题和困难。具体而言,当前重庆工业运行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汽车行业回落影响全市稳增长。汽车行业增速下降明显,1-2月产值增幅较上年同期和全年分别回落10.3和4.7个百分点,对全市增长的贡献率分别回落了33和15.4个百分点。汽车产业链长、带动面广,增幅回落对全市稳增长造成较大影响。
(二)上游原材料价格攀升侵蚀下游盈利空间。今年前2月全国PPI涨幅达7.3%,煤炭、钢材、铝材、化工产品价格涨幅均超30%,下游制造业企业承受较大压力,盈利空间持续受挤压。
(三)物流瓶颈问题日趋凸显。全市多式联运体系欠缺,铁路运输运能、运力不足,公路运输受制于治超治限,外运价格攀升。三峡船闸长期超负荷运转,今年北线船闸进行40天停航检修,导致过闸船舶货物积压严重,预计到5月中旬其影响才能基本消除,涉及大宗商品运输的企业普遍反映面临原材料断货、外运受阻的窘境。
(四)出口、融资、用工等依然存结构性问题。出口方面,1月全市进出口总额356亿元,下降7.8%。其中一般贸易出口回落明显,摩托车、通机等传统机电产品出口分别下降22%、8.3%。资金保障方面,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短期内难以缓解。用工方面,中高级技工总量不足、年龄老化、复合型人才匮乏等现象较为明显。
三、重庆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做法
(一)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增加有效供给。近年来,重庆成功构建以“品牌商+整机企业+零部件企业”、“研发+制造+结算”为主要特征的世界级电脑产业集群。2016年,笔记本电脑产量5842万台,增长4.8%,保持全球每3台笔记本就有1台重庆造。积极拓展电子产品种类,打印机和显示器分别为1375和2654万台。加快构建手机产业集群,全年生产手机2.87亿台,增长58.7%,占全国15%。在发展电子整机产业集群的基础上,适时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物联网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SK海力士芯片封装测试、京东方8.5代液晶面板等一大批重大项目成功投产运行。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投资1124亿元,占全市工业投资20%;实现产值2722亿元,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达40%。
(二)积极推进去产能降成本,坚决去除无效产能。一是在全市粗钢产能仅占全国1.2%的情况下,2016年去除粗钢产能517万吨,占全国年度任务的11.5%。在全市煤炭产能仅占全国0.9%的情况下,去除煤炭产能2084万吨,不因市场煤价上涨和电煤短缺而动摇决心。二是降成本多措并举、协同发力。聚焦制度交易成本、要素成本、融资成本3个重点领域突出问题,靶向施策、精准发力,出台“涉企30条”、“电气15条”等系列针对性政策举措以及减轻企业负担政策措施目录清单,共计151项。共计为实体企业减负600多亿元。
(三)不断强化要素整合集成,注重发挥创新乘数效应。一是实施技术创新计划。2016年9月,市委召开四届九次全委会,对创新驱动进行全面部署,出台了45条含金量较高的政策,设立30亿元重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建立研发准备金和重大新产品研发成本补助等制度。2016年规模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240亿元,增长20%,研发投入强度突破1%,居西部首位。力争通过五年时间,实现研发投入总量、研发机构数量、研发人员数量和专利发明数量“四个倍增”,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至60%以上。二是大力发展分享活动。拓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产能设备等要素共享平台,力争通过5年时间努力建设10个以上国内知名、行业领先的分享经济平台。
(四)积极探索单位产出考核机制,倒逼产业转型升级。一是根据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要求,规定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生态区每平方公里产出强度准入要求分别为120亿元、80亿元和50亿元。二是根据不同行业的能耗状况、研究制订度电产出动态监测指标,规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水耗分别比2010年下降35.2%、45%,工业度电产出强度、园区每平方公里土地产出强度分别比2010年提高了17元、25亿元。
(五)努力打造“五有”环境,构建现代产业生态系统。努力构建“有平台、有资金、有培训、有链条、有活动”的现代产业生态系统,助推企业“引得来、留得住、做得大”。一是与工信部共建智能汽车和智慧交通公共服务平台,搭建ARM移动计算平台、中科创达/美国高通智能硬件开发模块、仙桃智能样机创新中心等行业公共服务平台。二是组建8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股权投资基金等20多支投资基金,满足企业多层次投融资需求。三是通过实施海外英才引进“鸿雁计划”,力争用5年时间引进5000名左右海外人才及团队,通过实施“巴渝工匠2020计划”,力争用5年时间培育高技能人才30万人,满足企业多层次人才需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