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刘晓博
2017年对于广州和天津来说,都有点“流年不利”——坐了多年的“交椅”突然被人抢走了。
广州从“老三”变成了“老四”,天津从“老五”变成了“老六”。由于天津的下滑还伴随着滨海新区的“挤水分”,所以引发的猜测就更多。近来很多读者给我留言,希望分析一下这两个城市。
分析广州和天津,必然要拉上北京、上海、香港和深圳,原因很简单:北上港深不仅仅是广州和天津的坐标,还是竞争对手。
北上港深,以及广州和天津,无疑是过去两个世纪里中国最重要的城市,他们的命运几乎构成了整个中国近现代历史。
时光回溯到200年前,天津还是个“地级小城”,上海深圳是默默无闻的边陲小县,香港甚至连县都不是。当时的北京是首都,而广州是长时间享受“一口通商”的经济特区、东亚第一的国际贸易港。当时澳门虽然存在,但完全无法威胁广州。

上图:广州的“十三行时代”。
第一次****战争改变了广州的垄断地位,香港、上海和天津开始出现在国际贸易版图中。1845年,上海出现租界。而在两次****战争期间,广州官民团结一致发起了持续多年的“反入城运动”,不允许外国人进入广州,最终给上海崛起提供了机会,中国“第一对外贸易中心”在不到20年时间里从广州转移到了上海。而香港,也在这期间迅速做大。
天津的真正崛起是在第二次****战争之后,从1860年开始,先后有9个国家在天津设立租界。与此同时,洋务运动开始,在北方则以天津为中心。到袁世凯担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时,天津的影响如日中天。

上图:天津的租界数量最多。
晚清和北洋zf时期,北京和天津构成了一个奇妙的组合:****人物们在北京争权夺利、相互厮杀,胜利的控制朝局,失败的跑到天津租界当寓公;周末的时候,胜利者和失败者可能在租界的舞厅、电影院里打头碰面,大家心照不宣;几个月后,政局或许就会发生变化,“失败者”东山再起去了北京,“胜利者”宣布下野隐居天津……
1927年之后,北京和天津的“活剧”换到南方接着演——南京替代了北京、上海替代了天津。那时候,广州和香港显得有点落寞。
1949年之后,权力中心再次北移,北平改名为北京。但这一轮大戏的“演法”发生了巨变:天津和上海的租界早就没有了,喜欢租界的人只能去香港,所以香港迅速崛起。
而上海、天津的资源迅速向北京集聚。1949年的时候,从经济总量上看,上海相当于5个北京,天津相当于2个北京。如今,北京的“资金总量”(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相当于1.3个上海,或者4.5个天津。

上图:1950年代的北京长安街。
北京的“资源通吃能力”在文化中心的变迁上看得最明显。1949年之前,上海是当然的文化中心,北京只是高教中心。50年代初,大量文化机构迁移到了北京,所以到改革开放的时候,北京是内地文化中心。但注意,在七八十年代,台北和香港事实上拥有更丰富的“流行文化”资源,现在呢?无论是上海还是香港、台北,流行文化的资源统统去了北京。
所以到了1949年之后,北京不再跟天津玩“双城记”的游戏了,只跟上海玩。
至于香港,由于在1949年之后取代了上海、天津的“租界功能”,因此迅速崛起。以至于到改革开放之初的时候,香港的综合经济实力超过了“北京+上海+天津+广州”。
1949年到1978年,中国几乎重演了一遍近代史。先是被迫闭关锁国(美国等西方国家封锁),广州获得了“一口通商”的特权(广交会),最终全面走向改革开放。

上图:香港。
广州真正的大机会是1980年四大特区设立之后,深圳珠海汕头三个特区在广东省,而这三个地方基础设施都非常差,需要广州作为总基地。所以在改革开放第一个20年里,广州占尽天时地利人和,迅速成为中国南方的经济门户。到2000年,广州汇聚的资金跟北京、上海相差无几,是深圳的2倍、天津的3倍。
如果说天津的拐点出现在1949年,从此之后就跟北京差距越来越大,也失去了成为中国一线城市的机会;
那么,广州的拐点则出现在中国改革开放重心北移之后。
换句话说:在中国改革开放第一个20年,是广州重新走向辉煌的20年;但2000年之后的20年,则是广州跑输大势的20年。无论是资金增速、人口增速,整个珠三角地区除了深圳,都跑输了第二个20年。
第二个20年,长三角、渝蓉都市圈在崛起,京津冀也在崛起。只是在京津冀的崛起里,北京更加耀眼,天津基本跟上了大势,但整体不如北京。而在这个20年里,深圳抓住了设立“中小板”、“创业板”的时机,实现了经济的转型升级,成为全国最耀眼的城市。

上图:深圳。
如果我们回顾1949年以来的城市历史,可以这样说:北京是始终最受益的城市,香港在2000年之前都比较受益,广州在1980年到2000年之间最受益,深圳在1980年至今受益。上海也是非常受益的城市,只是在1980年到1990年之间略微受到过冷落。至于天津,一直不温不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