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今年的新春第一会,重庆市委书 记袁 家 军督干“一号工程”,提出要实现城市能级、基础设施能级、产业能级、生活品质能级等六个“能级大幅跃升”,以及打造创新之城、便捷之城、宜居之城、智慧之城等“七个城”,全面推进现代化新重庆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发展轨道交通是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重庆市市 长胡 衡 华强调,要坚持以轨道交通为中心推动城市公共交通网络建设,加快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区”。
运营里程跨越500公里大关,建成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山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网络,迈入世界级“地铁城市”行列——重庆轨道交通,谱写出“交通强国”新华章。
值此之际,凤凰网渝川频道特推出【凤观渝“轨”】专题报道,跟着一条条“民生线”“发展线”“风景线”,探寻重庆轨道交通的奋进“狂飙”之路。

开往春天的列车。重庆交通开投集团供图
凤凰网渝川综合 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商贸云集、环境优美,乘坐轨道交通,穿梭于山城重庆,一幅宜居宜业宜商的高品质城市画卷跃然眼前。
建在“轨道上的都市区”——重庆,自2000年开建、2005年开通运营中国首条跨座式单轨、西部地区首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2号线起,现已报批实施共四期轨道交通建设计划,累计完成投资近3200亿元,随着5号线北延伸段的建成通车,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501公里,“环射+纵横”的轨道交通运营网络成型,覆盖中心城区全域并向主城新区不断延伸,强力助攻“新重庆”交通达、百业兴,崛起“轨道上的经济圈”。
》》轨道托起便捷之城
一个区域要实现宜居,交通便捷是首要。
“以前上班只能坐公交车,耗时差不多1个小时,现在10几分钟就到了。”春节前新开通的10号线二期(鲤鱼池至后堡),令每天往返于曾家岩和南坪后堡的任先生喜不自胜,直言“轨道改变出行”。
在市民眼中,“便捷之城,重庆渐成”。而这份便捷的背后,离不开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的快速大幅跃升。

重庆已基本形成以轨道交通为主体的现代化公共交通体系。重庆轨道集团供图
自2005年正式开通运营首条轨道交通线路2号线起,重庆轨道交通运营里程便开始不断延伸,在2012年首度迈入“百公里俱乐部”后,更是跑出来崭新的“加速度”:2014年破200公里,2018年破300公里,2022年破400公里,2023年破500公里……
据重庆交通开投轨道集团党委书 记、董事长王峙介绍,截至目前,重庆已开通1、2、3、4、5、6、9、10号线及环线、国博线、江跳线、云巴等12条轨道交通线路,高效串联机场、高铁站、公交枢纽、各大商圈、大型居住区等大型客流集散地,日均客流量屡创新高。今年春节后,轨道交通线网单日客运量更是连续三次刷新记录,最高达433.9万人次(此为2月24日数据)。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重庆拥有轨道交通前,“当时主城区(中心城区)部分主干道在高峰时的客流单向每小时超3万人次,而地面客运交通的运输能力只能支撑每小时不足1万人次,远低于需求。”重庆交通开投轨道集团的第一任董事长、重庆轨道交通院士专家工作站专家沈晓阳对2号线开通前的交通拥堵状况记忆尤深,“仅两个公交站的车程,经常要耗时半小时以上。”

单轨2号线8编组列车通过李子坝站。重庆轨道集团供图
搭乘便捷轨道,悦见城市变化,畅享舒适生活。如今,上天入地、穿楼过江的城市轨道,构建起了重庆城市交通大动脉,已成为市民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全网累计完成客运量已达84亿人次,2022年轨道在重庆市民公交出行中的占比已提升至42%。
其中,就2号线这一条线路的客运总量就早已超过10亿人次。日前,2号线工作日8编组列车最大上线数还由8列增加到了10列,调整后全天运能增长超9000人次,达41.5万人次,有效提升了超高峰时段、核心区段运输能力,缓解了线路部分车站客流大、上车难等问题。
但轨道交通之于一座城市,又岂单单只是为市民节省出行时间、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的存在?
伴随着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与轨道交通运营衍生而来的传媒广告、物业开发、车站商业、信息通讯等资源经营活动发展势头强劲,对方便市民生活、提升城市品质也都产生了积极作用。更重要的是,它就像一座城市发展的“生命线”,承载着集居住、人文、交通、商业于一体的智慧城市生活方式,影响着城市的布局和经济发展。

九号线化龙桥站地铁穿楼。重庆轨道九号线建设运营有限公司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