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美图库!!
查看: 6662|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家传中的三位唐代皇室子孙李定

[复制链接]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8-2-13 08: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重庆商务网,重庆电子商务第一网!

登陆享受更多浏览权限哟~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入驻经典 

x
家传中的三位唐代皇室子孙李定
            
一.吴王李恪之第四代孙李定(成纪县男、凤翔府司录参军
重庆李氏一支历代家传唐代有祖李定公为吴王恪公裔,此有近些年才公开的下述我李映公的墓志铭为证:
映,唐凤翔府司录参军、成纪县男定之子。
唐故处士李府君墓志铭并序①
[嗣子景祥]
先君讳映字用晦陇西狄道人也。六代祖太宗皇帝五代祖吴王恪高祖成王千里曾祖天水郡王禧祖郕国公峒考成纪县男定。公高尚不仕□志丘园。大中八年九月廿二日终于梓州春秋八十有七。夫人太原王氏。有子三人长曰景叔幼曰景翱。处女二人。以来年闰四月十八日归袝先茔宅于太夫人坟之西北隅从权礼也。饮泣抑情虑为铭曰
柱史遗苗玄君仙裔。白马将军赤龙皇帝。枝分叶疏派别流细。……。知命乐天韬光避世。□□□秀,□耀助灵。聪颖天授才业时倾。说□戴席,学□□经。智逾对日辞偕应星。既修乎业亦进其德。空叹名闻终嗟命塞。大志渐鸿忘机退鶂。贞操自□,栖心处默。因依岩薇放荡园林。泉石养志松筠赏心。兰朋汗侣宣碁夜琴。飞觞染翰园抚歌吟。礼丧其真天其□志。孟既先倾仲当后嗣。缅惟祖宗保其禄位。绍继封袭以昭不坠。□□在嫡承家惟良。匪为冢子胡可袭王。寻亲访保漂流异乡。荣卫气屋遐荒瘴毒。疾遘膏肓命随风烛。屠裂摧绝哀泣□哭。去殁郪川归经褒谷。落落孤坟峨峨双关。惨雾朝飞愁云暮结。恨起残阳悲生新月。欲播嘉声贞石不灭。
①参见《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2007年第二次印刷)。——第1005页,西安碑林博物馆藏石。也可参见《全唐文补遗 第三辑》(三秦出版社。1996年5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第231页。
这里有世系:
太宗世民——吴王——成王仁(千里)——天水郡王——郕(cheng)国公峒(dong)——唐成纪县男、凤翔府司录参军——映——……。
又据《新唐书 宗室世系表》吴王恪公房还有仁(千里)公之弟琨公子孙一支:
太宗世民——吴王——赠吴王琨——嗣吴王袛——嗣王巘——嗣王寅——復——……。
由以上世系中第四代、第五代、第六代名讳有同样的偏旁也可窥兩支李氏共祖吴王恪公之一斑。
目前,已知唐代以后吴王李恪的这位第五代孙李定的后代有一直繁衍在重庆及周边地区和楚南——湖南绥宁周边地区的。
二. 近期读贵州和四川与贵州此相邻地区的李氏一支族谱,记其有先祖为“唐宣宗李忱之‘晚子’李坦(亦名李定)(初封惠王,于咸通五年(864年)甲申岁出镇江西兼领二南,岭南征讨节度使)”
谱载
“十一代祖李忱字光王(唐宣宗(810年-859年))改元大中(公元八百四十七年)丁卯岁,……。我祖系宣宗(晚)子……。
十二代祖李坦(亦名李定),初封惠王,后因世乱于咸通五年(864年)甲申岁出镇江西兼领二南,岭南征讨节度使,故落籍江西,生李英。
……。”
而查“旧、新唐书”知唐宣宗有十二子,记载如下:
宣宗十二子:
1.懿宗皇帝。
  2.靖怀太子汉,会昌六年封雍王,大中六年薨,册赠靖怀太子。
  3.雅王泾,宣宗第二子。大中元年封。
  4.卫王灌,大中十一年封,十四年薨。
  5.夔王滋,宣宗第三子也。会昌六年封,咸通四年薨。
  5.庆王沂,第四子也。会昌六年封,大中四十年薨。
  7.濮王泽,第五子也。大中二年封。
  8.鄂王润,第六子也。大中五年封,乾符三年薨。
  9.怀王洽,第七子也。大中八年封。
  10.昭王汭,第八子也。大中八年封,乾符三年薨。
  11.康王汶,大中八年封。
  12.广王澭,大中十一年封。
唐宣宗有记载的这十二位王子(名讳中都带“三点水”)没有“名李坦(亦名李定)的,也没有“初封惠王,后因世乱于咸通五年(864年)甲申岁出镇江西兼领二南,岭南征讨节度使”的。
就是说,谱载的第十二代祖“李坦”公(亦名李定)是唐宣宗之子,目前没有史料支持。
且唐代自玄宗开始,“诸王不出阁”即各位王子是不允许到京城外为官的,故“十二代祖李坦,初封惠王,后因世乱于咸通五年(864年)甲申岁出镇江西兼领二南,岭南征讨(?)节度使,故落籍江西”和“吾支李氏子孙自唐高祖李渊一脉传承,至唐宣宗李忱时,李忱之晚子李坦(亦名李定)被封龙讨节度使而定居江西”的说法也找不到任何史料支持。——咸通五年(864年)至唐亡尚有四十多年的时间,此间即便在边远地域做过节度使的人都能记载入册。有人统计过唐代节度使的人员名单(直至昭宗时期),其上没有名“李坦”的。
注意,这位李坦(亦名李定)公有子名“李英”,而上述有墓志铭为证的唐吴王恪公下第四代孙李定公有子名“李映”。于是,这里就有对应关系:
唐宣宗“晚子”李坦(又名李定)——吴王李恪之裔李定;
李坦(又名李定)之子李英——吴王李恪之裔李定之子李映。“英”和“映”音同字不同而已。
我想,“李坦” “亦名李定(其子李英)”应该来自此支李氏先祖的传承,清代和现代修谱的人似没有道理再为李坦这位先祖另取一个名字!


发布商机信息及企业宣传推广--请移步注册重庆商务网!!
快捷入口:给经典重庆客服留言
2
 楼主| 发表于 2018-2-13 08:22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查看全部内容 登录 | 入驻经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驻经典  

本版积分规则

  • 欢迎关注重庆发展,多发帖多回帖才能持续保持帐号活力哟!请不要发表任何政 治,领 导,官 员,人 事及其它违法违规类言论,以免帐号被封禁。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经典重庆旗下网站 | 24小时客服:13424176859 308675020

爱重庆,爱上经典重庆! 爱重庆,就上经典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