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怀化古称五溪,素有“渝滇黔门户”“全楚咽喉”之称。
“枋船万里通六诏,五溪烟水下三湘”的繁华催生了开放的襟怀。早在元朝,沅州路泸阳(怀化)至中庆路(昆明)的交通体系已经形成。明清时期,水运的发达令怀化跃居为通达大西南、连接东南亚的国际通道“咽喉”,史载来自缅甸的象队就是经过沅水北上进贡朝廷。在那个年代里,怀化呈现了“商贾骈集,货财辐辏,万屋鳞次,帆樯云聚”的景象,催生了洪江等“远额争营千货集”的商业古镇,诞生了说不完的下常德、过洞庭、上南京的故事。
千里沅水和迢迢古驿道为怀化注入了包容开放的历史血脉。到了近现代,火车汽笛的一声轰鸣更是吹响了怀化飞速发展的时代号角。20世纪70年代,相继建成通车的湘黔、枝柳铁路交汇于怀化榆树湾,铁路为地方发展带来了机遇、拓宽了视野、集聚了人气,最初不足0.5平方公里、仅100余户人的弹丸小镇“榆树湾”,历经50年发展,“蝶变”成为坐拥67平方公里、66万人口的五省市边区区域性中心城市。
怀化境内,雪峰、武陵两大山脉龙盘虎踞、绵亘千里,而沅江好似一条流云彩带,从蜿蜒群山之中自南向北飘来,渠水、㵲水、巫水、溆水、辰水、酉水荟萃于斯,共同构筑起“一江六水”的秀美画廊。境内发现的高庙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陶器、玉器、骨器、石器等,特别是发现中国迄今所知最早的白陶。2000多年前,屈原被流放至怀化境内的溆水河畔,他留下《涉江》《山鬼》《橘颂》等亘古名篇。自此以后,舍命护书的伏胜来了,沅陵“二酉藏书”令千年文脉得以延续;心学大儒王阳明来了,在芷江罗旧驿前留下“客行日日万峰头,山水南来亦胜游”的闲情逸致;民族英雄林则徐来了,在沅陵县署道出了“一县好山留客住,五溪秋水为君清”的由衷赞美……他们赋予了怀化源远厚重的文化底蕴。
怀化自古还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各民族在五溪大地繁衍生息、交流融合,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侗族大歌、苗族歌鼟、沅水号子,声声山歌情真意切;合拢宴、“为也”、茶棚亲,样样仪式隆重热烈;傩戏、侗戏、目连戏,种种曲目饶有特色;侗锦织艺、花瑶挑花、明山石雕,件件作品巧夺天工……为我国璀璨的少数民族文化增添了一抹特色和亮色。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入驻经典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