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培忠在搬运南瓜。
记者 邓青春
11月9日上午,双桂镇大塘村九组的一处农田里,一个穿着蓝色布衣的老人趁着晴好天气在抓紧犁田,为明年的大春生产作准备。
干活的老人名叫马培忠,今年70岁,膝下3个子女都在重庆主城务工,他和老伴儿一直在农村干活。
1971年,马培忠与妻子结婚后,他主要靠为周围的村民打石头维持生计,一干就是20年。由于打石头吸入粉尘太多,10年前,他就患上肺气肿。20多年来,他的妻子也一直患有腰椎间盘突出、高血压、骨质增生等病。虽然夫妻俩身体都不好,干重体力活吃力,但为了生活,喂猪、干农活,他俩一样都没落下。马培忠的父亲年已93岁高龄,患有老年痴呆症已长达5年,一直随他生活。
2014年6月,马培忠被村里确定为贫困户。驻村工作队员走进马培忠家,详细了解他家的情况,了解他的想法,为他出点子、想办法。
马培忠家的房屋背后,有一条长约70米的小路,因坡度较(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大,每遇下雨就无法通行。由于交通不便,喂养的生猪和生产出来的粮食运不出去,买的肥料也背不回来。把这条小路建成人行便道,与村里的水泥公路连通,成了他多年的期盼。
驻村工作队急村民所急,想村民所想,很快筹集到部分资金,与马培忠一起共同努力,将公路修到他的家门口。
公路通了,马培忠脱贫致富的决心更大了。过去,他每年只耕种自家的2亩土地,现在他把村民们外出留下的撂荒地利用起来,一下增加到5亩多土地。每天不论多么辛劳,他都会坚持住,因为他知道,只有劳动才会远离贫苦,让家人的生活过得更好。
近几年,马培忠每年除了种植传统的水稻、玉米外,还采取轮作的方式种植榨菜、油菜、南瓜等农作物,家庭收入明显增长。
不仅如此,马培忠还从原来每年喂养两头生猪增加到每年喂养六七头。肯吃苦的他,每天忙完地里的活,就围着猪场转。马培忠是一个善于动脑筋的人,他经常到镇畜牧兽医站请教养猪知识,逐渐成为了养猪能手。
2016年12月,马培忠顺利脱贫。脱贫后的他感慨地说:“过去一干重体力活,总觉得喘气困难,没想到现在劳动量增大后,加上生活条件变好了,感觉身体比以前好多了。”言语中满是幸福。
如今,村民一提到马培忠,都是满口称赞,他勤劳肯干、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的精神感染了大家,大家也更加尊敬他了。
马培忠相信,生活从来不会亏待任何一个勤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