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美图库!!
查看: 1111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重庆皂角山李氏自映公始至光进而下其实一直植根在四川

[复制链接]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8-8-27 09: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重庆商务网,重庆电子商务第一网!

登陆享受更多浏览权限哟~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入驻经典 

x
唐吴王李恪长子李仁(李千里之裔)——重庆皂角山李氏自映公始至光进而下其实一直植根在四川的史证。
1.关于映公居梓州(三台)的历史记忆
(1)映公居梓州(州治在今四川三台县)的历史依据
《全唐文补遗·第三辑》载有我们祖唐凤翔府司录参军、成纪县男定之子映公的墓志铭:
唐故处士李府君墓志铭
[嗣子景祥撰]
先君讳映,字用晦,陇西狄道人也。六代祖太宗皇帝,五代祖吴王恪,高祖成王千里,曾祖天水郡王禧,祖郕国公峒,考成纪县男定。公高尚不仕,□志丘园。大中八年九月廿二日终于梓州,春秋八十有七。夫人太原王氏。有子三人,长曰景叔,幼曰景翱。处女二人。以来年闰四月十八日归袝先茔宅于太夫人坟之西北隅,从权礼也。饮泣抑情,虑为铭曰:
柱史遗苗,玄君仙裔。白马将军赤龙皇帝。枝分叶疏,派别流细。……。
入唐以后,朝廷于贞观元年627年)在今四川、重庆等地置剑南道,在今重庆、陕西、湖北等地置山南道。至德二年(757年),分剑南节度使西部置剑南西川,治所在成都府(府治今成都市),东部置剑南东川(含渝州,州治今重庆渝中区),治所在梓州(州治今三台县)。
就是说,映公是生活在今四川的三台、去世于三台,去世后才“归袝先茔宅于太夫人坟(注 应在长安的家族墓地——铜人原)之西北隅”
(2)我明代之祖还有映公居梓州(三台)的传承的佐证
隋开皇十八年(598)改新州为梓州(以梓潼水命名,治地今三台县城潼川镇)。明洪武九年(1376)改潼川府为潼川州。
据我租传承,万历丙申(1596年)春,我祖孟铎——维祯公(映公位下第二十九代孙)入潼川,寻三台映公、景翱公遗迹,得晤时给事中张正学(字可宗,号怀鹿,四川省潼川州人,万历十四年丙戌科进士),有诗赠张:
潼川贈張可宗給諫
桃李無言春滿城,射洪春酒為君傾。
元龍湖海多豪氣,長孺朝廷有直聲。
國計空隨雙淚盡,世途轉覺一身輕。
入宮是女能生妬,悔向蛾眉隊裏行。
此时,我祖孟铎——维祯公已辞官多年,诗中的“国计空随双泪尽,世途转觉一身轻。入宫是女能生妬,悔向蛾眉队里行”实是他自己心情的真实写照。
维祯公此诗清代重修《潼川州志》卷三十五有载,可旁证我祖的传承无误。
2.关于“景翱征黔蛮”的历史记忆
贵州的遵义与今重庆市相邻。唐太宗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唐废隋朝牂柯郡置播州,改原牂柯县为遵义县(今贵州遵义市),作为播州州治。此后唐朝衰落,播州多次沦陷于南诏(存在于公元738-937年间的中国西南部的奴隶制政权)。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史载:
