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美图库!!
查看: 341|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马年找年味 老祖宗如何过大年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2014-1-24 16:29 | |阅读模式
重庆商务网,重庆电子商务第一网!

登陆享受更多浏览权限哟~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入驻经典 

x
     原标题:马年找年味 老祖宗这样过大年
    我们今天把元旦、春节和元宵节都分开来过了,实际上,这三个节日在古代是在一起过的,叫“元夕”,也就是大年春节,包括元宵节(上元夜)。当然每个朝代称呼各异,如“元日”、“正旦”、“岁日”,等等,也有直接叫“元旦”的。古人如何过大年?也是放鞭炮、吃年夜饭、拜年、然后出去玩?
    春盘又叫“五辛盘”。
    不发短信 发飞帖
    据《神异经》载:“西方山中有山臊,犯之则令人寒热”。此“山臊”原是瘴气之类,后被先民神话为一种叫“年”的怪兽,说它怕竹子爆响儿。于是人们烧竹来赶走它,遂成习俗。
    唐代诗人来鹄诗云:“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宋代王安石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范成大《爆竹行》中描写燃爆竹的全过程:“截筒五尺煨以薪,节间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将仍疾走。儿童却立避其锋,当阶击地雷霆吼。一声两声百鬼惊,三声四声鬼巢倾。十声连百神道宁,八方上下皆和平。却拾焦头叠床底,犹有余威可驱疠。”
    宋代以前,拜年习俗一如今日,亲朋好友携礼品相互串个门,晚辈给长辈叩个头,说几句平安长寿迎新的话,长辈给晚辈拿点压岁的东西,整个拜年礼仪算是成了。但到了宋代,人们拜年一般不进门儿了,流行送“飞帖”,相当于今天的贺卡之类,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即承放飞帖之用。《清波杂志》里说:“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
    明清人也是这样,懒得要命。文征明《拜年》诗云:“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清代《燕台月令》也形容北京“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


该帖已经同步到经典微博 admin的微博
发布商机信息及企业宣传推广--请移步注册重庆商务网!!
快捷入口:给经典重庆客服留言
2
 楼主| 发表于 2014-1-24 16:30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查看全部内容 登录 | 入驻经典

  • 欢迎关注重庆发展,多发帖多回帖才能持续保持帐号活力哟!请不要发表任何政 治,领 导,官 员,人 事及其它违法违规类言论,以免帐号被封禁。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经典重庆旗下网站 | 24小时客服:13424176859 308675020

爱重庆,爱上经典重庆! 爱重庆,就上经典重庆!