“公元829年,南诏犯成都;……;公元859年,南诏王龙自称大皇称,陷播州(今遵义);……;公元870年,南诏进攻成都;公元873年,南诏进攻西川及黔南(彭水黔州治署以南区域)”。一定意义下讲,时“黔中”当为唐朝的边境一线。
又据播州杨氏谱载:唐僖宗乾符三年(公元876年),并州太原人,车骑将军杨端率军经泸州(今四川泸州市)、合江(今四川合江县),沿赤水河而上,径入播州,击败占据播州之南诏。唐廷下诏授端为播州侯,命其“世袭播地,永镇边陲”。端遂主州事,治府白锦堡(今贵州遵义市城南)。开平元年(公元907年),朱温废唐哀帝,改国号为“梁”,端闻讯,“感愤发疾”而逝。其子孙遂家播州,是为“播州杨氏”始祖。
我祖传景翱公生于唐贞元戊寅(公元798年)卒於唐咸通甲午(公元874年),其“征黔蛮”而最终举家迁居渝州巴县,“开基赶山湾”,这与上述史载那个时代的“黔”很不安宁的大背景是不相悖的。
3.关于唐末“平南侯”鋋公的传承,更有大量的史载可佐证其正确性,此可见附件《家史中的唐末先祖“李鋋公”与历史典籍中记载的“李鋋”公》。——我2011—2012年间所撰文稿。
我还想,做为景翱公之子,鋋公在参与平定黄巢之乱后即被任命为“黔中节度使”,应与景翱公“征黔蛮”的家族背景有关。
4.我明代先祖“世为巴县人”的历史记忆
我支有祖邦公(为景翱公位下第二十六代孙、贵玿公位下第二十四代孙),字直卿、號玉皇觀山人,妣江氏(赠宜人)、马氏(封宜人),生於明成化壬寅(公元1482年),卒於明嘉靖癸卯(公元1543年),享年六十二嵗。爲大明正德庚午(公元1510年)擧人,经礼部举荐,先为湖北江陵县教谕,“嘗校雲南”,后知蒲圻、知徐州、同知于徽,“历三劇县郡,聲能显扬”,以“奉直大夫、户部贵州司員外郎”致仕。其子文进公为嘉靖乙未(公元1535年)進士。
在“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集部第100册”的《赵文肃公文集 23卷》的521—522页上载有明文渊阁大学士、礼部尚书赵贞吉所撰
户部贵州司员外郎李公墓表
李大夫墓表表李大夫遗行也。大夫諱某,字某,世为巴县人。
史某曰:於乎!盖予读李大夫行事,太息以为难,又所親睹闻也。初,李大夫受《尚书》於巴里周生,已而鸣文诸生中,无当之者。荐禮部一再试,棄去,授江南教谕。以親侍养故,忍卑处此。其盛年已独抗意若此。
尝校文云南,至夜斥赂金夫,遂大倾动部使者。嗟乎!此又与谢故人事何以异哉!
久之,知蒲圻、知徐州、同知于徽,历三劇县郡,聲能显扬。天子异之,擢为户部贵州司员外郎。无几,自引病免。大夫之治圻,使盗贼奔放山籔无警。大猾王偉遭竄遂失势,伏结客期刺令。客怀刃至令所,见令行刑平,大诟嚣偉:“令仁人也!害仁人有天殃”。即持偉自投去。终令去,任民亦阴持衞,令偉不得逞徐南北舟车之冲。敝坏久,大夫抚强氓隶,岁减杀十七省疱癛费。如之招徕流亡,赈其乏饥,复流民三千余家。散睚眦之党,禁轻死之狱,变轻儒之俗,谕以长厚之令,画壁章程,期行久远。徽故讼府也,又多贿狱,大夫廉平孜孜,邻狱不决,皆移于徽。当大夫之勤于三试,有劝自爱者,大夫泫然曰:“始吾俛尔籍,寸禄为亲也。今无及矣,盖尽力于州县以报天子,不知其可已”。
及为郎,郎故雍容高显也,又慨然曰:“吾以卑始,奚以荣终?以勤苦始,奚以逸终”?一旦决引去,语曰:“观志于此,其志可测哉”!
时乙未春大夫仲子文進亦试進士入等。上命李進士侍親歸,人以为荣。大夫歸,掃舍事周先生益谨。杜门居几岁,寻卒六十一。大夫平生孝友倜傥慈惠,宗旧赖之。大夫教子严,嗣子文遠以孝称,仲子(文進)以谏显于时。
赵子曰:初大夫掷金滇中,名动唐御史,后御史为都御史,治漕于徐,故大夫卓然冠徐,政前后无与并,岂非异哉!御史名龍。
此文中“李大夫……世为巴县人”的说法表明时我祖们清楚自己的家族唐后期以来植根在渝州巴县的历史。
5.我明代祖们关于唐代之祖乃“贵族”、“陇西元贵胄”的历史记忆
我李邦公之父为源洁公,号竹菴,曾为巴县典吏。
(1)明代嘉靖、万历年间gy张佳胤(紧邻巴县的铜梁县人氏)《居来山房集》卷之六十三有其为祭奠我源洁公所撰文:
祭李竹菴文
惟公  明明懿誼,葛天先民,故家右族,作鄉之賔,惇孝篤友,畏法守身,惟其德矣。亦孔之纯,既教有子,爱而克劳,義方是訓,為時譽髦,巍科高第,阿閣鳳毛,惟其教矣。亦孔之昭,碩人考槃,曰軸曰薖,二頃負郭,三徑設羅,焚香掃室,安樂名窩,惟其清矣。亦孔之多,厭薄世態,有托而迍,客常滿座,尊常濁醪,得醉中趣,足以自豪,惟其適矣。亦孔之高,玄眸蒼髩,頤和葆真,年躋耄耋,酒德逾臻,生無憂辱,為世完人,惟其考矣。亦孔之振,嗚呼!克偹諸福,以迓繁禧,宐熾而臧,保佑命之,云胡不吊,失此荖鼂。某連姻長君,通家子弟,瞻企音容,幽明隔世,辦香陳誺,千秋永涕。
注释:
【故家右族】:
故家——世家大族;世代仕宦之家。
右族——豪门大族。
【譽髦巍科】:
譽髦——《诗·大雅·思齐》:“古之人无斁,誉髦斯士”。誉髦斯士,谓选拔英杰之士。后因以“誉髦”指有名望的英杰之士。宋晁补之《谢授馆职启》:“宜得誉髦,以副侧席”。清赵翼《余年十九补弟子员今七十有九又届乙丑院试之期作重游泮宫诗记事》:“为语少年诸誉髦,故须及早奋修途”。
巍科——犹高第。古代称科举考试名次在前者。
这里,“葛天先民”同样表明了我支族在巴县历史的悠久;“故家右族”表明了我支族祖源之不凡;“為時譽髦,巍科高第”表明了我支族先祖们(含源洁公的子、孙及曾孙)科举的辉煌;“畏法守身,惟其德矣”是在赞美我源洁公为县典吏时恪尽职守。“某連姻長君,通家子弟”表明了作者张佳胤与我家有过姻亲关系,且世代亲密。
(2)我源洁公曾孙有翰林孟铎——维祯公,维祯公有至交好友翰林修撰徐显卿,徐显卿在得知源洁公离世后,也撰有挽诗一首:
挽李翁
九月霜華落,千山木葉零。
青天流夜色,應是少徵星。
廢箸存雙劍,傳家有一經。
隴西元貴胄,簪履政充庭。
——见台湾汉学研究中心藏明万历刻本  四库存目补编  天远楼集二十七卷 【明】徐显卿撰。
这里,“隴西元貴胄”表明了源洁公出自唐代大贵族家族的身份;“簪履政充庭”则同样蕴含了源洁公曾在县衙为“典吏”的经历。而对“廢箸存雙劍,傳家有一經”,若联系千里公和禧公的人生及千里公之妃慕容氏的墓志铭,也可给出一种解释的。


发布商机信息及企业宣传推广--请移步注册重庆商务网!!
快捷入口:给经典重庆客服留言
2
 楼主| 发表于 2018-8-27 09:27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查看全部内容 登录 | 入驻经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驻经典  

本版积分规则

  • 欢迎关注重庆发展,多发帖多回帖才能持续保持帐号活力哟!请不要发表任何政 治,领 导,官 员,人 事及其它违法违规类言论,以免帐号被封禁。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经典重庆旗下网站 | 24小时客服:13424176859 308675020

爱重庆,爱上经典重庆! 爱重庆,就上经典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